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新华视点丨“家门口”就医,不仅要“有”还要“优”——“深化医改新观察”系列报道之一

2023-11-13 17:00:4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家门口”就医,不仅要“有”还要“优”——“深化医改新观察”系列报道之一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董瑞丰、李凡、陈弘毅

  为超大规模人口提供可及的优质医疗服务,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深化医改的必答题。

  一面是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一面是好医院、大专家依然“一号难求”。如何让老百姓不仅方便“看上病”,也方便“看好病”?

  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瞄准这一关键目标,“家门口”看病就医加速从“有”向“优”破题。

  中小城市患者如何能看到大专家

  71岁的许老太家住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一直想着去“大医院”给腰椎间盘的老毛病“动一刀”。浙江来的医师团队在本地为她施行微创手术,不到5天,许老太走出了医院。

  2022年开始,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建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从钱塘江畔到乌蒙高原,跨越1800公里,20名业务骨干参与垂直管理、合作建设3个诊疗中心和5个重点临床学科。

  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的医师团队在为患者进行手术。(王磊波 摄)

  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行政院长张骏说,要以同样的质量和标准,再建一所好医院。

  优质医疗资源不均衡不充分,一直是就近看病就医的难题。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为关键探索。

  “目前我国已确定五批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覆盖所有医疗资源薄弱省份。”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实施以来,1400余项诊疗技术平移至输入省份,填补了300多项省域医疗技术空白,相关专科的跨省就医人数明显下降。

  从前要跨省份到大城市才能做的手术,现在本地有了专家带头。今年8月,在乌鲁木齐,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的专家成功为一名患有罕见病的15岁女孩进行手术;9月,在山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组成巡回医疗队,走进多个市县开展医疗帮扶及义诊活动。

  大城市来的专家能“驻”多久?改革的配套措施必不可少。

  接受采访的部分医院负责人表示,输出医院更多承担的是公益性任务,但同时也应根据输入地的整体发展水平,围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立相应的财政投入、利益分配或绩效体系,让输出医院有动力持续干。

  还有医改专家表示,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不能只靠外地专家,重点还是“传帮带”培养当地人才,让他们迅速积累看疑难重症的经验、提高做高难度手术的技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基本完成规划布局,下一步重点是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有关负责人说。

  优质医疗资源怎样实现扩容下沉?

  “CT显示,肺上有个微小结节。”8月的一天,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溶溪镇中心卫生院,医生王守文给患者做出诊断。

  镇卫生院新建了CT室,很多时候不用再赶往县医院,极大方便了群众看病。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根据最新公布的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这道“防线”不断健全。截至2022年底,全国建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万个,卫生人员超过455万人。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显示,我国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

  实现街道、社区与乡镇、农村全覆盖的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面临人才短缺、水平不足等现实瓶颈。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信任度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没有纳入医保定点,老百姓不想去、不愿去。

  在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原主任郭玉芬看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最大的难点在西部、在基层,特别是在乡村,需要解决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能不能”“行不行”“好不好”、群众“愿不愿意”“信任不信任”等关键问题。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才能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

  上级医院预留门诊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推进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门诊,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国家卫生健康委8月印发《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有针对性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始终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不断为广大群众就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有关负责人说。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何提质?

  完善分级诊疗,分层分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是满足群众就医看病的治本之策。

  专家表示,关键是基层要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在此基础上,才能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分级诊疗秩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招不来、留不住”的情况并不少见。2022年每万人全科医生数为3.28名,与2030年达到5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调查显示,待遇相对低、晋升空间小、社会认可度不高,是导致全科医生总量不足的主要原因。

  在深化医改的道路上,福建省三明市又一次做出探索。今年9月,当地印发《关于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人员管理的意见》,明确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将实施“县管乡用”,由各总医院(医共体)负责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

  2022年1月14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总医院便民门诊窗口,群众在咨询报销情况(许琰 摄)

