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海量促销商品、趋势新品持续投放 “双11”消费市场活力提升

2023-11-12 06:08:46

来源:经济日报

  海量促销商品、趋势新品持续投放——

  “双11”消费市场活力提升

  今年“双11”电商购物节期间,伴随海量降价促销商品、趋势新品持续投放,电商平台成交额迅速增长。专家表示,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我国消费市场保持稳定恢复态势。

  电商平台全力冲刺

  在宏观经济持续恢复的背景下,各方对消费市场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双11”市场走向尤其引人注目。电商平台借机推出优惠券、补贴、折扣等促销活动,激发消费者购物热情。

  10月31日晚8点,天猫“双11”正式开售,155个品牌开卖成交即破亿元,首小时7.19万个品牌成交额超去年首日全天,29个直播间开局即破亿元。

  京东“双11”活动开启以来,超1.4亿消费者涌入“京东采销官方直播间”。京东家电家居、3C数码采销直播间首周成交额环比上月同期均实现了10倍增长,京东超市首场采销直播创造了观看破千万人次的纪录。

  “幺菁的小店”是一家主打潮流玩具和IP周边的设计工作室,今年第一次参加天猫“双11”。从2023年初创业到现在,小店上线了20多个新品,累计卖出了3万个毛绒玩具。幺菁说,希望通过今年“双11”让更多消费者喜欢自己的设计和产品。

  今年是淘天集团成立后迎来的首个“双11”。据了解,对于今年首次参加“双11”的商家,天猫不仅放宽了可报名商品数量,新商家还有机会获得最高5万元的经营激励金,以及免实缴保证金等权益,同时还可享受扩充品类、托管服务、运费险补贴、金融权益、物流补贴等服务。

  数据显示,参与到今年京东“双11”活动并实现经营数据增长的个人及个体户店铺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1倍。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当前消费市场呈现细分化、个性化等特征,国家也在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电商平台持续释放利好,有利于助推新一轮中小微商家创新创业。

  价格比拼呼唤品质共赢

  价格比拼是电商平台竞争焦点之一。京东喊出将“真便宜”进行到底的口号,天猫淘宝将“全网最低价”定为核心目标,拼多多、抖音“双11”大促同样主打低价。

  今年“双11”,天猫首次推出官方立减,一件打折、不用凑单,预计将有超过8000万元热销商品降至全年最低价,同时新增贯穿“双11”全程的“双11天天低价”。京东早在10月31日即推出百亿补贴日活动。一周时间,京东百亿补贴频道产生超120个万单爆款商品,频道用户规模较6月增长近5倍。

  线下零售也积极加入“双11”抢客流大战。一批新商圈在各地焕新亮相,“双11”期间实体店加大促销力度,叠加各地消费券发放,使得线下销售也呈现增长态势。此外,得益于即时零售“本地供给+即时需求+即时配送”的独特优势,线下实体店也实现了借网上线。数据显示,在“数码家电品类日”期间,手机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800%,生活小家电增长300%,电视及洗衣机等大家电增长均超500%。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低价基础上的产品供给丰富度提升,能让不同消费层级的市场潜力得以释放,进而为企业提供更多市场机会,实现供给侧与需求端共同繁荣。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院长李鸣涛表示,在“双11”期间赢得消费者,维护平台的品牌价值,最为重要的仍然是如何持续提升消费体验,包括价格、品质、服务等多维度的消费感受,从而实现价格低、品质高、服务优。

  消费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我国市场销售恢复向好,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商品销售良好,线上、线下消费平稳增长,服务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8.9%,增速明显高于商品零售额。京东“双11”活动开启后,出游服务火爆,出境度假游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倍,机票业务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00%,机票盲盒、机票次卡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3倍。

  物流情况也反映了消费热度。“今年‘双11’第一波快递业务高峰比往年同期增幅较高,显示消费动力较为旺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周志成表示。

  专家表示,从全年来看,随着扩内需、促消费各项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叠加岁末年初消费旺季的拉动作用,四季度消费有望继续呈现稳步恢复态势,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是有基础的。但也要看到,当前消费恢复还不平衡。数据显示,10月CPI同比再现负增长。专家表示,这反映出当前消费需求仍然偏弱,经济修复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宏观政策需要继续提供必要支持,助力需求加快恢复,推动供需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本报记者 冯其予 黄鑫 李芃达)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透过数据看变化:“双11”购物热彰显消费市场活力

      央视网消息:作为支撑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主要拉动力之一,消费的作用至关重要。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07亿元,同比增长6.8%;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作为观察消费市场的重要窗口,今年“双11”有什么新动向?  2023年“双11”大促步入第15个年头,消费需求更加细分、垂直,消...

