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澳

从凉茶到新药:香港中医药新生态

2022-12-26 08:32: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香港12月25日电 题:从凉茶到新药:香港中医药新生态

新华社记者曲俊雅

香港气候湿热,凉茶店随处可见。不少凉茶祛热除湿,药食同源,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基于体质有不同配方,历史上从广东传来,一度是香港民间日常保健和防治疾病的主要选择。

“小时候家里也会煮凉茶,喝了身体会舒服。”张振海说,“凉茶有药用价值。”

今年34岁的张振海是香港8000多名注册中医师的一员。他已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至今8年。学院创立于1998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第二年。

12月13日,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中医师张振海坐在传统的中医诊台前。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传承:首个高校中医药学院

浸大中医药学院是香港高校的首个中医药学院。该学院副院长李敏说,纳入高校教育,是香港中医药传承规范化的开端。

“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和中央与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分不开。”她强调。

回归之前,香港中医药处于自生自灭的“荒野”状态,医师私人执业或附设服务于中药店。如今,包括制订中医师注册制度和中药标准在内的行业规管,为香港居民带来了更高质量的中医服务。与此同时,中医药教学科研生气勃勃,富有特色。

据李敏介绍,浸大中医药学院中医学和生物医学(西医)教学并重,已培养了9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不少成为了中医师、药剂师、针灸师和营养师。

中医学教学中,典籍要背诵,以继承最纯正的中医诊治思想;一至六年级都有临床实践,包括三个月的专科研修和一年的毕业实习。

12月13日,在香港浸会大学陈汉贤伉俪中医专科诊所暨临床规范研究中心,中医药学院副院长李敏(左)在为病患把脉。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中医必须要有疗效,需从“纸上”走到阵上“用兵”。李敏强调说,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在于也赖于临床实践。在香港,法规仅容许中医师使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诊治手段,“中医师需要具备更扎实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诊治水平”。

学院不少老师来自北京、广州和南京等地的中医药大学。张振海说,他遇到的良师,不仅使他成为技术过硬的骨科大夫,更启发他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的责任感。

“一辈子的事业由此而决。”尽管在香港,中医医师的收入不如西医。在临床部做助理教授的张振海说,他使用正骨推拿和针灸等中医技术减轻病患的痛苦,能做到西医做不到的事情,“我不后悔”。

创新: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

香港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包括中医药标准化,这是香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方向。

年过五十的李敏曾在内地两所大学读中医,在日本东海大学读西医,2001年加入浸大。在学院,李敏教中医内科,科研上聚焦老年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症。其团队基于中药复方研制的新药,已有成果获得专利。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李敏在雷生春堂诊所(1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曲俊雅 摄

在李敏看来,中医新药研制是一个从古老的中医药宝库中挖掘新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新解决方案的转化和应用过程。

从6种药材到小分子多功能有机化合物,其在研新药把中药的“旧酒”装进现代的“新瓶”。不过,李敏强调,为了保证药效,疾病机制研究应与针对疾病的新药研发并重,无论何时,不能废医存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不能改”。

“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李敏认为,浸大中医药学院的办学理念,恰恰体现了香港开放与包容的多元文化与国际思维,而这正是香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一大优势。

国际思维就是要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知识的前提下,接受现代化的新思维,开展广泛研究合作,让国际社会有效认识、学习和运用中医药,从而造福全人类。”她说。

服务:首个中医医院

2003年香港抗击“非典”,中医药介入并取得成功。今年上半年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肆虐,中医药在抗疫中依然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再度提升了大众对其的认同。

数据显示,今年2月到5月,仅浸大中医药学院即为确诊患者提供远程义诊服务逾4.1万人次,单日接诊最多达1172人次,总计处方配发中药17万多剂。浸大受特区政府委托运营的启德暂托中心还为130多名确诊老人提供了中医住院治疗服务。

12月16日,在香港浸会大学北角中医专科诊所,中医师张振海(右)为一名小朋友推拿诊疗。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对张振海来说,义诊和启德中心的服务经历已成为他难忘的记忆。展望未来,他期待和校友们能在香港的首家中医医院行医。

2022年6月2日,香港首家中医医院和相邻的特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破土动工。医院计划于2025年建成,特区政府表示这是香港中医药发展的一大里程碑,并委托浸大中医药学院以公私营合作模式运营。

特区政府2018年宣布将中医药纳入香港公共医疗系统,包括在18个地区所设的中医诊所资助特定的门诊服务。而浸大中医药学院直属诊所现已增至10间,不断参与和见证着香港中医药社区服务的延伸。

这是12月13日拍摄的位于香港九龙的雷生春堂诊所外景。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其中,学院在九龙的雷生春堂诊所每日最多4名医师同时接诊,日均就诊75人次。数据显示,从2012年投入服务到今年11月30日,雷生春堂到访约55万人次。

不过,到访数字大约一半是雷生春堂的参观人数。这栋1931年建成的4层唐楼,建筑风格融合中西,是香港“活化”或再利用的历史建筑,又已评为法定古迹,其深厚底蕴吸引着大量游客。它的底层曾为药铺,售卖颇有名气的中医跌打药水,而今在卖凉茶,其中至少两种是浸大教授的新配方。柜台上,三个葫芦形的大铜壶古香古色。

这是12月13日拍摄的位于香港九龙的雷生春堂诊所。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雷生春堂是一个多么能体现多元文化和传承的地方!”李敏感叹。除了诊室,雷生春堂顶部两层走廊均设展板,讲述雷生春堂的变迁,更讲述香港中医药发展的新纪元。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2022,香江写下爱国爱港新篇章

    新华社香港12月25日电 题:2022,香江写下爱国爱港新篇章新华社记者黄茜恬2022年,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喜悦气氛中,香港社会积极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与“一国两制”方针呼应的主流价值观,爱国爱港力量持续发展壮大,香港同胞爱国意志日趋坚定。回顾这一年,“爱国者治港”原则成为愈加广泛的社会共识,为确保“一国...

    时间:12-26
  • 文贯古今艺通中外——香港全方位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从传统戏曲至流行音乐、从东方水墨至西方油画,寻绎传统美学和当代艺术的生动表达;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到当代国际视觉文化博物馆M+、从戏曲中心到香港艺术馆,集聚文贯古今与艺通中外的世界级文化基建;从巴塞尔艺术展到亚洲当代艺术展、从大英博物馆联展到罗浮宫博物馆联展,云集本地、内地、亚洲乃至全球的众多艺文盛...

    时间:12-2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