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长江经济带发展“湖北答卷”:紧抓创新和包容 突破性发展五大产业

2023-06-19 14:29:10

来源:澎湃新闻

  长江经济发展“湖北答卷”:紧抓创新和包容,突破性发展五大产业

  湖北,拥有长江岸线最长的省份,正在通过产业的突破性发展,给长江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今年初出炉的《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将该省五大优势产业的培育目标瞄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另一份同样年初发布的《湖北省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让以光电子信息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具象——到2024年,产业规模力争突破万亿元,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全国“独树一帜”的领先地位。

  湖北省省长王忠林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用“突破性”形容湖北的产业发展——过去五年是“浴火重生、华彩蝶变,转型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今年要“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5大优势产业”。

  这种“突破性”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尤为明显——2018年至2022年,湖北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由6590家增至2万家,增长20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6653亿元增至1.1万亿元,增长65.3%;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至21.77%……

  作为科教大省,科技创新是湖北产业发展的底色,王忠林曾用“压箱家底”形容湖北的科教优势。数据显示,湖北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由全国第10位提高到第8位,排名中部第1位,进入全国科技创新水平“第一方阵”。

  如今,拿出“压箱家底”的湖北,面对科创与产业双考题,试图写出长江经济发展的“湖北答卷”。

  “追光”:创新、包容是基因,力争突破“天花板”

  细看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不难发现有很多“从无到有”“零的突破”。1976年,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在武汉邮科院诞生,“追光”之路就此启程。2001年,光谷成立——被视作中国光通信产业发源地,这里走出很多“首个”——第一个光通信国际标准、首个400G硅光模块、首台10万瓦光纤激光器、首条柔性折叠显示屏生产线……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澎湃新闻记者 滕晗 图

  拨开光谷的光环,穿过时间的脉络,几十年前写在墙上的“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化作创新、包容的基因延续下来。多年来,光谷总是给予创业者不同层面的政策支持,2015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出台,这部被称为“光谷基本法”的地方法规,把支持创新创业提升到法治层面。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电工研院”)总经理韩道对光谷的这种创新文化深有体会,时至今日,光谷依然有着非常强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这里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不抱有创业想法的。”

  另一方面,光谷的出生动机本就来自经济发展对新技术的渴求,在知识分子高度密集的武汉东湖,科研人员创业、推动科研与产业融合也自然成为又一特色。

  闫大鹏是代表之一,2007年,掌握光纤激光器技术的他回国,与华工科技合资创立锐科激光,开启中国工业光纤激光器的国产化产业化进程。2013年,首台国产万瓦光纤激光器在这里诞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使进口光纤激光器价格下降约93%;如今,激光器正走向更高端应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的精密焊接,近日,以锐科命名的“快舟·锐科激光号”号快舟火箭成功发射,而这艘火箭的核心部件,由锐科的激光器焊接,零部件焊接效率提升了3倍……

  锐科有着浓厚的光谷气质,闫大鹏在谈到技术突破的关键时,提到了几个因素——抓住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抓住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模式、抓住国家重视激光制造产业的机遇。

  “锐科激光从早期开始,就与高校、研究所、用户等组成了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模式,设立一些基础研究和实验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承担完成。同时,公司探索了有关开展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企业+高校+科研’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模式。”闫大鹏说。

  当然,产学研融合总会遇到断层,这时候,平台开始补位,以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为使命的光电工研院是其中之一。韩道形容这是“围绕光电子信息产业做专业化、全链条服务”的平台,一些科研成果在这里开始“有组织的转化”。

  韩道介绍了三种服务,一种是体制机制创新,在以MOST知识产权组挂牌交易为案例,推动科技成果“处置权、审批权、收益权”下放的基础上,持续开展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的研究工作,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一种是为企业提供小批量、多品种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一片样品也能在此生产,而且可以随时修改、迭代,使企业在攻克核心技术时更“敢为”; 还有一种,被称之为“场景驱动”,是为企业提供多个成熟的应用场景,减低其深度切入细分市场的试错成本,这也是让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比如我们在能源、交通、应急等方向,承接很多新基建任务,我们把这里面的需求挖掘出来,甚至可以反过来找孵化的企业和孵化企业的产品。”