  “要提高基层诊疗占比,必须让总医院医生去基层。”三明市副市长张元明介绍,自2017年以来,三明全市9个县(市、区)逐步建成以二、三级医院为龙头的区域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打破县域内医疗机构横纵向壁垒,整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今,要进一步推动县域医共体的人、事、钱等全面统筹,强化基层医生编制和补助保障改革,实现医共体内“一家人”“一条心”“一本账”。

  在三明市永安总医院院长廖冬平看来,随着三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实施“县管乡用”,县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镇将会加速,基层医疗人才队伍也将更加稳定,真正推动分级诊疗“开花结果”。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同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夯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共话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罗鑫)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开幕式·主论坛13日在京举办,国内外政产学研各界嘉宾共同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言献策。   白浮泉复涌、大运河京冀段通航,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放在即、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将于明年面向社会开放……北京市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作为全...

    时间:11-13
  • 广东探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

      新华社广州11月13日电(记者李建国)广东省政府日前批复同意《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到2025年,广东有望实现智能算力规模全球领先,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成为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   广东省政府新闻办13日召...

    时间:11-13
  • 国宝画重点丨走进克孜尔石窟,这些“小可爱”令人心动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盆地南端、雀儿塔格山北麓的木扎特河东岸断崖上,它是龟兹石窟中规模最大、开凿时代最早、保存壁画面积最多的一处石窟群,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   新疆拜城县历史上是龟兹的所在地,龟兹是中国古代西域重要的城邦国之一。在两汉时期,这里地处西域要地,交汇东西,融通中外。   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新...

    时间:11-13
  • 第五届中法文化论坛在苏州开幕

      新华社南京11月13日电(记者刘巍巍)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法文化论坛13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丁仲礼出席。   丁仲礼在致辞中表示,中法自1964年建交以来,双方以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为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中法...

    时间:11-13
  • 老年人沉迷直播“打赏” 能要求主播返还钱吗?

      老王退休后,偶然在短视频平台上发现了“怦然心动”的主播,此后,每天光临直播间并打赏成了他的“必修课”,同时他还直接向主播转账。老王的妻子得知后,要求返还全部款项。一起来听听北京海淀法院专业人士介绍老年人的打赏、转账在法律上应该怎么看?这些钱还能要回来吗?   记者:马晓冬、鲁畅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时间:11-13
  • 微纪录片|从北京到卢布尔雅那 跨越百年时空的接力守护

      这是一场跨越百年时光,横亘半个地球的追寻与纪念。   一百多年前,斯洛文尼亚人伊万·斯库谢克横渡半个地球,来到中国,并在这里度过了长达六年的时光。   居住在中国期间,斯库谢克不仅以相机定格时光碎片、记录历史瞬间,还深入中国社会,流连于各类古董店,触摸真实的烟火人间,就连他收集并带回斯洛文尼亚的两千余件物品,也...

    时间:11-13
  • 新华全媒+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突破600亿立方米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刘诗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全线通水至11月13日,累计调水量突破600亿立方米,京津冀豫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08亿人。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近9年来,通过实施科学调度,受水区范围不断扩大,受益人口逐年增长。目前,北京城区七成以上供水为南...

    时间:11-13
  • 新华全媒+丨今冬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 国家卫健委回应热点关切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今冬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 国家卫健委回应热点关切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李恒   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流感等交织叠加,今冬的呼吸道疾病是否有所增加?如何更好防治?国家卫生健康委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社会关切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11月13日召开的国家...

    时间:11-13
  • 2023世界剧院联盟大会暨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在京开幕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杨淑君)2023世界剧院联盟大会暨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13日在京开幕,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187家国际艺术机构的300余位代表汇聚一堂,共话全球交响乐事业新发展、新挑战。   11月13日,2023世界剧院联盟大会暨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在京开幕。国家大剧院供图   据介绍,世界剧院联盟由中国国家大剧院...

    时间:11-13
  • 北京儿童医院:孩子感染肺炎支原体 出现这些情况要去医院

      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表示,绝大多数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孩子都是轻症,不需要住院。在一些情况下,居家的时候一定要去医院。   记者:蒋志强   编辑:邓驰旻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时间:11-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