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提档升级,乡村基础设施更完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①)

2023-01-06 08:07:00

来源:人民日报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系列报道,展现乡村宜居宜业给广大农民带来的获得感,反映农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诉求,展示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取得的成果,以及下一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具体举措。

——编  者  

补短板,解决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

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出水快,劲儿大,二楼用水也没问题,洗澡、做饭方便多了。”说起用水变化,河北省磁县磁州镇东侯召村村民陶利打开话匣子,“最让咱满意的是,水变干净了,喝起来透着甜。”

曾经,安全饮水是村里的一道难题。“家家户户喝的是深井水,味道苦、碱子多。水要先澄一会儿才能喝,水壶用久了就结一层厚厚的水垢。”陶利坦言,“水量也不行,管道年久失修,受不了大水压,水龙头只能流出‘一条线’。”

“虽说南水北调干渠离我们不远,可过去因管网缺失、管道老化等原因,大伙儿喝不上优质水。”村支书王小彬说,“如今补上了供水设施短板,南水直接入户,村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喝的苦咸水。”

大水网连上了小农户。从2020年至2022年,磁县累计投资2.3亿元,开展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项目,累计铺设主管网35公里、村内供水管网2000多公里,建设加压泵站2座,“南水”畅流,全县22.6万人受益。“江水置换地下水,水质明显提升,群众安全饮水有保障。”磁县水利局党组成员、农水股股长朱海介绍,“水垢少了,老乡家里的热水器、燃气壁挂炉都更耐用了!”

近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补链补网,打通“最后一公里”。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困扰亿万农民祖祖辈辈的“吃水难”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不光是水,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通宽带。

补上乡村基础设施短板,要聚焦广大农民的急难愁盼,精准发力,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

在河南省封丘县鲁岗镇刘留横村,一条条硬化路向远方延伸。“以前,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天全是水坑,咱就盼着有平坦的出村路。”村民刘大志回忆。

平整路面、建设绿化带、铺设污水管网,如今的出村路焕然一新。“路修好了,出门一脚平。”刘大志感慨。

瞄准村民出门需求,乡村交通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出村路连上主干道,泥巴路变成柏油路,家门口就能坐公交,赶集市、接送孩子都便利多了。”尹岗镇王李寨村村支书陈东方说,“近期,村里主要道路两侧装上路灯,村民晚上出门也好走了。”

修建一条公路,造福一方百姓。目前封丘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700多公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安装路灯8000多盏。“下一步,将着力优化农村交通基础网,继续在硬化、美化、亮化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公路、客车、物流协同发展,建设‘四好农村路’,增强群众出行幸福感。”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高国勇介绍。

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加快补短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农村部提出,接下来,要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实现往村覆盖、往户延伸。

破瓶颈,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山尖像锥子,山脊像刀子。三峡岸畔,群山延绵,脐橙漫山遍野。

“我家果园有80多亩,最陡的坡有七八十度,运橙子下山,着实让人犯难。”湖北省秭归县泄滩乡坊家山村果农周青山说,“过去靠人背,一趟背120多斤,来回要花一个半小时。”

果园轨道运输让橙子坐上“铁轨”,解决运输难题。“我投入20多万元,政府补贴30%,在果园铺设地轨。如今,一个货箱能装500斤,来回运一趟只要12分钟。”周青山说,“不仅运输效率大幅提升,成本也降下来了。”

2017年至2022年,秭归县整合涉农资金,累计安装1000多条、18万多米长的运输地轨,解决了山地果园运输难题,为脐橙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看全国,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山地果园机械设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基础设施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强化政策扶持,分层分类加强建设。”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彭超说。

5G、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的运用,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手段。

冬日暖阳铺洒在果园,江西省安远县鹤子镇半迳村村民魏韶珍架起直播架,调好镜头,开始直播。“好山好水结好果,现摘现卖。”吆喝声响亮,网友纷纷点赞下单。

手机成为新农具,搁以前,魏韶珍想都不敢想。“四面都是山,信号差,网速慢,手机卡得厉害,别说直播了,打电话都费劲。”魏韶珍说。

建基站,开通5G信号,小山村连上了大世界。“网速噌噌的,上网方便多了。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电商培训,直播带货成了每天少不了的‘农活’。”魏韶珍笑呵呵地说。

种得好才能卖得好,一根网线,促进全产业链升级。在魏韶珍的果园里,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喷药设备、自动监测系统一应俱全。“我现在种的是‘数字果园’,大数据精准指导,肥药减量,果子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魏韶珍自豪地说。

“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我们全力推进数字赋能,完善‘网’‘数’‘云’等设施,推进果园管理、果品加工销售数字化。”安远县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志勇介绍,县里已建成9个“互联网+”智慧果园,约5000亩果园实现了水肥一体化。

数字基础设施为现代农业装上“数字引擎”。目前,数字乡村建设起步良好,全国累计创建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份、建设64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农业农村部提出,将聚焦网络基础设施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有效数据不足等问题,加强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争到2035年智慧农业迈上新台阶,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7%。

