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海洋石油123”将在江苏南通交付

2023-06-16 09:29:52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海洋石油123”将在江苏南通交付

  数字“克隆体”让海陆协同跨越“山海”

  今天(6月16日),我国首艘海陆一体化生产运营的智能“海上油气加工厂”——“海洋石油123”将在江苏南通交付,对于实现我国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我国能源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石油123”是一艘10万载重吨级船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交付后将通过一艘主拖轮拖带和一艘辅助拖轮护航,拖航至珠江口盆地海域的陆丰12-3油田作业,预计年产量可达150万吨。

  据了解,“海洋石油123”通过“海精灵”边缘数据中心实现海上油气生产24小时监测预警辅助决策和优化控制,而在陆地上,国内首个“海上油气加工厂”陆地智控中心,则全方位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设备设施远程映射与海陆协同管理,为海陆一体化智能生产运营搭建了数据共享的桥梁。

  在位于深圳的“海上油气加工厂”智控中心,工程师王栋组织模拟运行,远程诊断1000公里之外的“海洋石油123”发电主机故障。主机出现非常规状态时,智控中心电气专家不到1小时就拿出了集体建议。

  “海洋石油123”FPSO建设项目组副总工程师 张宝雷:研发团队将数字孪生技术首次应用在“海洋石油123”的生产工艺流程优化、船体及单点系统健康管理,相当于给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创造了一个数字版的“克隆体”,技术人员在FPSO陆地智控中心便可以通过“克隆体”全面监测海上生产动态,大幅提升油气生产应急处置能力和决策效率。

  在数字孪生系统诞生之前,海上操作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外部条件变化,并根据生产规程和工作经验进行工艺系统的调节,来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在部署生产工艺数字孪生系统后,不仅可以真实还原工艺流程,还可以根据生产的实时状态和变化情况进行控制参数调优和趋势预警,解决了装置运行过程中因依赖操作经验导致的系统异常、预警信息不足等问题,在安全高效运行的前提下,确保“海上油气加工厂”生产时率最大化。

  (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 张丛婧 海门台)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海洋石油史上首口鱼骨刺型水平分支井累产原油突破70万方

      中新网天津3月22日电 (王在御 王君妍)记者22日从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获悉,海洋石油史上首口鱼骨刺型水平分支井2002年投产,截至目前,累产原油突破70万方。  据了解,该井属于绥中36-1油田二期开发方案首批开发井,是“鱼骨刺”型水平分支井,从主井眼的水平段出发,向四周钻出5支分支井眼,整体呈鱼刺状。该类复杂结...

    时间:03-22
  • 中国建造规模最大的圆筒型FPSO顺利抵达欧洲北海

      中新网青岛2月14日电 (记者 胡耀杰)记者14日从位于山东青岛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油工程”)获悉,中国建造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企鹅FPSO通过“干拖”方式顺利抵达欧洲北海,此次航行17000余海里,历时68天。  据介绍,企鹅FPSO整体高度118米,相当于42层居民楼的高度,总...

    时间:02-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