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年轻人读书新方式,写满了他们热爱的生活

2023-06-12 08:15:4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现在,一本书会怎么抵达年轻人?

  耳朵是阅读的灵活新渠道,“共读”功能会让自己与许多陌生读者产生奇妙联结,图书市集和仓库成了淘书的新空间,而社交网络上一系列“阅读衍生类”讨论小组,则仿佛是读书的“周边”和“售后”产品……

  从线上阅读到线下淘书,从私人读书空间到“数字公共空间”。有爱书人的地方,就会生长出无穷无尽关于阅读的灵感和乐趣。哪一款方式,适合此刻的你?

  借助新渠道,读书和生活达成一种“共生关系”

  25岁的陈彤是浙江某理工类高校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的研究生。读研期间,陈彤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题项目上。做实验、写文章,周而复始,使得他“每周和别人说话的时间也特别少”。

  重压之下,陈彤会利用碎片时间戴着耳机听有声书。去食堂的路上、在宿舍与实验楼的往返途中,每次听的时间都不长,但“可以缓解很多压力,不那么孤独”。

  一次,陈彤花了半个月时间研究的某项课题实验数据总是出错,甚至部分结果与已知文献完全相反。“反复重做了很多次,那块都是对不上。”那天日头很好,他却感觉天好似要塌下来了,呆坐着在实验室,他两眼无神地望着实验器材。“后来我索性‘摆烂’了,开始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他记得,有声书开头讲了该小说的灵感来源之一——1932年发生在美国的“林德伯格绑架案”。知名飞行员林德伯格两岁的儿子被绑,绑匪要挟5万美元可以换回孩子的命。但当林德伯格好不容易凑齐钱时,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尸体。“当时听到这个开头,就被吸引进去了。”

  有声阅读让陈彤觉得生活是热闹的,接地气。他喜欢听主播绘声绘色地描绘对白,“这能让我从自己的生活中解放出来”。

  去年从北京某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张敏,在微信读书平台的阅读时长“一骑绝尘”,高达1192小时,超越了大部分好友。

  在张敏的世界中,书籍和生活是一种共生关系。她会选择在上下班的通勤过程中听有声书,“听书比看书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而且地铁上那么多人,举着书看太不方便。”

  毕业后,张敏在大厂从事内容运营相关工作工作节奏快,琐事不断,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现在愈发觉得,读书是一件体力活。“很多大部头的书,如果上学时没啃下来,现在根本没精力看。”最近,张敏听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的纸质版有上下两册,每册超过400页。“书里有大段大段的对白,听书会让对白更易被接受。”

  刚步入职场一年的罗小叶,很在意个人读书与他人交流之间的关系。她常常去看一些短视频读书博主最近推荐的好书,还会在读电子书时,借助“划线弹幕”功能与其他陌生读者进行“隔空对话”。

  “比如我在看老舍的《猫城记》时,看到一些老舍先生暗讽当时社会的句子,我会写下自己的感触,透过‘弹幕’发现有很多人原来和我有一样的想法。”罗小叶认为,电子书界面上的“弹幕”就像一块公开的留言地。

  罗小叶每次读电子书,“先沉浸读书”,看到戳中内心的句子,会赶紧把弹幕点开,像寻宝游戏一样看看是否其他人亦有同感。“其他读者会发现你忽略掉的细节,运气好他们还会给你补充一些引申的读物,收获加倍。”

  去市集和仓库淘书,亦是宝藏“发现”你的过程

  读书、选书、买书的场景,不止于书店和网购平台。去图书市集、出版社仓库“淘书”,成为一大全新的文化热点现象。

  贾毅奎在北京一家知名出版社担任营销编辑。最近半年,他的日常工作添了一项:去图书市集“摆摊”。

  “开心并忙碌着,从早到晚,一直向大家推介各种新书。”贾毅奎说,虽然电子书使用人群不断上涨,纸质书在年年“唱衰”,但在图书市集现场总有很多读者前来选购。“说明纸质书阅读始终无法完全被替代,仍然有许多人愿意为纸质书买单,这是对我们出版从业者最大的鼓励。况且,图书市集我们也完全是盈利的。”

  根据他的“摆摊”体验,来图书市集的读者会比较关注新书的内容和现场售价。“与书店或者网上买书的消费体验完全不同,读者会详细地问询图书主要讲了什么、适不适合自己看,会从内容上展开更深层次的讨论。”

  另外,贾毅奎发现参加图书市集的读者非常热衷于“集章”。“摊主的印章都是经过编辑们精心策划、设计制作的,可以说是每家出版社的代表性文化符号,非常具有纪念意义。我们少儿分社一口气做了20多枚章,摊位直接被小朋友包围。”

