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印象新贵州——“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贵州见闻录

2023-11-09 22:54:53

来源:新华社

贵州变了,而且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

一个被桥梁和隧道串起的高速贵州,一个被“算法”和“数据”赋能的数字贵州,一个以独特文化和奇山异水闻名的文旅贵州,一个拥有吉他、羽毛球、打火机等多个“之乡”美称的产业贵州,重塑着黔山贵水的印象,一个全新的贵州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初冬时节,新华社记者由贵阳出发,从遵义到毕节,从黔南到黔东南,历经5个市州17个县37个点位,行程上千公里,亲眼见证了贵州的山乡巨变。

备好的晕车药和登山鞋,却派不上用场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都知“蜀道难”,其实“黔路”也不易。虽然近年来贵州交通改善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出发前记者还是备好了晕车药、登山鞋。

一路下来,记者的担心被证明纯属多余。采访车驶出贵阳,遇山穿洞、逢水过桥,历经万水千山却仿佛身在“高速平原”。

在平塘县“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云雾中的平塘特大桥有三座超过300米高的桥塔,远远望去,就像翩翩起舞中裙摆展开的苗族姑娘,潇洒飘逸。

游客在贵州平罗高速公路“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观景台观赏平塘特大桥(2023年4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座一头连着贵北,一头牵着黔南的大桥,与银百高速、厦蓉高速、汕昆高速等国家高速公路有效衔接,形成贵州南部地区横向连接的运输大通道。

贵州省公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翦继军说,平塘特大桥全长2000余米,主塔高332米,是世界第一高的混凝土桥塔。

创造第一的,岂止是“天空之桥”!北盘江特大桥、火花特大桥、金烽乌江大桥……已建和在建桥梁近3万座,世界前100名高桥近半数在此,囊括几乎所有桥型,这些让贵州有了“桥梁博物馆”的美誉。

贵州、云南交界处的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2023年8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曾经的贵州,地无三里平,路似羊肠绕,山如鸟道悬。今天的贵州,已是“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高铁民航四通八达。从交通主动脉到毛细血管,从架构四梁八柱到最后一公里,“雄关漫道”的贵州已成通途。

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腹地也有“一片海”

10月23日,贵阳市云岩区未来方舟小区的居民时宏海,在手机上体验了一把“刷脸办电”的便捷:在微信上打开小程序,勾选低压用电新装业务,按步骤通过人脸识别,几分钟便为他新买的电车完成了充电桩安装预约。

要是按过去的办电手续,时宏海得去五六个地方,至少要花费大半天时间。“数据替老百姓跑路”的服务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大数据是贵州的名片。苹果、腾讯、华为等一批数据中心落户贵州贵安新区,使贵州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多年全国领先。

已投入运营的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2023年5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因为“村超”而走红的贵州省榕江县,在尝到数字引流带来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甜头后,明确提出“数据是农资、手机是农具、直播是农活”。在新媒体加持下,这个曾经深度贫困的偏远小县,如今声名鹊起。

观众在贵州省榕江县村超现场观赛(2023年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紧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的“红飘带”数字体验馆,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三维声场……数字技术打造逼真的长征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

观众在位于贵阳市的“红飘带”数字体验馆内观看体验长征故事(2023年10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从“风生水起”到“落地生根”再到“集聚乘势”,贵州大数据发展迈过三级跳。不沿边、不靠海的贵州,靠着耕“云”种“数”,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数字贵州”“中国数谷”,未来可期。

文体旅融合做活山水文章,打造“诗和远方”

在贵州,旅游似乎什么都可以加:文化+旅游、大桥+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

云雾盘山绕,溪水穿寨流。山与水数万年的相依相生,造就了万峰林的群峰、黄果树的瀑布、荔波的小七孔;苗族的山歌、瑶族的药浴、水族的水书,众多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给贵州的旅游赋予了独特内涵。

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景区(2023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天生丽质”的贵州,过去游客并不多,主要是担心路不好走、饭不好吃、觉不好睡。近年来,极大改善的交通、方兴未艾的民宿、民族特色的饮食,加上热播话题“贵州很值得”“村超”等,让许多小众目的地旅游一天比一天火。

贵州南部的荔波县,各类旅游资源富集,素有“地球绿宝石”的美誉。记者在小七孔风景区看到,虽然眼下不是传统旅游旺季,但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在三都县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水族传统的马尾绣技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绣女们将马匹的尾毛与白色丝线均匀缠绕,一针一线绣成的各种精美绣品,不仅受到市场欢迎,也为她们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挖掘特色产品、依托科技赋能、开发精品线路……凭借独特的山地、溶洞、温泉等自然资源,结合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民俗节庆等人文资源,“长在深闺”的贵州旅游,正在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

游客在贵州省荔波县小七孔景区游览(2022年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贵州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5.8%和26.2%,旅游业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有效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加快恢复。