  韩道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光电工研院已推动形成数十项“卡脖子”技术的产业化矩阵,搭建11个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培育企业超2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1家。

  湖北省统计局原副局长叶青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武汉产业发展近五年来有了很大变化,其背后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资智回汉工程”,全球武汉校友智力回归、资本回归,拉动项目和资金的攀升;二是鼓励在汉大学生留在武汉工作;三是在汉高校每年都会召开科技成果转化大会,“可以说湖北的名校,把更多研究方向和湖北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了。”

  当然,这些都只是光谷发展的一个切面,得益于创新的基因和产学研融合的推进,光谷交出“追光”答卷——截至2022年,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光谷培育出7家百亿级制造业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集群总营收突破5000亿元。

  从产业链看,虽然起初的产业优势集中在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等环节,但多年来,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不断延展、升级,优势领域已涵盖光通信、激光、新型显示等多个领域,目前,湖北光电器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激光设备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0%,光谷的光线光纤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而产业链变得更完整之后,自主可控,成为更高的追求。

  带着“突破”之意,光谷试图突破“天花板”,加速迈向“世界光谷”。年初召开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扩大)会上提出,今年将制订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推动世界光谷建设开篇破题,这也意味着“世界光谷”建设今年将全面启动。

  《湖北省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也提到,到2024年,全省以光电子信息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万亿元,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全国“独树一帜”的领先地位,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建设?因“创新”而生的光谷拿出“压箱家底”,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今年将争创1到2家国家实验室基地,大科学装置建成运行2个、开工建设3个、立项实施2个,将新引进1到2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超前谋划2个大科学装置,瞄准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

  据悉,湖北正在打造一个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光谷为核心,正辐射带动“武鄂黄黄”都市圈乃至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在光通信、激光与智能制造、光电显示、光电传感、无线通讯、精密光学等与光电子相关的产业领域,已经呈现了龙头企业创新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共同繁荣的格局。

  企业也在布局。闫大鹏告诉记者,2021年底,锐科激光与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协议,分两期投资50亿元在黄石建设“激光器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主要生产大功率脉冲及连续光纤激光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等产品。还将投资30亿元打造“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华中产业园项目”,主要包括光纤激光器中试、环境测试、技术培训、特种光源生产等。

  世界光谷建设仍在发力,在叶青看来,建设世界光谷的动力依然在科教与产业的结合,“如果湖北的高校与产业更好地结合,产业发展一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汽车产业“大象转身”:“难也不难”

  在光电子信息产业之外,汽车,是湖北另一大支柱产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大批重工业企业迁往内陆,湖北也偶然获得汽车工业的发展机会,从此湖北汽车发展踏上轨道。

  有辉煌,也被冲击过,如今在各地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赛道时,湖北选择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目标是打造年产值万亿级的汽车产业集群。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版图的重要一极,湖北已发展成全国汽车产业链条最完整、集群最突出的省份之一,但这些优势在如今更喜“轻装上阵”的新能源赛道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束缚”,转型难度似“大象转身”。

  东风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谈民强在接受采访时用“难,也不难”形容对转型升级的感受:传统车企在产品和技术层面的经验积淀是硬件优势,但思想观念和战略方向层面的软件却对赢得未来更为关键。

  2021年,东风技术中心主动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研发体制机制改革——新车研发导向从产品性能向客户体验转变,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聚焦自主事业、集团专项、研发协同、服务社会4大业务发力。

  其实,改革的念头很早就出现在谈民强心中,他和东风技术中心管理团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鼓励人才“赛马”、揭榜挂帅,开展新车型项目开发“对赌”机制、启动“博士倍增计划”,策划组织科技创新周、新车型万里长测等对外交流展示活动……

  谈民强直言,经历改革后的东风技术中心,如今,研发人员市场意识显著增强,新车型开发周期和研发效率显著优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思想焕新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东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转型升级也全面提速——全新电动系列品牌“东风eπ”以及专注于A0级小型纯电市场的东风纳米科技问世,东风全新马赫1.5T混动发动机成为全行业首款热效率认证突破45%的产品……