  在贾毅奎看来,之所以图书市集热度如此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广大年轻读者对图书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贾毅奎指出,各大电商平台、线下书店是图书消费主阵地,读者获取最新的图书资讯,也多来自图书直播达人和网红博主的种草推荐。但图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存在,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读者来到图书市集现场,能够面对面与出版从业者交流,更加真实、立体地了解一本图书,从选题设计到产品最终呈现,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家的消费心理。”

  在短视频平台拥有百万粉丝的读书博主赵健告诉记者,去仓库淘书,是他一项私人爱好。

  “被很多人忽视的、被遗忘在库房的很多书,是我真正感兴趣的。我现在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逛出版社的仓库,看看很旧的藏书,这让我有机会看到很多宝藏级的作品。”

  赵健说,老库房的书是一架架紧挨在一起,访客需要用手摇的方式移开书架,翻看图书,这个过程会耗费很长时间。但赵健从不着急,会耐心地慢慢逛,慢慢寻觅,时不时会有眼前一亮的惊喜时刻。

  赵健就曾在一家出版社成功“寻宝”到一部海明威作品集,于上世纪70年代末出版,翻译得相当流畅。“你就有一种这本书在等你,等你多年之后去发现它的感觉。”

  因此,去市集和仓库淘书,是你寻宝的过程,亦是“宝藏发现你”的奇妙旅程。

  讨论小组,将私人读书空间转为“数字公共空间”

  除了买书、读书、聊书,一系列阅读“衍生”出来的网络讨论小组,吸引很多读者前去分享。

  罗小叶很喜欢看读书相关的豆瓣小组,这种感觉就像去逛朋友家的书架。看别人的书单,如果发现自己读过的书,就会有一种“我喜欢的宝贝也被别人喜欢着”的快乐。“原来有和我一样喜欢这个作家的人,正在阅读另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领域,共鸣和好奇同时存在。”

  老舍曾在《我的理想家庭》中描述,他理想中的家最好有7间小平房,其中一间必须是书房。房中书籍不少,不管什么头版与古本,都是他所爱读的;一张书桌,桌面是中国漆的,这样放上热茶杯不至烫个圆白印……

  很多年轻人也在思考何为“我的理想书房”。在豆瓣,就有一个“请来参观我的书房”小组,两万多豆友直白地晒出了自家书房。在这里,有人说自己的卧室就是书房,有人将家中客厅改造为书屋,还有人将宿舍书桌分享出来。

  95后译者汪畅是小组中的一员,也是一名全职译者。2020年,从英国利兹大学英语文学专业毕业后,汪畅在成都待了将近一年找工作。受疫情影响,招聘岗位锐减,时间越长,他的心情越焦虑,颓然失意中,汪畅打算回老家待一段时间。

  汪畅的家乡在安徽省六安市。这座小城,生活节奏慢,空闲时间多。在家中毫无头绪时,汪畅误打误撞地在网上找到一些试译帖子,经过几轮测试,他最终做起了专业对口的“老本行”——翻译。家里的书房也自然变成了他的居家办公地点。

  空闲时间,汪畅也喜欢在豆瓣小组闲逛。而他之所以在豆瓣小组中分享书房,是受到朋友的影响。“他们跟我说,这个书房肯定会有很多人喜欢。”

  事实确实如此。汪畅的书房一经分享,便吸引了70多位友邻的回复,其中还有10多个人私信他有关屋内陈设的问题。比如,“书架在哪里买的?或者书板是怎么弄的?”书房受到豆友们的喜欢,汪畅的分享欲也因此被激发。私信他的帖子,他有问必答,“基本上每条都回复了”。

  实际上,书房所在的房屋面积并不大,是汪畅家里的老房。从成都回到老家后,他特意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忙装修,选板材、挑家具、室内空间设计,每件事都亲力亲为。

  “最花心思的是钉在墙上的那三排悬空书架。”墙的一侧,镶嵌着汪畅特别设计的老榆木书架,书架上还点缀着他淘来的艺术摆件。“这个桌子我也特别设计过,其实有两米长。”桌面宽阔,陈设讲究,绿色全铜台灯、复古咖啡机、电脑、文具,实用性工具应有尽有。

  与汪畅受朋友鼓励发帖不同,90后女孩张粒分享书房完全是自发行为,按她的话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小组中分享私密空间”。帖子发布后,组内便涌出各种好奇的问题。

  张粒分享的帖子名为“睡在书房”。从她分享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卧室面积目测不超过20平方米,而“书”的面积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其中,多数书籍摆放在与房顶齐高的书架上,书架紧紧挨着张粒的床。不过有些时候,这些书则像是长了一双脚,“爬”到她的柜子顶上,“走”入地板缝隙处。

