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社会对慢阻肺认知不足 钟南山:强调医药共管 提升治疗水平

2023-07-09 14:21: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7月9日电 (记者 蔡敏婕)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9日在广州表示,社会整体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称:慢阻肺)的认识仍存在不足,同时医师-药师协作管理体系仍不完善,他建议药师参与慢阻肺稳定期管理中,降低急性发作率,最终提升慢阻肺治疗水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该病主要累及肺部,也可累及肺外器官。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呈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药共管专家共识》(下称“《共识》”)当天在广州发布。该《共识》根据中国相关研究成果及临床实践经验,借鉴海外医师-药师协作管理模式,建议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实施“医药共管”的模式,旨在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减少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进而增强整体疗效。

  目前中国有9000多万慢阻肺患者,根据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慢阻肺分为四个等级。“其中90%以上都处于疾病早期,即前两期。”钟南山表示,由于早期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许多人即便发现也不干预。

  钟南山:“医生关心诊断和治疗,但是忽视随访;与此同时,很多患者在疾病非急性期间也没有合理地用药,或者用药不恰当,造成疾病急性发作,每发作一次,肺功能受损进一步加重。”

  慢阻肺患者需要终身治疗,长期规范的吸入用药是稳定期患者的治疗核心。随着药师工作职能的转型,越来越多的药师参与到临床一线工作。钟南山称,上述《共识》强调“用药”。“在慢病管理方面,具备专业知识的药师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钟南山说,海内外多项研究证明,在慢阻肺管理方面,规范化的药学服务可显著降低患者吸入装置操作的错误率,降低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药师也要做好患者的用药追踪随访工作,并从真实世界中辨别药物的疗效。”钟南山同时指出,在扶持中国国产药物的同时,也要学习海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加强慢阻肺的早诊早治是钟南山多年来强调的内容。“我们有证据证明,对慢阻肺早期加以干预,肺功能可以获得明显改善,不会从早期进入三、四期,也不会致残致死。”钟南山说,药师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病人依从性。

  钟南山称,通过医药共管这种新的模式,在慢阻肺这种常见病的疗效取得突破后,希望能在全国推广,并走在世界前列。(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世界过敏性疾病日:尽早干预、有效治疗,让更多患者脱离过敏性疾病困扰

      随着环境、气候、人类生活方式等的变化,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挑战,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慢性疾病之一。在7月8日第19个“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期间,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过敏诊疗中心主任程雷教授围绕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概况、导致疾病的原因、有效诊疗方式等作出了解答。程雷教...

    时间:07-08
  • 上海探索不断升级数智客服 “AI助医”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中新网上海7月8日电 (陈静 汤丽 王春鸣)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记者8日了解到,当下,全国众多的医院上线智慧医疗服务,覆盖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为提升患者使用互联网医院缓解就医难题的重要推动力量。“AI助医”正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上海,如何让互联网医院更适老化,让老年患...

    时间:07-08
  • 心理支持是抑郁症患者走向治疗和康复的关键

      看起来阳光开朗的人,为什么也会得抑郁症?生活中,抑郁症患者并不都是看起来郁郁寡欢,很多开朗爱笑的人,内心可能也正在经历巨大的痛苦和煎熬,这被称为“微笑抑郁症”。  这种“微笑”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而是一种负担。它并不能消除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

    时间:07-08
  • 源自香港,“健康快车”让22万余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中新社新疆库尔勒7月7日电 题:源自香港,“健康快车”让22万余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中新社记者 李雪峰  “没想到不花一分钱,还能在火车上做手术,现在看东西很清楚,完全康复后还要继续打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沙依东园艺场68岁的村民尼扎木丁·阿尔西丁日前对中新社记者说。  不久前,尼...

    时间:07-07
  • 干眼症患者人数众多 上海探索为患者建“干眼症档案”全程跟踪诊疗

      中新网上海7月6日电 (记者 陈静)干眼症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干眼、视疲劳的患病人群非常庞大。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干眼诊治工作室(下称:工作室)6日正式揭牌启用。该工作室将在对患者开展连续的规范化、个性化诊疗的同时,探索全程跟踪诊疗,建立属于患者的“干眼...

    时间:07-06
  • 专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需定期评估器官损伤

      中新网广州7月6日电 (记者 蔡敏婕)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多位专家近日在线上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红斑狼疮总体疾病控制情况在临床实践下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疾病活动、反复复发和药物毒性,患者常存在多器官系统不可逆损伤的风险,需多管齐下做好器官保护。  系统性红斑狼疮高发于15岁至45岁育龄期女...

    时间:07-06
  • 探访老年医学科 患者:就医体验感好

      中新网海口7月6日电 题:探访老年医学科 患者:就医体验感好  作者 陈英清  “阿婆,如果一顿吃不了太多,我们就少吃多餐。”“最近恢复不错,继续加油。”“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有利于恢复。”这是记者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里听到的温馨对话,类似的对话在老年医学科中还有许多。  《...

    时间:07-06
  • 中国专家善用外科机器人 最大限度为泌尿系统肿瘤患者保留器官功能

      中新网上海7月5日电 (陈静 王根华)近年来,中国泌尿系统肿瘤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前列腺癌、肾癌都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医生和患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肿瘤切除,而是更加关注在肿瘤根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功能。  记者5日了解到,中国的专家们率先探索将机器人/单孔腹腔镜...

    时间:07-05
  • 新型角膜供体材料 助致盲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汪心海  角膜病是我国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病的唯一手段。虽然角膜捐献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但是捐献量仍远远少于等待复明的患者。如何化解这一难题?  在近日召开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荣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新型角膜供体材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项...

    时间:07-05
  • 数据显示中国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亿人 你的腰还好吗?

      26岁,我腰突手术了  25岁的最后一天,我从医院拿到了腰椎核磁共振检查报告。医生一脸严肃地对我说:“要手术,或许还得打钉子。”看着诊室里拄着拐杖的中老年人,我感觉自己仿佛提早经历了50年后的命运。  “25岁的身体75岁的腰。”在花了几天消化这个残酷事实后,我把自己的腰突就诊经历分享到了社交...

    时间:07-0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