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及时送救助织牢保障网(有温度的举措暖民心的行动)

2023-01-16 08:06:00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近年来,江西省不断探索健全城镇困难群众帮扶机制:走访摸排,搭建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分类施策,精准帮扶不同困难程度群众;长效救助,帮助有劳动能力困难群众顺利就业……在一系列帮扶措施的支持下,江西有效解决了全省88.61万名城镇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

近年来,江西省不断探索健全城镇困难群众帮扶机制,努力让每一名城镇困难群众的生活不仅要过得去,更要过得好,有效解决全省88.61万名城镇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

如何发现——

及时走访主动发现

大数据织密保障

2021年底,萍乡市莲花县琴亭镇永安社区居民刘阿兰不幸患上子宫癌,一年医疗费20余万元。儿子上中专,丈夫在县水泥厂打工,月收入3000元,支撑不了日常支出。正当全家无助之时,当地政府送来特别救助金,还帮她家提高了低保保障标准、增加了保障人数,解了刘阿兰的燃眉之急。

原来,刘阿兰自付高额医疗费用后,社区工作人员在县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收到预警,随即入户摸排,发现刘阿兰家只有她一人享受低保,其丈夫收入无法支持全家开销。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社区立即启动城镇困难居民生活救助措施,将其丈夫、儿子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并帮她申请了特别救助。

怎样让每个“刘阿兰”都感受到政府的温暖?

“铁脚板”搭建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之间的桥梁。南昌、新余、上饶、景德镇等市将走访、发现困难群众列入社区党组织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党员干部到社区、到困难群众家中报到制度。赣州、宜春、鹰潭等市在城镇社区以居民小区为基本单元设立网格,在聘请网格员的同时,组织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全部“入网”,依托挂点干部、基层民政干部、网格员等常态化开展走访摸排,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全省年均走访摸排困难群众50万余人次。

“大数据”织密保障困难群众之网。江西省民政厅以现有社会救助平台为基础,拓展搭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57万城镇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围绕因病、因残、主要劳动力死亡等10项因素打造监测预警触发场景,定期与医保、残联等部门开展数据比对,对高返贫复困风险人群预警,推送线下摸排核实,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去年江西新增城市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15886人,累计对680名受疫情影响的失业人员发放临时救助金93.83万元,对3281名符合条件的未参加失业保险且无生活来源的失业人员发放临时救助金487.98万元。

如何帮扶——

分类施策精准救助

加强培训帮助就业

“政府安排我在渼陂古村上班,每月收入3000元,离家近能照顾家,丈夫看病免费,儿子上学有补助,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文昌社区居民刘安娟说。

刘安娟的丈夫患尿毒症需要长期透析,孩子上学,家里6人只有刘安娟一个劳动力,生活举步维艰。了解情况后,青原区及时将刘安娟家中符合条件的5人纳入低保,为她丈夫申请了免费大病救助。如今,刘安娟在政府帮扶下从事保洁员工作,一天收入100元左右,大儿子毕业后在外务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为动态把握困难群众生活情况,江西省民政厅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与公安厅等10个省直部门、省电力公司等145家法人机构实现37个大类729小项信息联网查询,取消可以通过核对查询的证明材料。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只需提供居民身份证、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授权书,申请材料从“一沓纸”简化为“一张纸”。同时,依托“赣服通”省政务服务平台,联通公安部门人口信息库,实现扫码登录、“扫脸”授权、掌上申请、全线跟踪,确保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即可申办救助。自2021年功能上线以来,累计为7.23万人次、223.14万人次提供掌上申请、人脸授权服务。

针对群众的不同困难程度,江西将城镇困难群众分为特困、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缘和支出型困难4类家庭,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并将其全部纳入“三道医疗保障线”救助范围。对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困难群众,政府兜底;对有劳动能力但就业困难的困难群众,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机会;对因突发原因造成生活一时困难的,落实临时救助“先行救助”政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如何持久——

