首页 > 时政

印象新贵州——“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贵州见闻录

2023-11-09 22:54:53

来源:新华社

贵州变了,而且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

一个被桥梁和隧道串起的高速贵州,一个被“算法”和“数据”赋能的数字贵州,一个以独特文化和奇山异水闻名的文旅贵州,一个拥有吉他、羽毛球、打火机等多个“之乡”美称的产业贵州,重塑着黔山贵水的印象,一个全新的贵州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初冬时节,新华社记者由贵阳出发,从遵义到毕节,从黔南到黔东南,历经5个市州17个县37个点位,行程上千公里,亲眼见证了贵州的山乡巨变。

备好的晕车药和登山鞋,却派不上用场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都知“蜀道难”,其实“黔路”也不易。虽然近年来贵州交通改善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出发前记者还是备好了晕车药、登山鞋。

一路下来,记者的担心被证明纯属多余。采访车驶出贵阳,遇山穿洞、逢水过桥,历经万水千山却仿佛身在“高速平原”。

在平塘县“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云雾中的平塘特大桥有三座超过300米高的桥塔,远远望去,就像翩翩起舞中裙摆展开的苗族姑娘,潇洒飘逸。

游客在贵州平罗高速公路“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观景台观赏平塘特大桥(2023年4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座一头连着贵北,一头牵着黔南的大桥,与银百高速、厦蓉高速、汕昆高速等国家高速公路有效衔接,形成贵州南部地区横向连接的运输大通道。

贵州省公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翦继军说,平塘特大桥全长2000余米,主塔高332米,是世界第一高的混凝土桥塔。

创造第一的,岂止是“天空之桥”!北盘江特大桥、火花特大桥、金烽乌江大桥……已建和在建桥梁近3万座,世界前100名高桥近半数在此,囊括几乎所有桥型,这些让贵州有了“桥梁博物馆”的美誉。

贵州、云南交界处的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2023年8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曾经的贵州,地无三里平,路似羊肠绕,山如鸟道悬。今天的贵州,已是“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高铁民航四通八达。从交通主动脉到毛细血管,从架构四梁八柱到最后一公里,“雄关漫道”的贵州已成通途。

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腹地也有“一片海”

10月23日,贵阳市云岩区未来方舟小区的居民时宏海,在手机上体验了一把“刷脸办电”的便捷:在微信上打开小程序,勾选低压用电新装业务,按步骤通过人脸识别,几分钟便为他新买的电车完成了充电桩安装预约。

要是按过去的办电手续,时宏海得去五六个地方,至少要花费大半天时间。“数据替老百姓跑路”的服务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大数据是贵州的名片。苹果、腾讯、华为等一批数据中心落户贵州贵安新区,使贵州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多年全国领先。

已投入运营的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2023年5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因为“村超”而走红的贵州省榕江县,在尝到数字引流带来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甜头后,明确提出“数据是农资、手机是农具、直播是农活”。在新媒体加持下,这个曾经深度贫困的偏远小县,如今声名鹊起。

观众在贵州省榕江县村超现场观赛(2023年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紧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的“红飘带”数字体验馆,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三维声场……数字技术打造逼真的长征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

观众在位于贵阳市的“红飘带”数字体验馆内观看体验长征故事(2023年10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从“风生水起”到“落地生根”再到“集聚乘势”,贵州大数据发展迈过三级跳。不沿边、不靠海的贵州,靠着耕“云”种“数”,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数字贵州”“中国数谷”,未来可期。

文体旅融合做活山水文章,打造“诗和远方”

在贵州,旅游似乎什么都可以加:文化+旅游、大桥+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

云雾盘山绕,溪水穿寨流。山与水数万年的相依相生,造就了万峰林的群峰、黄果树的瀑布、荔波的小七孔;苗族的山歌、瑶族的药浴、水族的水书,众多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给贵州的旅游赋予了独特内涵。

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景区(2023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天生丽质”的贵州,过去游客并不多,主要是担心路不好走、饭不好吃、觉不好睡。近年来,极大改善的交通、方兴未艾的民宿、民族特色的饮食,加上热播话题“贵州很值得”“村超”等,让许多小众目的地旅游一天比一天火。

贵州南部的荔波县,各类旅游资源富集,素有“地球绿宝石”的美誉。记者在小七孔风景区看到,虽然眼下不是传统旅游旺季,但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在三都县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水族传统的马尾绣技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绣女们将马匹的尾毛与白色丝线均匀缠绕,一针一线绣成的各种精美绣品,不仅受到市场欢迎,也为她们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挖掘特色产品、依托科技赋能、开发精品线路……凭借独特的山地、溶洞、温泉等自然资源,结合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民俗节庆等人文资源,“长在深闺”的贵州旅游,正在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

游客在贵州省荔波县小七孔景区游览(2022年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贵州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5.8%和26.2%,旅游业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有效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加快恢复。

