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第一观察丨从一天考察行程看总书记擘画防灾减灾工作

2023-11-11 21:19:40

来源:新华社

  立冬刚过,华北地区气温骤降。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今夏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强调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一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跨越北京、河北两省市,涉及一个社区、一所学校、两个村庄、两处水利工程,中途还走进村边农田,察看冬小麦和大白菜长势。

  一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仔细调研灾后重建情况,嘱咐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关心商户复工、农业生产,同孩子们亲切交流,慰问因公牺牲烈士家属和参与防汛抗洪救灾代表等,就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

  一天的考察行程密集繁忙,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受灾群众的深切关怀,以及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深远谋划和思考。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灾区人民的安危冷暖、生产生活,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最深的牵挂。

  今夏入汛以来,京津冀和东北等地先后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大量农田和民房被冲毁。习近平总书记密切关注全国汛情、时刻牵挂受灾群众的安危冷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专门召开相关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当前,正值北方入冬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顶着寒风来到北京、河北受灾较重的相关地区考察,进社区、访村庄,房屋受损、修缮支出、取暖供暖情况以及家家户户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等,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关于冬季取暖,总书记细细叮嘱,“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是一项硬任务”“北方冬季长,山里冬天尤其冷,取暖工作务必落实落细,做到每家每户”;

  关于灾后重建,总书记反复强调,“房屋修缮加固重建,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头等大事”“对重建户,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格外关心”“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因灾返贫”;

  关于复工复产,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多措并举,努力帮助受灾群众和企业、商户渡过难关”“组织安排好今冬明春的农业生产,争取明年有个好收成”……

  8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聚焦民生关切作出一系列部署:“保证受灾学生都能按时开学返校”“确保受灾群众入冬前能够回家或搬入新居,安全温暖过冬”“最大程度减少农业损失”……

  这次考察中,围绕这些部署,总书记一件件问实情、一桩桩抓落实,生动诠释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慎终如始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的深刻内涵,展现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深厚情怀。

  ——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每一次重大自然灾害都是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一次大考。这次洪涝和地质灾害,暴露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哪些短板弱项,如何汲取教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进行着深深的思考。

  坚持系统观念,在永定河三家店引水枢纽和白沟河治理工程(涿州段),总书记思考的是水系相连的京津冀地区,如何下好防汛抗洪这一盘棋,整体提高京津冀地区的防洪能力;

  坚持辩证思维,在妙峰山镇水峪嘴村,总书记谈到“大涝大灾之后,务必大建大治”,思考如何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坚持规划先行,在涿州市双塔街道永济秀园小区,总书记强调城市恢复重建要做好防灾减灾论证规划,充分考虑避险避灾,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

  求真务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部署,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并着眼长远,将转化为加快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强大动力。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在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出要求,把资金用到刀刃上,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把各项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

  此次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场慰问,令人动容。

  一场,在妙峰山民族学校的操场上。总书记亲切慰问了因公牺牲烈士家属和参与防汛抗洪救灾的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消防及应急救援人员、国企职工、志愿者代表等。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一场,在白沟河治理工程(涿州段)堤坝上。总书记亲切看望慰问水利工程建设人员和曾经参加涿州抗洪救援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消防救援队伍等方面的代表。

  一场生动的主题班会,意义深远。

  妙峰山民族学校在这次防汛抗洪中成功避险,很好发挥了“安全岛”作用。总书记叮嘱要用好这一生动教材,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这次抗洪救灾孩子们会终生难忘,要让他们学会感恩、立下志向,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铭记,传承。

  回望这次抗洪救灾,党心民心浇筑的一道道防线顽强挺立,不断凝聚起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信心和力量,构筑起应对一切灾害的坚强堡垒,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强大政治优势,是我们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风雨之后见彩虹。京畿大地上,孕育着蓄势待发的力量。

 

  策划:霍小光、李凤双、王明浩

  监制:张晓松、王文华、涂铭

  主笔:安蓓、叶昊鸣、齐雷杰

  统筹:王宇、王绚、曹国厂、王君璐

  视觉丨编辑:包昱涵、贾伊宁

  新华社国内部、河北分社、北京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教育部公布第二批1000所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

      记者11月14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公布第二批1000所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试点周期为两年。   据介绍,试点学校试点周期结束后,评估合格的将授予“全国急救教育学校”称号。   通知一并发布《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指南》,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两个方面部署推进试点工作。   指南提出,各试点...

    时间:11-14
  • 黄河进入2023至2024年度凌汛期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14日电(记者恩浩)记者从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获悉,受冷空气影响,14日上午8时,黄河内蒙古头道拐河段出现流凌,标志着黄河自即日起进入2023至2024年度凌汛期。   凌汛是黄河特有的汛情,由于黄河部分河段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地区,每年封冻、开河存在时间差,冬春时期易出现汛情。今年黄河首...

    时间:11-14
  • 国内最大纵坡双幅转体梁成功转体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樊曦)记者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14日,由中铁二十四局承建的福建龙岩市工业东路延伸段跨铁路立交桥转体梁成功实现空中转体,顺利跨越3条铁路既有线。该桥转体梁重达2.2万吨,为国内最大纵坡双幅转体梁。   据中铁二十四局项目负责人田策策介绍,龙岩市工业东路延伸段跨铁路立交桥工程位于龙岩...

    时间:11-14
  • 习近平致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的贺信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习近平致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的贺信   值此两岸企业家峰会成立10周年之际,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峰会全体会员和与会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   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两岸企业家峰会是两岸企业及工商界人士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促进两岸经济合作、深化两岸融合...

    时间:11-14
  • 习近平向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致贺信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14日向2023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两岸企业家峰会是两岸企业及工商界人士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促进两岸经济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峰会广泛团结两岸企业界、工商界,...

    时间:11-14
  • 我国科研团队建成“数字家蚕”共享分析平台

      记者从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悉,实验室代方银教授团队取得最新科研成果——“数字家蚕”共享分析平台,对于推动家蚕泛基因组成果在功能基因组、基因组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核酸研究》在线发表。   在现代蚕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中,泛...

    时间:11-14
  • 热点问答来了!今冬呼吸道疾病防治划重点

         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目前肺炎支原体、新冠感染、流感等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为什么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比例更高?如何区分流感与普通感冒、流感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如何有效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哪些人需要接种流感疫苗?哪些重点人群,哪些重点场所需要格外关注?热点问答来了!  健康科普...

    时间:11-14
  • 中国文著协第三届理事会选举产生

      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 王志艳)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13日在京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柳建伟当选会长。   大会通过了《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报告》《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章程修正案(草案)》、《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资产管理办法》,并...

    时间:11-14
  • 北京:22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助力大运河文化传承发展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 罗鑫)全长82公里的大运河北京段,古迹丰富、人文荟萃,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近年来,北京坚持保护第一,统筹做好大运河北京段沿线建筑遗迹和文物的保护修缮,实施文物保护工程220多项,让古老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   这是记者从13日在北京举办的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

    时间:11-14
  • 国家文物局印发《水下考古工作规程(2023年)》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画面。新华社发   记者近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为加强水下文物保护管理,规范水下考古工作流程,确保水下考古工作人员和文物安全,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制《水下考古工作规程(2023年)》,对水下考古工作进行规范。   据介绍,规程分为正文、附录和表格样式三部分。正文部分以水下考古工作流程为主线,明确了水下考...

    时间:11-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