  张粒认为,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将书房与卧室相结合,能让自己在浮躁中感受平静。“从这间屋子望出去,是一个森林公园,有一个很大的湖。”而再往远处看,张粒可以看到长江。湍急的江水延绵直下,不知疲倦地流淌着;而江的另一侧,她的书屋显得静谧沉稳。

  可以说,“书籍”作为一种媒介的涵义正在外延。年轻人将“私人空间”转向“数字公共空间”,构建起与这个世界的“赛博链接”。

  (根据受访者要求,陈彤、张敏、张粒、罗小叶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见习记者 李悦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山西太原市图书馆展出《中华再造善本》 冀望“圈粉”“Z世代”

      中新网太原6月9日电 (记者 李新锁)8日,一众年轻人参观山西省太原市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展厅。“Z世代”张敏恒表示,在“二次元”“动漫风”之外,“古籍善本承载的历史让我们有机会亲近传统”。  暑期临近,太原市图书馆利用馆藏珍贵资源《中华再造善本》,以图文、实物结合方式,面向读者展现古籍文...

    时间:06-09
  • 图书《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权:文本与解读》首发式在重庆举行

      中新网重庆5月31日电(记者 钟旖)30日晚,图书《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权:文本与解读》首发式在重庆西南政法大学举行。  据介绍,《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权:文本与解读》一书由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张永和主编,于2018年启动编撰,历时近5年,全书共31万字。导论部分对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发展进行梳理,...

    时间:05-31
  • 海南举办自贸题材图书联展 向公众普及自贸港知识

      中新网海口5月30日电(记者 王子谦)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对外发布三周年前夕,为让公众读懂海南自贸港,中共海南省委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于30日举办“共读海南自贸港 开启美好新未来”图书联展暨自贸主题图书发布会,组织全国各地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两百余种自贸题材图书进行集...

    时间:05-30
  • 百家融媒重庆行丨牛圈变茶室、厨房变书房……重庆璧山用艺术唤醒乡村活力

      中新网重庆5月28日电(黄钰涵)充满创意的艺术装置与青砖小楼相映成趣,农家厨房摇身一变成为乡村书房……一个昔日房屋闲置、荒草丛生的“空心村”,如何绘就美丽乡村画卷?5月27日,“2023年全国百家融媒体记者重庆行”走进重庆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的“莲花穴”艺术院落(以下简称莲花穴院落)。在这里,大家...

    时间:05-28
  • 实验室、图书馆、宿舍任你参观 校园开放日沉浸式体验梦想高校

      央视网消息:距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星期,这段时间以来,许多高校陆续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考生和家长不仅可以面对面进行招生政策咨询,还可以实地探访校园环境。  总台央视记者 高晨源:这里是北京邮电大学举办的校园开放日,共有来自京内外40多所高校汇聚于此,为考生和家长提供高考招生政策的咨询服务,吸引了...

    时间:05-27
  • “离太阳最近”的图书馆

      新华社拉萨5月20日电(记者刘文博 白少波)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环境恶劣。“尼玛”藏语意为“太阳”,当地人称这里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尼玛县申亚乡小学六年级学生格桑加措有一个“作家梦”。“我要读好多好多书,以后也要写很多...

    时间:05-21
  • 打造透明书房监督孩子学习?专家:父母的不信任会影响孩子一生

      近日,网上一张“透明书房”的图片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事情起因是一名网友将自己正装修的新房发到了网上,其中书房里摆放着一张书桌,桌子上方是玻璃,玻璃对面则是客厅,也就是说,在书房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客厅里的人在干什么,反之亦然。这名网友称,自己打造“透明书房”是为了监督孩子学习。对此,心理专...

    时间:05-16
  • 马克思书房:打造培育时代新人的红色阵地

      广博的藏书、理性的剖析、慷慨的演讲、求知的目光……在太原市图书馆的马克思书房里,一堂叩击心扉的青春奋斗思政课火热开讲,环形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聚焦这一战略任务,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中共太原市...

    时间:05-13
  • 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年会在澳门大学召开

    人民网澳门5月3日电 (记者富子梅)记者从澳门大学获悉,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年会暨馆长论坛日前在澳门大学图书馆召开。来自粤港澳三地的30所高校图书馆共70位代表出席会议,以“深化图书馆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就图书馆的发展及合作展开交流。开幕式上,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高等教育厅代厅长冯家健、澳...

    时间:05-04
  • 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年会在澳门召开

      本报澳门5月3日电(记者富子梅)记者从澳门大学获悉,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年会暨馆长论坛日前在澳门大学图书馆召开。来自粤港澳三地的30所高校图书馆共70位代表出席会议,以“深化图书馆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就图书馆的发展合作展开交流。  开幕式上,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高等教育厅代厅长冯家健致...

    时间:05-0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