  东风公司也在2023年初明确提出“转型升级三年行动”,经营将由主要依赖合资业务转向合资与自主并重,产品则主要以燃油车为主转向节能燃油与新能源并重。

  叶青分析,湖北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有几个特点,一是整车品牌较多,东风、小鹏、威马、吉利等车企都在湖北布局整车生产,二是湖北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方面的投入很大,三是氢能汽车等发展得也不错。

  2022年初,襄阳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建设襄阳比亚迪产业园,包括动力电池生产线及零部件、零碳园区及汽车零部件等项目,产业园将分3期建设,项目一期总投资100亿元。

  全程参与见证比亚迪落户襄阳的襄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岩告诉记者,襄阳本身的汽车产业基础比较好,但又亟待转型升级,于是在2021年底敏锐捕捉到比亚迪有意向布局中部地区信息后,襄阳政府迅速开启与比亚迪的对接,多位市领导带队赴比亚迪谈判,从对接到签约,仅用了96天。“我们引进比亚迪,就抓住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风口,既能有效弥补襄阳市新能源电池产业短板,更能提升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力和凝聚力,吸引相关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结构,丰富产业业态,从而提升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王岩说。

  比亚迪的消息透露,襄阳园区一共规划16条电池产线,目前,一模块基建内装均已进入收尾阶段,8条线产线已全部投产,二模块基建已开始收尾,内装即将进入收尾,截至当前已投产2条线,预计今年三季度16条产线可全部完成投产。届时,将形成30GWh的产能,可满足60万辆整车装配,产值可达140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

  除比亚迪外,中航锂电、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巨头也陆续在鄂布局投资,“十四五”规划产能达到350GWh。

  从东风到襄阳的比亚迪产业园,可以看到,湖北的汽车产业正全面求变。

  2022年,湖北新能源汽车产量29.3万辆,同比增长98%,但“超车”模式已开启,今年初,《湖北省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湖北省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重点任务清单》正式印发,力争到2024年,实现湖北全省汽车产业产值跨越万亿台阶,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上述方案构画了新的发展格局——发挥东风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以“一谷”(“中国车谷”)为核心、“一廊”(“汉孝随襄十”汽车走廊)为支撑、“多点”(“宜荆黄黄”)协同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动化变革已开始向智能化变革趋势转变,湖北省经信厅厅长刘海军曾用“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创新潜力大、投资来势猛”形容湖北汽车产业的优势。或许,在如今的窗口,湖北可以抓住。

  数字经济:与优势产业结合释放倍增效应

  2022年,湖北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2.4万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日前湖北发布的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18年-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8.01%,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同时,武汉市持续加强以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G建设和发展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科教资源、“光芯屏端网”、新基建等为湖北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保障

  湖北武汉是五个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之一,据中国信通院陈剑等人的论文,我国国家顶级节点建设的两个基本原则是,向工业发达且业务需求多的省市倾斜;向网络保障能力强的网络运营单位倾斜。

  自2018年11月22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武汉)上线以来,三年内增长近50倍,累计标识解析注册量突破100亿。目前,武汉顶级节点辐射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省,实现中部四省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

  近年来,多个龙头企业落地湖北。记者从腾讯获悉,早在2017年,该公司就与湖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湖北省智慧城市和数字产业发展。此后,双方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项目。

  数字经济与优势产业结合释放倍增效应,腾讯正是其中的参与者。比如,腾讯牵手东风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目前智能座舱、数字营销、汽车安全等合作项目已落地;在医疗领域,搭载“腾讯觅影”AI的应急专用CT装备在疫情暴发期先后部署武汉众多医院……

  数字经济发展被赋予更大期望,《湖北数字经济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到2024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翻番,达到5500亿元,力争达到5800亿元,基本建成全国数字产业化引领区、全国产业数字化先导区、数据要素聚集区、中部地区数据治理样板区和新型基础设施中部枢纽节点。

  在布局上,依托当下的“强省会”“双支柱”(襄阳市、宜昌市)格局,支持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布局上向襄阳、宜昌倾斜,发挥武汉、襄阳、宜昌三大都市圈辐射带动功能,鼓励鄂州、荆州、十堰等地加快智慧物流、智能家电、绿色数据中心等数字经济特色布局,形成“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 滕晗)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湖南规模以上软件业企业营收突破2000亿元 重点企业实力持续提升

