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53门体育课背后的体教融合——专访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主任林致诚

2023-11-11 14:37:3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南宁11月11日电 题:53门体育课背后的体教融合——专访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主任林致诚

  新华社记者林德韧、覃星星、徐海涛

  高尔夫球、攀树运动、潜水、帆船、三边足球、桨板、击剑、中华射艺、极限飞盘……厦门大学这些独具特色的课程备受同学们喜爱。多达53门课程的体育课选课单,也被学生们形象地比喻为“体育超市”。

  近日,来到广西参加首届学青会的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主任林致诚向新华社记者介绍了厦门大学在体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1921年,厦门大学创办之初就设立了“体育部”。陈嘉庚先生“提倡体育,恢复国民健康为振兴教育的先决问题”的思想理念影响了一代代厦大人。在不断的历史传承中,厦门大学形成了良好的校园体育风气。

  目前,厦门大学体育课程涵盖了竞技体育、休闲体育、时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保健体育等领域,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形体塑身与健身健美、户外拓展训练、小球类和大球类等系列课程。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喜欢体育课,不管同学们一开始喜欢体育还是不喜欢体育,都能喜欢上体育课,从而热爱体育。”林致诚说。

  林致诚介绍,过去有一种现象,就是即使是爱好体育的学生也未必喜欢上体育课,因为有些体育课课程内容过于传统,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我们拓展学校体育资源,开了这么多课程,让更多学生能喜欢体育课,能选到自己喜欢的项目,上课才有乐趣,体育就有更大可能成为同学们的终身习惯。”

  林致诚说,为了让同学们能有更多机会选到喜欢的课程,厦门大学从2002年开始试行并逐步推广“三自主”课程体系,即自主选内容、自主选教师、自主选时间,规定大学四年内任何一学期都可以选体育课程,给学生更大的选课自主性和自由度。

  在培养兴趣的同时,厦门大学还拓展了体育课的实用性,将体育课与其他专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绑定,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攀树课是厦门大学热门体育课之一,同时也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定制化体育课程。该学院生物专业的学生,因时常会去野外实习,进行标本采样等活动,所以需要掌握一定的野外生存技巧,攀树课就成为学生们掌握技能的很好途径。

  林致诚介绍,在该专业学生户外实习阶段,体育老师也要到学生们户外实习的地点专门去上体育课,所有该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参与体验。体验之后,教师们还会选拔一部分学生参与进阶课程,这些参与进阶课程的学生,也有机会爬到高大的树木顶端,进行调查和研究。“这就把体育课跟专业课教学完美结合了起来。”

  2009年,厦门大学设置游泳和马拉松两个特色体育学分,拓宽学生获取体育学分的渠道。从2011级开始,将游泳列为必修学分,规定学生未取得游泳学分则不能毕业。

  林致诚介绍,十余年间,厦门大学有上万名学生选修过马拉松课。“马拉松课的老师教孩子们怎么科学地去锻炼,其实跑步是最简单、效率最高的一个体育运动,我们的马拉松课效果非常好,很多学生修完这门课就可以去跑半马了,其中很大比例还跑了全马。”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方面,厦门大学的棒球队、田径队、男子篮球队、帆船队、舟艇队、啦啦操队等都曾参加国际比赛,在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赛事中取得较好成绩。20多支运动队每年都参加国内各级各类比赛,多次在全国性各单项锦标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群体活动普及方面,厦门大学有35个体育社团,社团成员近5千人,每个体育社团都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体育社团管理规范、活动精彩、育人成效显著,每年承办校级体育赛事50余项,举办课外体育课堂500余次,服务师生超4万人次,通过打造同学身边触手可及的精彩体育赛事体系,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增强体育赛事吸引力,推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林致诚表示,厦门大学在体教融合方面进行了丰富实践,通过丰富的体育课程吸引学生热爱体育,通过精彩的体育赛事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引领示范提升体育影响力,以体树德、以体增智、以体育美、以体促劳,让体育成为更多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更多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微纪录片|从北京到卢布尔雅那 跨越百年时空的接力守护

      这是一场跨越百年时光,横亘半个地球的追寻与纪念。   一百多年前,斯洛文尼亚人伊万·斯库谢克横渡半个地球,来到中国,并在这里度过了长达六年的时光。   居住在中国期间,斯库谢克不仅以相机定格时光碎片、记录历史瞬间,还深入中国社会,流连于各类古董店,触摸真实的烟火人间,就连他收集并带回斯洛文尼亚的两千余件物品,也...

    时间:11-13
  • 新华全媒+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突破600亿立方米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刘诗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全线通水至11月13日,累计调水量突破600亿立方米,京津冀豫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08亿人。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近9年来,通过实施科学调度,受水区范围不断扩大,受益人口逐年增长。目前,北京城区七成以上供水为南...

    时间:11-13
  • 新华全媒+丨今冬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 国家卫健委回应热点关切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今冬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 国家卫健委回应热点关切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李恒   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流感等交织叠加,今冬的呼吸道疾病是否有所增加?如何更好防治?国家卫生健康委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社会关切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11月13日召开的国家...

    时间:11-13
  • 2023世界剧院联盟大会暨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在京开幕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杨淑君)2023世界剧院联盟大会暨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13日在京开幕,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187家国际艺术机构的300余位代表汇聚一堂,共话全球交响乐事业新发展、新挑战。   11月13日,2023世界剧院联盟大会暨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在京开幕。国家大剧院供图   据介绍,世界剧院联盟由中国国家大剧院...

    时间:11-13
  • 中国国际航运新观察丨巾帼“彩虹班”绘就智慧码头“新图景”

      新华社天津11月13日电(记者梁姊、徐思钰)身高不足1米7、体重不到60公斤的刘磊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 40余米高、20多吨重的轨道桥能在她的手下“乖乖听话”。   初冬的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寒风萧瑟,但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智控中心里温暖如春。   这一天,是“彩虹班”成员刘磊和李萌爽当班。操作台6块显示屏...

    时间:11-13
  • 如何防范糖尿病, 注意三个“为什么”

    糖尿病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 旨在提醒人们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 同时强调糖尿病对生活的影响 并鼓励人们改善生活方式 以预防和管理糖尿病 新华网邀请专家为您解读 为什么糖尿病数据监测格外重要? 为什么年轻人也会患糖尿病? 如何防范糖尿病?  ...

    时间:11-13
  • 新华全媒+丨国家卫健委:我国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董瑞丰、李恒)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13日表示,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   在当天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米锋说,要坚持多病同防同治,密切关注肺炎支原体、新冠感染、流感、登革热、诺如病毒感染等的流行情况,加强监测...

    时间:11-13
  • 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如何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

      11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近期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一个高发阶段,一些地方先后推出了中医药治疗支原体感染的方案。建议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中医院的儿科,或者去社区乡镇的中医馆,由中医大夫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小儿疾病的变化是非...

    时间:11-13
  • 北京儿童医院专家王荃:不建议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阿奇霉素等药物

      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表示,不建议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阿奇霉素等药物,建议经医生评估,通过病原检测后,再安全对症下药。   记者:蒋志强   编辑:于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

    时间:11-13
  • 中非经济社会理事会圆桌会议: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非洲经济社会理事会联盟第三次圆桌会议13日在京举行,50余位中外嘉宾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深入交流。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主席张庆黎表示,要大力弘扬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加强经验交流,聚焦务实合作,践行多边主义,积极推动全球发展倡议、...

    时间:11-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