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第一观察丨聆听新年贺词,感受不平凡的中国

2023-01-01 12:10:49

来源:新华社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再次站在时光交替的新起点上。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23年新年贺词。

  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发表新年贺词,也是担任国家主席以来发表的第十份新年贺词。

  十年,深深牵挂、谆谆嘱托、殷殷期盼,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传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字字温暖,句句恳切,字里行间镌刻下一个东方大国栉风沐雨、勇毅前行的步伐。

  在这份特殊的“国家盘点”里,我们见证了什么?在飞逝的时光中,我们又感悟到什么?

  聆听贺词,有对过往一年的总结——

  两天前,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2022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近一个月来,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都以“极为重要”这四个字总结评价这一年。四个字,重若千钧,标注了2022年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独特坐标。

  这一年,我们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蓝图是宏伟的,征程是壮阔的,奋斗也必将是艰巨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年来的新年贺词里,有把宏伟目标变成美好现实的路径,那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那是“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那是“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那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

  我们相信,路虽远,行则必至。

  这一年,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20万亿元,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一连串数字,既是“极为重要”的生动注脚,也是“非凡十年”的有力证明。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们相信,事虽难,做则必成。

  回首一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我们迎难而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回首一年,所有的付出和奉献,所有的艰辛和收获,都将化成涓涓溪流,汇入历史长河和时代洪流,都将在“每个人都不容易”的告白中被历史所铭记。

  聆听贺词,有对“今天的中国”的定格——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什么样?

  “梦想接连实现”“充满生机活力”“赓续民族精神”“紧密联系世界”。

  从贺词中,我们感受到中国力量: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太空之家”遨游苍穹,人民军队迎来95岁生日,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

  什么是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是中国力量!”

  从贺词中,我们见证了中国信心:

  各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蓬勃兴起,沿海地区踊跃创新,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北振兴蓄势待发,边疆地区兴边富民……

  “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的美好憧憬,在新时代得到最有力的回答。

  从贺词中,我们体悟到中国精神:

  地震、洪水、干旱、山火……面对自然灾害,英雄逆行出征。一幕幕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生生不息。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伟大民族精神,汇聚起强大精神动力,成为我们风雨无阻、坚定前行的磅礴力量。

  从贺词中,我们听到了中国主张: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始终如一珍视和平和发展,始终如一珍惜朋友和伙伴,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我们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为动荡的世界注入信心、希望与力量。

  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发展,有一脉相承的拼搏精神,有赓续传承的伟大事业,有天下大同的博大胸怀。

  聆听贺词,有对“明天的中国”的期冀——

  不论国内外形势多么复杂多变,中国人民从不畏难,尽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依然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我们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明天的中国会怎样?

  “奋斗创造奇迹”“力量源于团结”“希望寄予青年”。

  从“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从“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到“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习近平总书记十年来发表的新年贺词里,“奋斗”是醒目的关键词。

  人间奇迹由人创造,美好生活成于奋斗。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努力,如百川归海,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不仅要靠奋斗,也离不开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说,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力量生于团结,上下同欲者胜!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制胜的法宝。

  “明天的中国”里,还有青年活跃的身影。青年工作,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系、情之所牵。

  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叮嘱: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这份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聆听贺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感动与豪情涌动心头。

  此时此刻,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的场景浮现眼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犹在耳畔: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征途回望千山远,前路放眼万木春。

  2023的大门已然开启,追梦的脚步开始新的进发。

  让我们迎着新年的曙光,出发!


  策划:霍小光

  主笔:史竞男

  统筹:张晓松、王绚、陈菲

  视觉 | 编辑:张舒宁、郝晓静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新华全媒+|你好,2023

    与2022轻轻作别,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2023年,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人们满怀心愿。 跟随记者镜头,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新年心愿。   记者:马志异、王怡静、马晓洁   摄制:薛亚飞   报道员:崔成燨、郭强、苏锦钰、董鹏飞、王鹏、贺宇轩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时间:01-01
  • 新华全媒+丨急诊室里的跨年夜

      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急诊,是医疗救治的“重地”。   记者实地探访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室,记录在新年到来之际,医护人员救治病患的最前线。现场直击当前就医需求激增的严峻挑战下,医院如何统筹调配医疗资源,优化预检分诊流程,全力收治新冠患者,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记者:夏鹏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时间:01-01
  • 第一观察丨聆听新年贺词,感受不平凡的中国

    两天前,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2022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叮嘱: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时间:01-01
  • 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举行升旗仪式

      2023年1月1日清晨,迎着新年的曙光,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一大广场举行神圣而庄严的升旗仪式。   记者:潘旭、狄春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时间:01-01
  • “白肺”是怎么产生的,如何治疗?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

      “白肺”与疫苗接种、原始毒株有关吗?出现“白肺”,目前临床上会采取什么治疗措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是否属于新冠高危人群,如何预防与治疗?   记者专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记者:周琳、许东远、袁全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时间:01-01
  • 新华全媒+|赏跨年大展 品文艺新年

      新年到来之际,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共同承办的跨年大展《对望与凝视——东京富士美术馆藏西方绘画精选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启幕。   展览选取了米勒、戈雅、安迪·沃霍尔等52位知名艺术家共60幅经典人物肖像题材绘画作品,涵盖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在文艺复兴、矫饰主义...

    时间:01-01
  • 新华全媒+丨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多久能运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提醒,适量运动有利于恢复健康,但是不能剧烈运动,过度的运动不但不能够恢复健康,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的问题。   刘清泉说,可以根据自身运动习惯选择适量运动,不超过平时运动量的三分之一,逐渐增量即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高燕表示,对于中青年群体来说,进入恢复期的过程...

    时间:01-01
  • 实行“乙类乙管”,如何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将对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后,如何“保健康、防重症”、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袁国丹对此进行了解答。 记者:周闻韬、谷训 编辑:何莉、王雅璇、张欢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

    时间:01-01
  • 回眸2022|与五星红旗同在

    五星红旗 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 承载着华夏儿女的炽热情感 五星红旗 高高飘扬 每一次凝望 都让我们热泪盈眶 五星红旗 见证着我们的骄傲与感动 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懈奋斗 2022 我们与五星红旗同在 与伟大的祖国同在     出品:孙志平   制片:樊华、张平锋   统筹:杨咏、杨云燕   编导:房宽   记者:房宽、徐宁...

    时间:01-0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