      中新网长沙6月19日电 (刘曼 张雪盈)6月19日,2023互联网岳麓峰会在长沙举行,以“AI致远,产业图新”为主题的分论坛上,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总经济师熊琛发布《湖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

    时间:06-19
  • 云南瑞丽边检站2023年至今出入境流量突破100万人次

      中新网昆明6月19日电 (何星余 董文杰 李欣)记者18日从瑞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下称“瑞丽边检站”)获悉,2023年以来,旅客出行需求大幅增加,中缅边境口岸出入境流量持续攀升。截至6月17日24时,瑞丽边检站各口岸及通道出入境总流量突破100万人次,单日最高突破1.3万人次。  瑞丽口岸是中缅边境口岸中人...

    时间:06-19
  • 福州黄岐—马祖航线运送旅客突破20万人次

      中新网福州6月18日电 (林艳霞 林雨晨)“今天接到船务公司通知,为庆祝这条航线安全运载人数超过20万人次,我被选为幸运旅客可以免费乘船。”18日,一位阮姓女台胞来到福州市连江县黄岐客运码头,准备搭乘福州连江黄岐—马祖航线航班返台,得知成为幸运旅客而喜笑颜开。  当天10时52分,“安麒2号”轮载运21名旅客从连江黄岐客运...

    时间:06-18
  • 新疆阿拉山口铁路口岸通行中欧班列突破3000列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18日电 (格日乐图 金骉 吴奇)6月17日,一列装载着汽车配件、服装百货等货物的中欧班列经阿拉山口铁路口岸出境,驶向目的地波兰马拉舍维奇,这标志着今年经阿拉山口通行的中欧(中亚)班列突破3000列,比去年提前14天实现这一目标。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新疆铁...

    时间:06-18
  • 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

      17日,在第40届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国际跨境电商发展论坛上,海关总署介绍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情况时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达到2.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7.1%,跨境电商为我国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在“买全...

    时间:06-18
  •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进出人员突破100万人次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17日电(李明 李辉慧 戴娅楠)进入6月以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迎来边境游、跨境游、购物游客流高峰。每天进出合作中人员超1.3万余人次,最高一天能达到2.1万人次。  霍尔果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统计,截至6月16日,今年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进出人员突破100万人次,达...

    时间:06-17
  • 天津中心城区最高气温达40.2 ℃ 突破1951年以来6月中旬极值

      中新社天津6月16日电 (记者 王君妍)记者从天津市气象局获悉,截至16日16时,天津中心城区最高气温达40.2℃,突破1951年以来6月中旬中心城区最高气温极值。  16日7时15分,天津市气象台将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升级为红色预警信号,预计16日白天天津中心城区最高气温将升至40℃。天津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尉英...

    时间:06-16
  • 中老铁路磨憨“4S店”检修货车突破30万辆次

      中新网昆明6月16日电 (许崇官 李根)中老铁路磨憨列检作业场被称为货车“4S店”,主要承担中老铁路出入境货物列车的运用检修和跨境货物列车的技术交接任务,为中老铁路货物运输提供车辆保障。记者16日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磨憨“4S店”已累计检修车辆30万辆次,有效保障了运输供给。  ...

    时间:06-16
  • 多地气温突破40℃!今年“烧烤模式”为什么这么早?

      文/陈溯  高温热浪正侵袭北方!  15日、16日,本轮高温天气迎来鼎盛阶段,北方多地气温突破40℃,进入“烧烤模式”。  在大家的印象中,北方的“烧烤模式”通常在7、8月份比较常见。今年高温热浪为何提早出现?未来还会更热吗?  “热到怀疑人生”  6月13日以来,内蒙古中西部、京津冀、河南中北部、...

    时间:06-16
  • 2023年首5个月访港旅客突破1000万人次

    人民网香港6月15日电(记者陈然)香港旅游发展局15日公布,5月访港旅客初步数字为283万人次,2023年前5个月录得超过1000万访港旅客人次,是疫情前(2017年至2019年)平均数的约40%。旅发局数据显示,5月日均旅客量约9万人次,相当于疫情前平均数约56%。5月来自内地的旅客约228.8万人次。休闲旅客比例录得持续增长,占整体旅客量的一...

    时间:06-1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