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突出一个关键:统筹协调——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经济工作述评之三

2022-12-26 21:31:1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突出一个关键:统筹协调——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经济工作述评之三

  新华社记者谢希瑶、王优玲、潘洁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提出“六个更好统筹”,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明年经济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挑战,抓好“统筹协调”这个关键,将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创造良好发展条件、汇聚更大发展合力。

  坚定信心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近期订单已经把明年的产能排满。”福建泉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外贸部总监陈静宜说,公司最近赶赴欧洲、东南亚和中东,带回了2000万美元的新订单。

  工厂赶订单、工地抢时间、商场堂食重新营业……眼下,随着全国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各地烟火气儿渐渐升腾,忙碌劲儿正在回归,持续释放经济恢复暖意。

  在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再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三年来,我们在统筹中有效应对了全球五波疫情冲击,保持了4.5%左右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成绩来之不易,更应清醒坚定。

  步入抗疫新的阶段,要以“更好统筹”应对发展之难,要在“更好统筹”中坚定发展信心——

  当前,疫情防控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较多困难挑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很多两难多难下求得最优解,就必须在“更好统筹”上下功夫。

  走小步、不停步,努力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间寻求最适合的平衡点。一方面,要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另一方面,要不遗余力抢抓时间窗口,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明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奠定扎实基础。

  “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明年经济工作中分量很重。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进一步释放经济社会活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助于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实现中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从一个完整过程看,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将产生类似“J曲线效应”,即短期会对经济运行造成扰动,但对明年全年是重大利好,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会加速释放。“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步调一致 政策协调发力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必须做好政策间的协调配合,才能形成“1+1大于2”的效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会议着重强调了财政、货币、产业、科技和社会五大政策的安排。

  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很关键。

  中央财政近日提前下达农业、乡村振兴、养老就业等多项2023年预算资金;截至11月底,两批共7399亿元金融工具支持的2700多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预计超过4万亿元……2022年以来,一系列宏观政策靠前发力,财政货币政策打出“组合拳”,不断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积蓄明年经济发展动能。

  产业政策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发力点。

  工信部推进产融精准对接,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推出16条金融举措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多地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落子布局,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以产业为牵引增强金融主动供给,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各项政策导向各有侧重,实施落地却又环环相扣,没有哪一项政策可以单兵作战,需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有的放矢,形成合力。

  当前,我国各项政策效应正在显现,但还有很大潜力。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今年已经出台实施的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政策效应将在明年持续显现。明年还要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新政策、新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发力,将积极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纲举目张 从战略全局出发谋发展

  第五届进博会闭幕不久,不少跨国企业就已提前“锁定”第六届展位。

  作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高水平开放平台,进博会推动更多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吸引更多全球优质要素资源聚集中国,正是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生动缩影。

  行动于当下,着眼于未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要求把握好“六个更好统筹”——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说,这“六个更好统筹”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从系统论出发,总体谋划、协同发力、统筹兼顾,以系统观念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十个指头弹钢琴”,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善抓主要矛盾,抓关键环节。

  纲举目张,从战略全局出发,会议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五方面重点——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释放鲜明信号。

  发布“数据二十条”,构建数据基础制度,赋能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聚焦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再扩围,激发服务业内生动力,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近期一系列政策举措密集出台,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战略全局出发,不断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更好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推动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权威快报丨我国建成首个年产500亿立方米特大型产气区

      27日上午10时,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年产天然气产量达到500.6亿立方米,标志着我国建成首个年产500亿立方米特大型产气区。   作为我国国内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生产的天然气承担着上百个大中城市用气和调峰作用。   今年,长庆油田建成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田产能,全年投产气井2338口,新增日产天然气3100万立方米,确保...

    时间:12-27
  • 2022年最后一场赏心悦目的“星月童话”29日上演

      海报制作:冯娟   新华社天津12月27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科普专家介绍,12月29日晚天宇将上演木星合月,这是2022年最后一场行星合月。届时只要天气晴好,我国公众可在南方天空欣赏到明亮木星与一轮上弦月近距离竞辉的唯美画面。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质量最重的行星,它还拥有众多卫星,素有“巨人行星”之称,是肉眼最容易...

    时间:12-27
  • 年终报道丨这里有一份2022年度记忆,请查收

      2022年已接近尾声。回望这一年,无数难忘瞬间。记得年初春晚舞台上惊艳四座的《只此青绿》,也记得北京冬奥会的一墩难求;记得女足姑娘的逆风翻盘,也记得世界杯老男孩的圆梦;记得第三艘航母下水,也记得中国人首次“太空会师”;记得村BA的激烈比拼,也记得山火里的川渝英雄气......无数的记忆碎片,藏着我们的欢笑与泪水,交织出我们共...

    时间:12-27
  • 步履丨奋进之路

      最激昂是少年志。在青年人的筑梦跑道上,总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青年人引领奋进之路。2022年即将过去,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探寻这一年青年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奋斗故事。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奋进的步伐。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数万冬奥建设者投入到筹办工作中。   2018年,正在读...

    时间:12-27
  • 绿色低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12月24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智能家电产业园,工人在厂房屋顶安装光伏板。黎寒池摄(人民图片)   12月9日,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塘冲云端储能电厂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加班加点修建最后的部分土建项目。李尚引摄(人民图片)   12月1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一辆氢能中运量公交车(左)驶入氢能公交车加气站加...

    时间:12-27
  • “乙类乙管”:防控措施带来哪些改变?风险如何防范?——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三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乙类乙管”:防控措施带来哪些改变?风险如何防范?——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三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社会广泛关注。   从“乙类甲管”调整为“...

    时间:12-27
  • “乙类乙管”:医疗资源够吗?如何降低重症发生?——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二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乙类乙管”:医疗资源够吗?如何降低重症发生?——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二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政策调整之后,如何有效地防止医疗资源挤兑?如何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邀请...

    时间:12-27
  • 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为何回归乙类管理——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一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为何回归乙类管理——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系列之一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

    时间:12-27
  • 重大调整!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陈芳、董瑞丰)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国家卫生健康委26日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根据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

    时间:12-27
  • 新华全媒+|新华社记者探访新生儿医疗中心

      当前,广西正积极统筹调度全区医疗资源,指导各地医疗机构扩容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和区域布局,最大限度提高医疗资源可用程度,保障就医秩序安全有序。   儿童包括婴幼儿是疫情下需要重点保障好的重点人群,早产儿和感染新冠的新生儿虽然是这一人群中的少数,但却是需要特殊呵护的“重中之重”。   记者:汪奇文、梁舜...

    时间:12-2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