    时间:11-12
  • 店播爆发、平台搅局 “双11”直播带货再革命

      连续火了几年的直播带货,今年“双11”再次迎来大爆发。来自天猫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0时,淘宝已产生58个破亿元直播间,其中7位达人主播、7个品牌店播首次实现销售额破亿元。而京东的采销直播间也在今年“双11”赚足眼球,截至11月11日中午累计观看人数突破3.2亿人次。  店播迎来爆发元年  淘宝直播生态繁荣,京东采销强势...

    时间:11-12
  • 国货、中小品牌、三线城市成今年“双11”关键词

      羊城晚报记者 沈钊 杭莹  受益于中国消费市场的持续复苏以及平台低价策略的拉动,今年“双11”用户规模、订单量均创出新高。来自天猫和京东方面的数据显示,“国货”“中小品牌”“三线城市”成为今年“双11”的关键词。  数据显示,在天猫平台,截至11月11日0时,天猫共有402个品牌成交额破亿元,其中有243个是国货品牌;仅三线...

    时间:11-12
  • 利率价格战打响 多家银行借“双11”促销消费贷

      发红包、送话费、派优惠券,以低利率吸引客户   多家银行借“双11”促销消费贷  “双11”期间,消费贷成为银行“暗战”的主战场。笔者调查发现,多家银行的消费贷年化利率基本为3%起步,与此同时推出各种利率促销活动价格战,通过发放红包、利率优惠券、活动抽奖等方式,个别银行优惠后的利率降到了3%...

    时间:11-12
  • 利率价格战打响 多家银行借“双11”促销消费贷

      发红包、送话费、派优惠券,以低利率吸引客户   多家银行借“双11”促销消费贷  “双11”期间,消费贷成为银行“暗战”的主战场。笔者调查发现,多家银行的消费贷年化利率基本为3%起步,与此同时推出各种利率促销活动价格战,通过发放红包、利率优惠券、活动抽奖等方式,个别银行优惠后的利率降到了3%。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当...

    时间:11-12
  • 海量促销商品、趋势新品持续投放 “双11”消费市场活力提升

      海量促销商品、趋势新品持续投放——   “双11”消费市场活力提升  今年“双11”电商购物节期间,伴随海量降价促销商品、趋势新品持续投放,电商平台成交额迅速增长。专家表示,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我国消费市场保持稳定恢复态势。  电商平台全力冲刺  在宏观经济持续恢复的背...

    时间:11-12
  • 聊聊这届“双11”的冷知识和有趣事

      今年“双11”,以电竞、骑行、滑雪、潮玩等为代表的“多巴胺消费”开始爆发,百亿品类新赛道上更多新商品和新型消费者正在涌现。与此同时,消费者在消费决策时更为理性,要升级的不含糊,能节省的不能买亏了,“要买便宜的,也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成为消费者购物最直接的需求。  今年“双11”背后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识和有趣...

    时间:11-12
  • 聊聊这届“双11”的冷知识和有趣事

      今年“双11”,以电竞、骑行、滑雪、潮玩等为代表的“多巴胺消费”开始爆发,百亿品类新赛道上更多新商品和新型消费者正在涌现。与此同时,消费者在消费决策时更为理性,要升级的不含糊,能节省的不能买亏了,“要买便宜的,也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成为消费者购物最直接的需求。  今年“双11”背后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识和有趣...

    时间:11-12
  • “双11”造节第15年,你买了吗?

      “双11”造节第15年,你买了吗?   这些新变化折射出消费之变  “没有疯狂‘买买买’,就趁优惠买了几样生活必需品。”“以前买很多欧美大牌,现在不囤了,只买马上需要用的,也便宜不了几十块。”今年,“双11”大促步入第15个年头,消费者变得更理性,诸多变化折射出消费之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兢  消费者更理性,手动比价...

    时间:11-12
  • “双11”造节第15年,你买了吗?

      “双11”造节第15年,你买了吗?   这些新变化折射出消费之变  “没有疯狂‘买买买’,就趁优惠买了几样生活必需品。”“以前买很多欧美大牌,现在不囤了,只买马上需要用的,也便宜不了几十块。”今年,“双11”大促步入第15个年头,消费者变得更理性,诸多变化折射出消费之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兢  消费者更理性,手动比价...

    时间:11-1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