强管护,促进乡村基础设施长效运行

乌江岸畔的群山里,重庆市武隆区广坪村深藏其间。“过去这里山高坡陡,有水存不住,只能挑着水桶四处找水。”村民罗德权回忆。

连通管网,实现水厂直供;建蓄水池,引水入户,水利部门多措并举解决广坪村饮水难题。“通了自来水,一天都离不开。”罗德权说,“遇上水压小了、水管堵了,就赶紧给水管员打电话,有人管,不耽误事。”

水谁来管?钱从哪出?广坪村进行了探索。“村里通过一事一议,约定每升水费为1.5元,其中一部分用来支付水管员工资和维修费用。”村水管员郑志银介绍,“小事不用出村,大事及时上报,村民24小时都能用上水。”

从水源地到水龙头,长效运行机制不断建立。水利部门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建立了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等“三个责任”体系。

不光是管水。各地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有制度、有队伍、有资金,建好更管好,让农民持久受益。

在山东省庆云县尚堂镇前王村,宽敞的道路纵横交错,两边树木挺拔。“路长上岗,守土尽责,为群众看好出行路。”村党支部书记、路长王希昌说。

出村路窄,错车困难;路面不平,怨言不少……2022年,王希昌积极争取资金,改造村道。“现在村主干道从5米拓宽到8米,出行更畅快。3000多米的村组路也进行了硬化美化,不再雨天一脚泥。”

重建更重管,日常维护也下足功夫。王希昌细数,“定期组织村民清理垃圾,解决乱占乱倒等问题,此外还要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引导大家平安出行。”

“镇里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规范长效的路长制工作管理模式,4条主干路实行路长帮包负责,做好日常养护。”尚堂镇党委书记南照龙介绍。

三分建,七分管。“各地要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方式、管护经费来源等,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确保乡村建设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用。”彭超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06日 18 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听证质效(链接)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两级检察院着力推动检察听证工作常态化,引导检察人员创新工作方法。2020年以来,全州检察机关共开展检察听证2031次,其中公开听证1673次。 为了让听证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恩施州检察机关变“坐堂审理”为“实地办案”,将公开听证会搬到案发现场,把普法工作做到老百姓家门口...

    时间:01-0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菲律宾共和国联合声明

    一、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邀请,菲律宾共和国总统费迪南德·罗慕尔德兹·马科斯于2023年1月3日至5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在新年伊始之际,此次访问展示了马科斯总统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真挚友好情谊,以及对中菲关系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二、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同马科斯总统举行友好而富有...

    时间:01-06
  • 通报6起“四风”问题典型案例

    本报北京1月5日电 (记者张洋)1月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元旦、春节期间‘四风’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通报了各地查处的6起“四风”问题典型案例。 通报的问题来自辽宁、山西、安徽等6个省份,涉及的问题包括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和旅游安排,违规借用管理对象车...

    时间:01-06
  • 2023年全国出版(版权)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1月5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在京召开2023年全国出版(版权)工作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研究部署2023年出版(版权)工作,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要高举思想旗帜,持续做好习近...

    时间:01-06
  • 认真开展二〇二三年“新春走基层”活动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近日,中宣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新闻单位认真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报道,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全面反映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生动展示广大人民群众欢乐祥和过春节的喜人景象,齐心协力营造喜庆安康、昂扬...

    时间:01-06
  • 反对部分国家针对中国采取入境限制措施

    本报华盛顿1月5日电 (记者李志伟)国际航空运输协会4日就部分国家对来自中国的旅客采取临时防疫措施发表声明称,各国政府应该听取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专家建议,没有必要限制旅行,此类条件反射式的盲目措施已被证实无效。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威利·沃尔什在声明中表示,有国家正在对来自中国...

    时间:01-06
  • 中联部向外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介绍中国疫情防控情况

    本报北京1月5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致函外国政党和政治组织,阐释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相关考虑以及对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的积极意义。 中联部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应对新冠疫情冲击、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取得的重大成就,表示为适应疫情防控...

    时间:01-06
  • “中国的防控政策科学有效”(国际社会看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近3年来,中国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因时因势优化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先后制定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及时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措施,平稳有序推进实施“乙类乙管”,确保了疫情防控的科学路径、正确方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表示,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优化...

    时间:01-06
  • 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石

    首先,感谢《人民日报》邀请我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发表署名文章。毫无疑问,面向这份受人尊敬的权威出版物的广大读者发表这篇文章,对于土中两国深化相互理解、巩固友好兄弟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土中关系源远流长。在双方交往过程中,两国人民开展有益互动,增进彼此了解,文化、传统和世界观...

    时间:01-06
  • 我国再增一条年运量过亿吨能源通道

    图为运煤列车行驶在瓦日铁路上。   张 睿摄(人民视觉) 本报太原1月5日电 (记者乔栋)记者近日从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22年,西煤东运大通道瓦日铁路货运量达到1.03亿吨,我国再增一条年运量过亿吨能源通道。 瓦日铁路西起山西省吕...

    时间:01-0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