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第一观察|这些年,总书记关心慰问受灾群众的温暖瞬间

2023-11-11 01:23:21

来源:新华社

  11月10日,北方入冬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河北受灾较重的相关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这些年来,总书记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对受灾群众的苦乐冷暖、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救灾英雄的安危健康时时放心不下。牵肠挂肚间,留下人民领袖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一幕幕温暖画面。

  关爱人民

  衣食住行寻常事,心系百姓公仆情。每每深入受灾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总是关心备至。

  这次在北京门头沟妙峰山镇水峪嘴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李盟家,详细询问房屋受损、修缮支出、取暖等情况,强调“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是一项硬任务”。

  9月上旬,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受灾的黑龙江省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时,走进重建中的房屋,同样叮嘱“要保证受灾群众入冬前能入住”。

  看床铺、察饮食、问健康,是习近平总书记慰问受灾群众时的习惯动作。

  2014年8月3日,6.5级地震突袭云南鲁甸。5个多月后,大寒节气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乘飞机、转汽车,一路颠簸到鲁甸。

  当天,总书记接连走进5个帐篷看望群众。在邹体富老两口和孙子住的帐篷里,总书记摸了摸棉被,问“暖和不暖和”,老两口答“暖和”。

  对受灾地区的少年儿童,总书记格外关怀。2013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在芦山县体育馆安置点的帐篷内,总书记笑着摸摸小男孩骆俊诚的脸,亲了亲他。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5年6月,骆俊诚家的新房修建完成。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有代表带来几张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照片,总书记起身接过照片,仔细地看起来,说:“非常高兴,浴火重生!”

  关心生产

  恢复生产,才有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底气。今天在河北涿州刁窝镇万全庄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边农田,察看冬小麦和大白菜长势。总书记指出,要继续抓紧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加大农资供应保障力度,加强农技指导,组织安排好今冬明春的农业生产,争取明年有个好收成。

  今年9月,在黑龙江省尚志市,习近平总书记也是沿着田埂土路走进一片稻田,仔细察看农作物受灾情况。总书记弯腰掐下一束稻穗,放在手中搓了搓,“都快灌浆了,水给泡了。”

  顶烈日、披细雨、冒寒风,翻山岭、入社区、进农田,只为心中“国之大者”。

  2021年10月,山西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2022年1月26日,农历小年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冒雪来到山西省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一下车,总书记就站在大雪中听取全省受灾情况、恢复重建情况汇报。

  “损毁房屋都修好了吗”“冬小麦补种情况如何”……总书记问得很细。雪花飘飞,在场的人却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关怀英雄

  这一次,在妙峰山民族学校的操场上,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慰问了因公牺牲烈士家属等,关切地表示,多名党员干部在抗洪抢险中牺牲,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大力宣扬他们的英勇事迹,有关方面要关心照顾好他们的家人。

  3年多前,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总书记也亲切看望了因抗洪牺牲的三位同志的家属,深情地说:“你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亲人,是祖国和人民的亲人,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

  “这次来唐山,主要是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看一看这里英雄的人民。”2016年7月28日,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唐山,第一站是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向纪念墙三鞠躬。

  2018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这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汶川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三鞠躬。

  一次次率先垂范,一次次真情流露,关爱尊崇“最可爱的人”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

  关注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水峪嘴村时,当地群众热情欢送。总书记对大家说:“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永远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灾后恢复重建,都会全力以赴。希望乡亲们坚定信心,努力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芦山叮嘱龙门乡隆兴中心校的同学们“把这次灾难经历作为人生的一笔珍贵财富,发扬坚强勇敢和团结友爱精神”;在唐山强调“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每一次慰问灾区群众,总书记都不忘为他们加油鼓劲,给予精神力量。

  光阴流转,精神不朽。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时,习近平总书记感慨:“这一年发生的地震、洪水、干旱、山火等自然灾害和一些安全事故,让人揪心,令人难过,但一幕幕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英雄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越是风急浪高,越见砥柱中流;经历大灾大考,更增前行信心。

  策划:霍小光

  监制:张晓松

  主笔:徐壮

  统筹:刘东凯、王绚、朱基钗

  视觉 | 编辑:郝晓静、贾伊宁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我国2023年电影总票房突破500亿元

      记者11月15日从国家电影局获悉,截至11月14日,我国2023年电影总票房为500.01亿元,总观影人次为11.79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419.89亿元,国产影片市场份额为83.98%。票房过亿影片58部,其中国产影片39部,进口影片19部。(记者王鹏)...