产业改变生活,从奔赴他乡到回归故乡

全球每7把吉他,就有1把产自贵州正安县;全球每10个羽毛球,就有1个来自贵州锦屏县;全国每25只打火机,就有1只来自贵州罗甸县……

顾客在正安吉他产业园内洽谈吉他销售事宜(2023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从原材料到销售市场,一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让刚刚进城的农民,有了活干、鼓了钱袋、开了眼界,支撑起当地一个又一个产业园区。

贵州,这个昔日脱贫攻坚的重点省份,长期以来留给外界的印象,农民要么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要么是外出务工讨生活。而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了产业工人,“打工仔”变身乡村振兴“新农人”。

在榕江县万亩车江大坝上,斜风细雨中,一群农民正在忙着采摘茄子,打包发往珠三角。贵广高铁的开通,将榕江县纳入粤港澳大湾区两小时交通圈,山高水远的榕江,已成为大湾区市民的粮仓、菜篮和果园。

在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村里办起了工厂,把世世代代种植的红薯加工成“酸辣粉”,借助网络直播成功“出圈”,在电商平台月销百万单。从贫困村到“亿元村”,周寨村的“华丽转身”,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

依托丰富茶资源,贵州还崛起了多家“新茶饮”企业。比如位于遵义市湄潭县的贵州逅唐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同全国100多个奶茶品牌、5万多家线下门店合作,持续提供新茶饮创意和拼配方案。

“当前,加快贵州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宋旭升说,贵州正在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转到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奋发有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文字记者:令伟家、王丽、向定杰

海报设计:刘雅萱

视频记者:刘勤兵、高颖、向定杰

编辑:杜宇、周以航、戚文娟、王浩程、程昊

统筹:周咏缗、郜新鑫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将聚焦“版权新时代 赋能新发展”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史竞男)记者从15日在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国家版权局主办、四川省版权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将于11月23日至2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   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版博会组委会秘书长王志成介绍,本届版博会以“版权新时代 赋能新发展”为主题,结合新时代新征程...

    时间:11-15
  • 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15日在京举行,110余位中外嘉宾围绕“开放 发展 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交流。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和广泛支持,为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

    时间:11-15
  • 陈文清在广东调研时强调 全面落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重要要求 推进政法机关高质量开展好第

      新华社广州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13日至15日在广东调研时强调,广东政法机关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重要要求,高质量开展好第二批主题教育,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在锻造政法铁军、维护安全稳定、推进法治建...

    时间:11-15
  • 扭转药价虚高,医保改革如何破题?——“深化医改新观察”系列报道之三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题:扭转药价虚高,医保改革如何破题?——“深化医改新观察”系列报道之三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9批国家药品集采“团购”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多款独家品种的抗癌药、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医保,加上报销后累计为患者减负超5000亿元……近年来,我国医保改革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   聚...

    时间:11-15
  • 非洲多国官员在三亚插秧致敬袁隆平

    11月14日,参加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的非洲外宾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参观时,在袁隆平铜像前插下水稻秧苗,致敬这位“杂交水稻之父”。 论坛期间,非洲多国官员对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的贡献表示钦佩。布基纳法索农业、动物和渔业资源部副部长高苏·萨努表示,“袁隆平确实是农业方面的偶像,正是有他的发明创造,我们有了不...

    时间:11-15
  • 国家卫生健康委:下阶段要推广癌症早诊早治 强化筛查长效机制

      11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和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介绍,下一阶段要推广癌症早诊早治,强化筛查长效机制。   记者:卢佳   编辑:张南琦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时间:11-15
  • 国家卫生健康委:方案将对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防治起到推动作用

      11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和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这两个方案都进一步明确了到2030年的目标任务,将会对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防治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记者:卢佳   编辑:张南琦   新华社音视...

    时间:11-15
  • 下穿临沂祊河超小直径盾构隧道双线贯通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15日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获悉,随着开挖直径仅3.82米的中铁十五局“沂蒙号”盾构机破岩而出,山东国能费县热源长输供热管网工程下穿临沂祊河盾构隧道实现双线贯通。   中铁十五局项目负责人刘建扬介绍,山东国能费县热源长输供热管网工程隧道采用双洞双管设计,隧道施工采用2台超小直径泥水平衡...

    时间:11-15
  • 我国将助力非洲实现木薯产量倍增

      新华社三亚11月15日电(记者陈凯姿、罗江)记者15日从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获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启动了“助力非洲木薯产量倍增计划”,将在非洲地区示范推广木薯新品种、新技术50万公顷以上,将木薯单产提高一倍,以有效提升其粮食安全自主保障能力。   木薯是非洲重要的粮食作物。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非洲有40多...

    时间:11-15
  • 西藏首个自治区级美术馆开馆

      这是11月15日拍摄的西藏美术馆一景。 新华社记者 刘文博 摄   新华社拉萨11月15日电(记者刘文博、邵泽东)11月15日上午,“高原·境界——西藏美术馆开馆展”开幕式在拉萨市举行。本次开馆展包括“西藏题材当代美术成果展”“传承·创新精品唐卡展”等分展,展出吴作人、李可染、安多强巴等著名艺术家的近300幅(座)作品。...

    时间:11-1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