探索长效救助机制

形成完善政策体系

“我今年52岁,也没一技之长,平时靠打零工维生。感谢社区干部给我免费技能培训的机会,帮我找到工作。现在我在一家服装店上班,等我再学习一段时间,准备自己开店。”南昌市西湖区南站街道铁路二村社区居民万建英说。

南昌市红谷滩、新建等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得到及时就业援助。为更好支持自主创业,南昌县、安义县组织专家,为创业者传授经营管理、税务知识,提供再就业政策等信息,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与学员面对面,交流经验和教训。东湖、进贤等县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在落实创业贷款政策过程中提供快速精准服务,居民在社区窗口即可办理创业贷款。

探索长效机制,把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大局,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省市县三级都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推动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工作

织牢社会保障救助网。江西出台《加大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力度意见》,形成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政策体系。对城镇4类困难群众精准救助、综合救助,对低保、特困对象在落实基本生活救助的基础上专项救助,对不符合低保或特困供养条件的低保边缘、支出型困难家庭,根据实际给予相应的专项救助或实施其他必要救助措施;将城镇困难家庭上学子女纳入国家“奖助贷勤减免”学生资助体系,42.83万人次城镇困难家庭学生得到资助。

积极推进“造血式”扶贫,先后帮助7.38万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困难群众顺利就业。同时,积极打造分层分类救助体系,以基本生活保障为核心,推动就业创业、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信丰、石城、兴国等县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开展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工作,将脱贫户融入县域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链条中,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增收、长期受益,三县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共1万多名,带领3万余户脱贫群众实现增收。截至目前,全省88.61万城镇困难群众中57.85万人成功脱困,30.76万人通过纳入兜底保障如期脱贫,城镇贫困群众占城镇常住人口比重由3.4%下降至1.18%。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6日 12 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金融多措并举助力百姓安居(财经眼)

    图①: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北京市丰台区有巢国际公寓社区总部基地店建成运营。   李 季摄   图②:北京市丰台区有巢国际公寓室内环境。   刘振松摄   数据来源:银保监会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

    时间:01-16
  • 117项“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公布

    本报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王浩)水利部近日公布117项“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人民治水·百年功绩”宣传推介活动旨在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至2021年间不同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治水兴水的生动实践、伟大成就。相关治水工程项目经推荐申报、专家评审、征求意见、水利部党组会议审...

    时间:01-16
  • 浏阳河一泓碧水一路美景(美丽中国·我们的母亲河②)

    大、小溪河及浏阳河沿线,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示意图。   长沙市水利局供图 浏阳河浏阳城区段。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核心阅读 浏阳河是湘江的重要支流,上世纪80年代起,因...

    时间:01-16
  • 11.79万名毕业生获助就业

    本报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杨昊)记者从共青团中央获悉:自2021年底启动实施“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以来,全团统筹实施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和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5项计划,发动全团力量帮助大学生就业,共...

    时间:01-16
  • 厉行勤俭节约,从身边小事做起(金台视线·刹住浪费之风(下))

    编辑同志: 凌晨下夜班的回家路上,我途经一栋办公楼,宽阔的办公区一片漆黑,无人工作,但中间的走廊里却灯火通明,白白浪费电,令人惋惜。 生活中,像这样的浪费现象还有不少,比如:阳光充足的上午,路灯竟然还没有熄灭;夏日炎炎,商场里冷气大开,但门也大开;展示...

    时间:01-16
  • 推动兴边富民行动走深走实

    本报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李昌禹)记者日前从在京召开的全国民委主任会议获悉:国家民委将把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推动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实效,面向偏远村屯开展“送服务、暖人心”进村入寨活动,让边境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暖心服务,确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间:01-16
  •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媒体见面会举行

    本报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李昌禹)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媒体见面会日前在京举行,见面会的主题是“聚焦本职发挥优势,不断开创政协社法委工作新局面”。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介绍,5年来,社法委共牵头和参与承办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10场,承办双周协商座谈会14场、远程协商会...

    时间:01-16
  •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

    时间:01-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