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023-11-08 00:16:03

来源:新华社

稻田丰收,碧水荡漾,姚江平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7000年前,先民在这里伐木建房、饭稻羹鱼、划桨行舟、制作器物,创造了史前文化。

50年前,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县(现余姚市)河姆渡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文化的丰富遗存,从此河姆渡遗址、河姆渡文化名扬天下,被公认为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里程碑。历经50年,围绕河姆渡文化的考古仍在持续,一系列重大发现向世人展现出远古江南的繁荣图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50年来持续获得考古新成果

“稻谷是金灿灿的,稻秆是金灿灿的,用芦苇编的席子也是金灿灿的,周围老百姓看了都啧啧称奇。”时隔半个世纪,回想起考古现场,86岁的余姚市退休文化干部钱百治仍然激动不已。

2023年11月3日拍摄的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展示区。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河姆渡遗址距今有7000年至5300年历史。1973年冬和1977年冬,遗址经过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600多平方米,出土6700余件文物,以及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大片的木构建筑遗迹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研究农业、畜牧、建筑、编织、艺术和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进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于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3年11月3日在余姚市拍摄的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展示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2001年,在河姆渡遗址附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同属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它历经五轮考古发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河姆渡文化聚落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稻作文化和木构建筑遗存,众多木器、骨器、陶器,以及大量的动物遗骨尤其是鱼类遗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说:“当时河姆渡先民居住的环境依山傍水,气候也比现在更温暖湿润,周边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又有稻米作为主食,这片区域堪称中国最早的‘鱼米之乡’,是远古江南的代表。”

蚶壳、螺壳、蛤蜊壳、蛏子壳、牡蛎壳……在考古工地,出土了一箱箱贝壳遗存。2013年,在河姆渡和田螺山两大遗址附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井头山遗址。

2023年11月3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室主任孙国平展示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柄石斧。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井头山遗址距今约8300年至7800年,是我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为探寻河姆渡文化的源头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孙国平说,从目前出土的各种遗存判断,它是河姆渡文化的“爷爷”。2019年至2020年,井头山遗址完成首期考古发掘,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6月起,井头山遗址启动二期考古发掘。

2020年到2021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不远处的施岙发现了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古稻田,距今有6700年至4500年的历史。

目前,在浙江东部,以姚江河谷为核心,河姆渡文化考古已发现80多处遗址,实物遗存完整真实。考古专家认为,当地适合早期人类生活,地下水位高隔绝空气,有利于保存地下有机质文物。这一区域是我国沿海地区不可多得的史前遗址“富矿”,今后仍有可能发现更多重大遗址,遗址数量有望过百。

追溯中华文明起源与特质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说明,在长江流域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河姆渡遗址首次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孙国平说。

2023年11月3日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旁拍摄的石碑。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稻作农业从何处起源?河姆渡遗址作出了重大贡献。遗址中发现的稻米残物和上百件骨耜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入的传统说法,把中国稻作文化历史推进到7000年前。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云飞说,河姆渡遗址以充分的考古发现,首次实证了稻作农业“中国起源说”,“河姆渡是我国稻作农业起源考古的第一座里程碑,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经验方法”。

2023年11月3日在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拍摄的出土稻谷。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井头山遗址是河姆渡文化的重要源头,这里既有大量人类食用海产品的遗存,又出土了木桨、鱼罩等可用于渔业生产的工具。有专家指出,在这里生活的先民应是中国沿海最早的渔民。井头山遗址的发现,意味着河姆渡文化考古又承担起了探索中国海洋文化的使命。

2023年11月3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室主任孙国平展示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柄石斧。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现在的遗址区是海拔仅2米的宁波沿海平原的一角,其实在8000年前,这里是一座西高东低的小山头的坡地,面朝古海湾。”孙国平为记者还原沧海桑田的演变,“‘井头山人’居住的村边每天见证着东海的潮涨潮落,只是后来经历了快速的海平面上升和淤泥的沉积,山头被厚厚的淤泥掩埋了。所以,井头山遗址现在埋在地面下5米至10米的深处。”

2023年11月3日拍摄的井头山遗址出土文物。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说,井头山遗址在国内考古遗址中,首次展示了面向海洋的文明形态。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表示,井头山遗址是探索中国海洋文化起源的重要窗口。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后,认为井头山遗址在世界范围内特点明显。当时,它地处滨海湿地环境,引发了人与海洋环境的互动,体现出中华文明中的海洋特质。

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自发现至今的半个世纪,河姆渡遗址投射出的远古文化之光,依然照耀着时代的进程。浙江省通过持续加强优秀文化的阐释、弘扬、传播,形成考古文化和区域发展的良好互动,使支持考古、支持文物保护成为群众共识。