产业改变生活,从奔赴他乡到回归故乡

全球每7把吉他,就有1把产自贵州正安县;全球每10个羽毛球,就有1个来自贵州锦屏县;全国每25只打火机,就有1只来自贵州罗甸县……

顾客在正安吉他产业园内洽谈吉他销售事宜(2023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从原材料到销售市场,一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让刚刚进城的农民,有了活干、鼓了钱袋、开了眼界,支撑起当地一个又一个产业园区。

贵州,这个昔日脱贫攻坚的重点省份,长期以来留给外界的印象,农民要么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要么是外出务工讨生活。而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了产业工人,“打工仔”变身乡村振兴“新农人”。

在榕江县万亩车江大坝上,斜风细雨中,一群农民正在忙着采摘茄子,打包发往珠三角。贵广高铁的开通,将榕江县纳入粤港澳大湾区两小时交通圈,山高水远的榕江,已成为大湾区市民的粮仓、菜篮和果园。

在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村里办起了工厂,把世世代代种植的红薯加工成“酸辣粉”,借助网络直播成功“出圈”,在电商平台月销百万单。从贫困村到“亿元村”,周寨村的“华丽转身”,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

依托丰富茶资源,贵州还崛起了多家“新茶饮”企业。比如位于遵义市湄潭县的贵州逅唐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同全国100多个奶茶品牌、5万多家线下门店合作,持续提供新茶饮创意和拼配方案。

“当前,加快贵州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宋旭升说,贵州正在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转到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奋发有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文字记者:令伟家、王丽、向定杰

海报设计:刘雅萱

视频记者:刘勤兵、高颖、向定杰

编辑:杜宇、周以航、戚文娟、王浩程、程昊

统筹:周咏缗、郜新鑫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教育部公布第二批1000所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

      记者11月14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公布第二批1000所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试点周期为两年。   据介绍,试点学校试点周期结束后,评估合格的将授予“全国急救教育学校”称号。   通知一并发布《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指南》,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两个方面部署推进试点工作。   指南提出,各试点...

    时间:11-14
  • 第九届中日教育交流会在东京举行

      新华社东京11月14日电(记者姜俏梅 李光正)以“新时代·中日教育交流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第九届中日教育交流会14日在东京举行,来自中日两国185所高校、中等院校的代表将就深化两国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等议题进行探讨。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杜柯伟在开幕式上致辞说,本届交流会是落实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

    时间:11-14
  • 习近平致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的贺信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习近平致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的贺信   值此两岸企业家峰会成立10周年之际,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峰会全体会员和与会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   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两岸企业家峰会是两岸企业及工商界人士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促进两岸经济合作、深化两岸融合...

    时间:11-14
  • 习近平向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致贺信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14日向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两岸企业家峰会是两岸企业及工商界人士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促进两岸经济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峰会广泛团结两岸企业界、工商界,...

    时间:11-14
  • 我国科研团队建成“数字家蚕”共享分析平台

      记者从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悉,实验室代方银教授团队取得最新科研成果——“数字家蚕”共享分析平台,对于推动家蚕泛基因组成果在功能基因组、基因组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核酸研究》在线发表。   在现代蚕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中,泛...

    时间:11-14
  • 热点问答来了!今冬呼吸道疾病防治划重点

         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目前肺炎支原体、新冠感染、流感等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为什么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比例更高?如何区分流感与普通感冒、流感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如何有效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哪些人需要接种流感疫苗?哪些重点人群,哪些重点场所需要格外关注?热点问答来了!  健康科普...

    时间:11-14
  • 中国文著协第三届理事会选举产生

      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 王志艳)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13日在京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柳建伟当选会长。   大会通过了《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报告》《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章程修正案(草案)》、《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资产管理办法》,并...

    时间:11-14
  • 北京:22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助力大运河文化传承发展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 罗鑫)全长82公里的大运河北京段,古迹丰富、人文荟萃,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近年来,北京坚持保护第一,统筹做好大运河北京段沿线建筑遗迹和文物的保护修缮,实施文物保护工程220多项,让古老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   这是记者从13日在北京举办的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

    时间:11-14
  • 国家文物局印发《水下考古工作规程(2023年)》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画面。新华社发   记者近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为加强水下文物保护管理,规范水下考古工作流程,确保水下考古工作人员和文物安全,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制《水下考古工作规程(2023年)》,对水下考古工作进行规范。   据介绍,规程分为正文、附录和表格样式三部分。正文部分以水下考古工作流程为主线,明确了水下考...

    时间:11-14
  • 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共话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罗鑫)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开幕式·主论坛13日在京举办,国内外政产学研各界嘉宾共同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言献策。   白浮泉复涌、大运河京冀段通航,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放在即、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将于明年面向社会开放……北京市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作为全...

    时间:11-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