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如何从营养角度解释补气血?

2023-05-17 00:47:0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平时总有不少阿姨、大姐咨询“气血不足”的问题,大夫总是让患者补气血,但因为概念太抽象又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今天就大家关心的“补气血”问题,好好聊一聊,尤其是从营养的角度,来解释到底什么是气、什么是血。

  “气”是三大产能营养素 “血”是各种微量元素

  “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和血”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简单地理解,就是气是能量,血是物质。也就是说,“气”是三大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血”是各种微量元素,比如各种维生素、矿物质。

  比如现在有的年轻人去健身,会吃蛋白质粉要增加肌肉,但是如果他们的饮食中B族维生素的含量比较低的话,一般生成肌肉的效果就会差一些;如果蛋白质粉吃多了,可能还会有肝肾负担。再说说大家最熟悉的维生素D,目前大家已经都知道不仅要多晒太阳,还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因为它不仅对骨骼健康有帮助,而且还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症、预防呼吸系统的疾病等有所帮助。

  但其实中医里的含义比这个简单理解要深,因为“气血”的含义还会包含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以及经络的运行、气机的升降等。

  比如,我们看“气”,有六种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其实就是包含了人体的基础代谢、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温煦作用,就包含了脂肪可以保温的生理功能,同时也包含了人体的基础体温。

  防御作用,包含我们常说的免疫力的问题和身体自我修复的问题。

  固摄作用,包含了人体中的各种平衡,比如钾钠平衡、酸碱平衡、自主神经和非自主神经与肌肉运动之间的平衡等。

  气化作用,考虑到人体的自我调节与环境的适应,这就包含了人体对于基础代谢随着温度会改变的问题,那么不同季节随着环境变化全天能量摄入就会适当调整。

  营养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各个脏腑器官正常形态和功能的。

  至于“血”,在中医有两个生理功能:神志活动和濡养全身。首先看一个人的气血是不是足,一定会看看这个人是不是面色红润,假如这个人贫血,那么他的面色与“白里透红”就有距离。

  营养学角度的贫血跟中医“气血”的关系是什么?

  还有中老年朋友会问我,能不能再说说贫血跟气血有什么关系?它们一样吗?

  贫血如果从营养学角度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营养缺乏病。

  它的表现形式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缺铁性贫血严重的时候,就会伴随中医说的神志问题,性格上会比较沉默、对人对事较为冷淡,如果是孩子贫血,还会有读写障碍。

  如果从中医角度来说,就可以理解为气血不足,尤其是血虚偏多,这个时候更多的就是要去关注一些微量元素。

  我们用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贫血会有哪些物质比较缺乏?铁是大家第一想到的,其实还有锌、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此外还要有蛋白质。

  所以,如果没有食物禁忌,一般会建议吃一些动物肝脏、动物血还有红色的瘦肉,这些食物都是富含铁、锌、优质蛋白的,同时里面含有的铁会是血红素铁,非常利于人体吸收,都能帮助我们去改善贫血。维生素B6、维生素B12缺乏也会造成很严重的贫血,因此我们要吃全谷物增加它们的食物来源。

  当然,我们还需要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这样才能帮助主食、蔬菜、水果里的不容易被人体吸收的三价铁转化为二价铁,更好地吸收。蛋白质是人体中不能缺少的营养素,很多微量元素的吸收需要有蛋白质的配合才能完成主动转运,打个比方微量元素好比货物,蛋白质好比运输车,有货又有车,才能更好地配送到位!

  由于女性的一生中,有每个月的月经,还会经历怀孕、生产,因此贫血的风险就会比男性高,所以更要好好地保养身体。

  养“气血”离不开荤素搭配 两个食养方子请收好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了,如果“气”不足的话,是不是意思是说得首先保证饭量?不仅保证数量,还得保证质量,得有荤有素,得吃够优质蛋白?的确,为啥“气”和“血”要放在一起说,因为光有能量没有微量元素也不行,很多微量元素在身体里的作用都很大,可以帮助合成辅酶帮助消化。

  说白了还是要荤素搭配,均衡饮食才能更好地帮助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是非常科学的膳食模式,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按照平衡膳食宝塔中的食物品种和推荐的数量去搭配食用。

  因为,不管是“气”,还是“血”,都离不开良好的消化功能,都不离开多种食物中提供的多种多样的营养。

  当然,对于中医养生中的特色食养方案,也是可以应用的,应用时我们可以适当参考膳食宝塔去搭配,这样会事半功倍。

  下面送给大家两个调补气血很好用的食养方。

  方子一:参芪枣米饭

  配料:党参5克,黄芪10克,红枣20克,大米50-100克

  做法:

  1.将党参、黄芪冲洗一下,然后用清水浸泡30分钟,加水煮30分钟。

  2.将红枣洗净切开去核,大米淘洗干净。

  3.将参芪水过滤后,加入大米和红枣,一起制作成米饭。

  说明:党参也可以换成西洋参,西洋参滋阴生津,与党参相比性质偏凉不容易上火。

  方子二:五红水

  配料:赤小豆、红枣、红衣花生仁,枸杞按需,红糖24克/天,清水

  做法:根据食用量,将赤小豆、红枣、红衣花生仁、枸杞按照体积比1:1:1:1洗净,在锅里多加清水,放在锅里一起煮一小时,加入红糖再煮沸即可。以煮好的水代替部分饮水。

  说明:如果有条件最好隔水煮,如果血糖异常不加红糖。红糖添加量不要超过每人每天25克,如果怕浪费食材,煮水剩下的食材可以做主食的一部分来吃,但是注意不要再吃其他坚果以及相应地减少水果食用量。

  文/魏琳琳(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中国注册营养师)(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京城高温天气“打卡” 雷电冰雹预警齐发

      中新社北京5月16日电 (记者 陈杭)15日高温天气过后,16日午后京城迎来雷阵雨天气,并伴有短时大风和冰雹,北京市气象台已发布雷电、冰雹黄色预警信号,提示民众外出注意防范。  根据北京市今年首个高温蓝色预警,15日至16日北京市平原大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达35℃。  受暖气团影响,15日北京市出现高温...

    时间:05-16
  • 中国首船跨境人民币结算液化天然气完成接卸

      中新社北京5月16日电 (记者 王恩博)记者16日从中国海油获悉,经过26.5小时现场作业,来自海合会国家阿联酋的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马尔文”轮顺利在中国海油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完成接卸。这船货物是中国首单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液化天然气。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进口原油超过...

    时间:05-16
  • 中国首船跨境人民币结算液化天然气完成接卸

      中新社北京5月16日电 (记者 王恩博)记者16日从中国海油获悉,经过26.5小时现场作业,来自海合会国家阿联酋的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马尔文”轮顺利在中国海油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完成接卸。这船货物是中国首单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液化天然气。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进口原油超过5亿吨,进口天然气超过1亿吨...

    时间:05-16
  • 浙江婺城稻麦连作增产提效 夏粮丰收农户底气足

      中新网金华5月16日电(董易鑫 戴翔 蔡君楠)眼下,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进入夏粮丰收期,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在万亩连方成片的良田来回穿梭。一阵清风拂过,只见麦浪翻滚,处处金黄。  当地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潘芸英正忙得不亦乐乎,自从2022年起采用“小麦—单季稻”旱水轮作模式后,其农田产量和效益看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

    时间:05-16
  • 吸引人才集聚人气 沈抚示范区房交会推出多项“硬核”政策

      中新网沈阳5月16日电(记者 王景巍)记者16日在2023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房地产交易展示会(以下简称“沈抚示范区房交会”)了解到,为更好地吸引人才、集聚人气,沈抚示范区房交会推出多项“硬核”政策,以良好环境支撑人才成长,全力打造辽宁人才战略支点。  据了解,2023沈抚示范区房交会于5月15日至17日举办,线下展会为期3天。本次...

    时间:05-16
  • 探访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核心——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

      中新网合肥5月16日电 (王兵 吴兰)16日,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各项外场观测试验正式实施,预计将持续4年左右。  据悉,2022年9月,中国气象局和安徽省政府联合启动了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经过八个多月的准备工作,各项外场观测试验于当日正式实施。本次试验是继上世纪末中日联合开展的第一...

    时间:05-16
  • 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外场观测正式实施

      中新社合肥5月16日电 (记者 吴兰)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各项外场观测试验16日正式实施。  2022年9月,中国气象局和安徽省政府联合启动了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此次正式实施的各项外场观测试验预计持续4年左右。此后2027年至2030年为试验研究阶段。试验总体目标任务是解决多平台、...

    时间:05-16
  • 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9省区市部分地区有8至10级雷暴大风或冰雹

      中国天气网讯 中央气象台5月16日10时继续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预计5月16日14时至17日14时,河北东北部及其近海、北京南部、天津、辽宁中西部和北部、内蒙古东南部、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东南部、山西北部、湖南北部和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8-10级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黑龙江东南部、吉林中部...

    时间:05-16
  • 国家气候中心:今夏中国高温时长较常年偏多,但高温状况弱于2022年

      中新社北京5月16日电(记者 陈溯)记者16日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今年夏季中国高温时长、高温范围与常年相比仍偏多。  近日,北方首轮高温天气来袭。截至15日14时,全国气温实况排行榜(TOP10)均在36℃以上,河北井陉以38.1℃位居榜首,北京斋堂也达到36.6℃。  去年夏季,中国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干旱等情...

    时间:05-16
  • 空气预报小时级 缘于“三维”黑科技

      科技创新系列报道之九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冬奥赛区空气质量实现了“小时级”“公里级”的精准预报,“1微克蓝”频频登上热搜、空气质量每日优良,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北京奇迹”。  奇迹的背后离不开北京大气监测“黑科技”的强大支撑。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

    时间:05-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