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新能源汽车积分新规出台 新增新能源汽车积分池管理

2023-07-08 05:30:3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形成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市场化机制——

  新能源汽车积分新规出台(锐财经)

  本报记者 李 婕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修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决定》,调整新能源车型积分计算方法,自今年8月1日起施行。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修改对积分市场供需、积分价格的调节作用会显著增强,将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积分市场化交易机制建立

  为促进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工信部等五部门于2017年9月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积分办法》),其实质是通过建立积分交易机制,形成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市场化机制。

  比如,乘用车企业新能源汽车积分,为该企业新能源汽车积分实际值与达标值之间的差额。实际值高于达标值产生正积分,低于达标值产生负积分。工信部建立汽车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平台,统筹推进积分公示、转让、交易等工作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积分办法》发布实施后,组织实施了5次积分交易,“行业企业普遍加大研发投入,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规模快速扩大,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2022年,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较2016年下降40.8%;新能源乘用车产量603.6万辆(纳入积分核算数量),较2016年的33.5万辆增加17倍;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平均百公里电耗分别较2016年提升106.8%、下降21.5%。

  2021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快速提升,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与此同时,《积分办法》执行中出现机制不够灵活、市场供需调节能力不足、积分价格波动较大等问题。”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有关负责人说,为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再次修改《积分办法》。

  新增新能源汽车积分池管理

  此次修改了哪些内容?

  ——调整新能源车型积分计算方法。将2024—2025年度新能源乘用车标准车型分值较上一阶段平均下调40%左右,并相应调整了积分计算方法和分值上限。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调整是为保障实现2025年油耗目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和积分合规成本变化情况,按照积分供需平衡的原则,经反复测算得出的。

  ——建立积分灵活性交易机制,探索建立积分池制度。上述负责人介绍,由于积分供需会因为技术进步、市场结构变化而变化,经充分征求行业企业意见,决定设立积分池以调节积分市场供需。

  具体来说,当年度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供需比超过200%时启动积分池储存,允许企业按自愿原则在积分池中储存新能源汽车正积分;当年度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供需比低于150%时,允许企业提取储存的正积分。

  ——优化其他积分管理制度。包括增加企业平均碳排放水平公示要求,提出适时研究建立与其他碳减排体系的衔接机制;延长企业负积分抵偿报告提交时间和完成负积分抵偿归零时间;提高积分交易灵活性,规定企业购买的正积分可以抵偿和结转;调整核算年度内车辆统计基准等。

  积分市场供大于求情况将改善

  此次修改,预计将对积分市场产生哪些影响?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有关负责人分析,由于《积分办法》运行的实质是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过程中出现积分价格波动不可避免,但此前实施过程中出现价格大幅波动、积分价格偏低等情况。

  比如,2019年以来考核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加上2020年疫情影响,导致新能源正积分供应减少,积分供需形势收紧,积分价格随之走高。而自2021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供应充足,同时由于测试工况切换,企业平均油耗变化情况好于预期,油耗负积分规模降低,导致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供给充裕、积分价格走低。

  据介绍,此次《积分办法》修订充分考虑了上述情况。特别是考虑到前期工况切换对油耗目标值的“放宽”,下一阶段油耗目标值及实施要求需优化调整,企业预计会充分利用积分池预存积分,以备2025年后提取使用。

  “总的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积分考核的加严和积分池制度的落地实施,积分市场供大于求情况将得到改善,积分交易价格将逐步平稳并趋于合理水平。”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有关负责人说,据初步了解,企业对此均有预期,认为此次调整对积分市场供需、积分价格的调节作用会显著增强。(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央广财评:乘势而上 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央广财评|乘势而上 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跑出“中国速度”——日前,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广州下线。资料显示,2020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500万辆,2022年2月突破1000万辆,这意味着,仅用三年时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就实现了从500万辆到2000万辆的跃升。  事实上,我国新能源汽车...

    时间:07-07
  • 产销连续8年全球第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跑出“加速度”

      中国新能源汽车跑出“加速度”(锐财经)  本报记者 李 婕   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近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里程碑时刻。自1995年第一辆新能源车下线至今,28年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壮大,跑出发展“加速度”。  2000万辆意味着什么?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和出口国,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引擎...

    时间:07-07
  • 上海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16.5万辆 规模位居全球城市第一

      中新社上海7月6日电 (谢梦圆 浦帆)在沪举行的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汤文侃6日介绍,上海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16.5万辆,规模位居全球城市第一,已建成充电桩69.7万个,换电站120个,车桩比达到1.4:1,居全国领先地位。  据他介绍,汽车是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已取得多项可喜的成绩。今年1月至5...

    时间:07-06
  • 一图读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科普图解 | 一图读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人民网 许维娜 徐紫薇)...

    时间:07-06
  • 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彰显创新力量

      7月3日,伴随着一辆纯电动轿车缓缓驶下广汽埃安生产线,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2000万辆。  “2020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了500万辆,2022年2月突破1000万辆,而实现第二个1000万辆,仅用了1年零5个月时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说,2000万辆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

    时间:07-05
  • 新能源汽车“内外兼修” 带热车市助力稳经济

      本报记者 张晓玉  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逐步成为中国产品出海的一张新“名片”。7月4日,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5月份,汽车整车出口量环比小幅增长,同比保持迅猛增长。5月份我国汽车整车出口43.8万辆,环比增长3.2%,同比增长92.8%;整车出口金额环比增长8.8%,同比增长1.2倍。  此外,乘联会数据显示,5月...

    时间:07-05
  •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000万辆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7月3日)下午,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广州下线,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这家智...

    时间:07-04
  • 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达到2000万辆

    3日,中国新能源汽车第2000万辆下线活动在广州举行。在灯光闪耀中,一辆造型华美的新能源汽车缓缓开出,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达到2000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前5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0.5万辆和2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1%和46.8%。新能源汽车新车渗透率(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达到27.7%。...

    时间:07-04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跃上二千万辆 产销规模居全球第一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跃上二千万辆  产销规模已连续八年居全球第一  本报广州7月3日讯(记者杨忠阳)随着一辆液钛银昊铂GT驶下生产线,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广汽埃安诞生。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智能制造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体现,表明我国正加快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

    时间:07-04
  • 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穗下线

      中新网广州7月3日电(记者 王华)7月3日,中国新能源汽车第2000万辆下线活动在广汽集团举行,广汽埃安旗下高端系列昊铂承接了这个里程碑时刻。从第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到第2000万辆,中国仅用了28年。  1995年中国第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到如今迎来2000万辆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

    时间:07-0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