2023年11月3日,游客在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在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使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为后续若干重大遗址的发现奠定了基础。在2007年建成开放的田螺山遗址现场馆里,至今保留着一口水井,并标有“田螺山遗址发现处”。这处遗址是当时一家企业打井时最先发现的,得到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井头山遗址同样是当地村民发现基建勘探取出的土芯中含有陶片,以高度的敏感性及时向考古队报告。

2023年11月3日,考古人员在整理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文物。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田螺山遗址和井头山遗址所处的地块,当时已经用于工业开发,又由政府出资购回。

据不完全统计,余姚市为河姆渡文化投入的保护资金已有数亿元。从1993年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起,余姚市相继兴建了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展示区、田螺山遗址现场馆、河姆渡原始生态园等一系列展示设施。接下来还将兴建河姆渡博物院、井头山遗址现场陈列馆、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等一系列大遗址保护利用建设项目。

2023年11月3日,游客在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在浙江,一系列史前重大遗址犹如一道道阶梯,引导人们拾级而上寻找文明源头。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斌教授说,上山、井头山、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和良渚等诸多史前重要遗址,可以通过建设遗址公园,形成一条史前遗址带,更好地向公众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孙国平认为,这些遗址可以与长江下游的其他重要遗址结合起来,共建“远古江南”的“遗址圈”。

2023年11月3日在余姚市拍摄的井头山遗址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当前,浙江正以文博强省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不断夯实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证据。同时,将深入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之窗建设工程,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深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争取5年内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个以上、省级考古遗址公园30个以上,打造文物主题研学示范项目50个以上。

文字记者:邬焕庆、方益波、冯源

视频记者:孔令杭

海报设计:王雅迪

编辑:贾真、冷彦彦、胡了然、马宁、侯帮兴、邬金夫

统筹:周咏缗、郜新鑫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我国出台行动方案管控甲烷排放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记者高敬)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7日公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甲烷排放控制目标。这是我国开展甲烷排放管理控制的顶层设计文件。   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技术和标准体系逐步建立,甲烷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监管等基础能力有效提升,甲烷资源化利...

    时间:11-07
  • 检查检验结果如何互认?医疗卫生机构信息这样“破堵点”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题:检查检验结果如何互认?医疗卫生机构信息这样“破堵点”   新华社记者李恒   一年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提出开展全国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一年后,攻坚行动给看病群众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便利?国家卫生健康委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相关问...

    时间:11-07
  • 谌贻琴会见世界技能组织主席汉弗莱斯一行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记者郑明达)国务委员谌贻琴7日在京会见世界技能组织主席汉弗莱斯一行。   谌贻琴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各级各方面认真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着力培养技能人才队伍,取得显著成就。中方愿与世界技能组织密切合作,做好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筹办工作,确保2026年在上海举办“富有...

    时间:11-07
  •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我国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题: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我国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新华社记者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着力发展产业、稳住就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神州大地处处展现乡...

    时间:11-07
  • 全球首个互联网主题大型科技馆开馆

      新华社杭州11月7日电(记者朱涵)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11月7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永久会址浙江桐乡市乌镇镇开馆,这是全球首个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大型科技馆。   巨大的机械翻转墙展示着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数据,13米高的书页艺术影像将“数字敦煌”故事进行视觉化演绎,参观者以互动方式感受互联网连接太空、天空、地面...

    时间:11-07
  •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丨紧贴基层特点 实现有效覆盖——各地不断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题:紧贴基层特点 实现有效覆盖——各地不断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新华社记者   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各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以党支部为单位,采...

    时间:11-07
  • 国家卫健委:解决“一院一卡”等就医堵点问题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记者李恒)不同医院之间,能否“一卡通用”?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7日表示,我国在技术上已经具备了居民在就诊过程中使用任何一种身份证件都能实现“一卡通用”的能力,下一步将推动电子健康卡与其他卡、码协同应用,进一步解决“一院一卡、多卡并存、互不通用”等就医的堵点问题。   在国家卫生健...

    时间:11-07
  • 应勇会见来华参加第二十一次上海合作组织总检察长会议的各方代表

      新华社西安11月7日电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7日在西安会见了前来参加第二十一次上海合作组织总检察长会议的各国代表团团长。...

    时间:11-07
  • 四部门修订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记者徐壮)记者7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四部门近日修订印发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管理办法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互聘兼职,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带徒传技、技术创新、科研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推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   管理办法是对2012年印...

    时间:11-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