    时间:11-15
  • 时政镜距离|世界期待中国声音

    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 这是在美国旧金山拍摄的2023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国际媒体中心的海报。 2023年11月12日,记者在美国旧金山的2023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国际媒体中心内工作。 2023年11月12日,在美国旧金山,记者经过2023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国际媒体中心内的一幅海报。 亚太经济合作组...

    时间:11-15
  • 怕冷的赶紧转走!实用暖身指南,教你从头暖到脚

      近期,受冷空气持续影响,多地降温明显,如何做好防寒保暖尤其重要。冬季人体抗寒能力下降,头部、背部、腰部等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不同的暖身方法,针对不同部位,都有哪些暖身秘诀,一起来看这份实用暖身指南,教你从头暖到脚。(编辑/视频剪辑:冯文雅 终审:陈竞超 综合人民日报、中国天气网等媒体报道内容)...

    时间:11-15
  •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南水北调东线通水10周年

    2023年11月15日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10周年 10年来 调水入山东61.4亿立方米 直接受益人口超过6800万人 2019年以来 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 向冀津调水5.87亿立方米 从江都水利枢纽起步 用世界最大规模的泵站群 一级又一级 托举长江水 一路向北流 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 沿线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持续推进 防洪排涝...

    时间:11-15
  • 红色晋剧《战地黄花》在新华社总社展演

      11月13日,为庆祝新华社建社92周年,庚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华精神,红色晋剧《战地黄花》展演活动在新华社总社举行。   《战地黄花》讲述了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40余名新闻战士英勇牺牲在太行山上的真实故事,其中黄君珏同志为解救躲在山洞中的战友和太行山的父老乡亲,舍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在太行山...

    时间:11-14
  • 专家提醒:重视糖尿病早期筛查 降低并发症风险

      新华社西宁11月14日电(记者央秀达珍)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专家提醒,开展糖尿病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水平。   青海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二科副主任医师宋康介绍,糖尿病常见分型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半数以上的...

    时间:11-14
  • 黄河上游在建装机最大水电站下闸蓄水

      新华社西宁11月14日电(记者解统强)记者从国家能源集团青海玛尔挡水电站获悉,国家能源集团青海玛尔挡水电站14日正式下闸蓄水,标志着该电站正式进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前的冲刺阶段。   据了解,玛尔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在建海拔最高、装机最大的水电站。水电站蓄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将水库水位蓄至3240米,工程具备发电...

    时间:11-14
  • 全国妇联启动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社会化推荐报名工作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黄玥)记者14日了解到,全国妇联即日起启动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社会化推荐报名工作。   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社会化推荐将采取本人自荐、他人举荐、单位推荐的方式。凡符合评选条件的优秀女性均可通过社会化推荐渠道参评全国三八红旗手,报名不设名额限制。经资格审查、组织审查、评委会评审...

    时间:11-14
  • 新华全媒+丨当常见慢病遭遇“银发浪潮”——透视中国糖尿病防治危与机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题:当常见慢病遭遇“银发浪潮”——透视中国糖尿病防治危与机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李恒、龚雯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当常见慢病遭遇“银发浪潮”,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如何应对挑战?社区诊疗能否支撑慢病防治网?怎样告别“甜蜜...

    时间:11-14
  • 微纪录片|起航

      2015年6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天津市被赋予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功能定位,天津航运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这也改变了岸桥操作员尹明的命运。   2021年,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投产运营。尹明从冬天冷夏天热的岸桥驾驶室搬进了1公里以外的智控中心。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已经在...

    时间:11-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