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

2023-06-13 13:57:11

来源:天津日报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

  内容提要:贫困治理是全球发展治理的核心议题,也是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关键领域。进入新时代,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栉风沐雨上下同心,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特别是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有效应对,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及其所蕴含的世界意义,为全球贫困治理和世界共同繁荣贡献了中国智慧、方案和力量。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贫困治理是全球发展治理的核心议题,也是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关键领域。进入新时代,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栉风沐雨上下同心,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特别是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有效应对,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及其所蕴含的世界意义,为全球贫困治理和世界共同繁荣贡献了中国智慧、方案和力量。

  一、党的领导是推进减贫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首先,党的正确领导为贫困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面对新冠疫情给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立足长远不畏艰险,以高屋建瓴的政治眼光和勇往直前的政治勇气,提出“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坚定了全国上下完全消除贫困,将脱贫攻坚进行到底信心,为取得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其次,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了贫困治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中国共产党围绕脱贫攻坚任务制定并完善了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应急反应方案,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再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政策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再次,党的科学领导是脱贫攻坚有效开展的关键。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全党集中部署、统一指挥,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方略,构建了一系列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将执行与监管有机结合,兼顾顶层设计与规划落实,增强了应对危机的效能,确保了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和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实现脱贫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达成共同富裕,既是全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价值目标。首先,将维护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立足点。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和初心。在贫困治理进程中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其次,将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开展脱贫攻坚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增进民生福祉,带领广大贫困群众“脱贫困、奔小康”,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此,党中央制定了“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脱贫底线,为切实维护人民利益构筑起政策屏障。再次,将实现人民满意作为脱贫攻坚的评判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人民群众的评价贯穿于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整个过程,“脱贫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真正做到对历史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写照。

  三、开展“全过程”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目前,我国已构建了一套较为精准化、高质量和见实效的精准扶贫体系。首先,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前提所在,也是“扶真贫、真扶贫”的根本要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完善贫困识别机制,实现了从整体农村瞄准,到县域瞄准,再到村级瞄准,直至贫困户瞄准的精细化升级。其次,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在党的科学领导下,将扶贫扶志扶智三者有机结合,通过“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实现了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统一,从而不断强化贫困人口的脱贫内生动力。再次,健全贫困治理退出机制。各地政府通过摘帽不摘政策、严格摘帽验收评估等措施,实现了脱贫人口的有序退出,构筑起了精准扶贫的科学机制保障,确保了扶贫效果的真实性与稳定性。

  四、促进生态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国贫困治理坚定贯彻这一理念并取得了突出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首先,紧抓生态建设扶贫。以生态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帮助贫困人口增收,提高持续发展能力。通过组织和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以劳动报酬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其次,推动生态就业扶贫。在森林、草原、沙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提倡设置扶贫性质的公共救助岗位以助力贫困问题的有效解决。据统计,2016年以来,我国已在贫困地区选聘1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已累计提供中央资金140亿元,省级财政资金27亿元支持生态护林员选聘。这些举措既有助于保护当地林业资源,又有效增加了贫困人口收入。再次,助力生态产业扶贫。一方面,通过政策红利助力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当地转换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借助产业升级助力当地贫困群众创收增产。另一方面,提高减贫对象发展绿色产业的能力。通过培养产业扶贫技术专家以及聘请专门技术人员和产业发展培训师,为贫困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增强其从事绿色新兴产业的能力,实现全面脱贫。

  五、加强国际减贫合作是履行大国责任的主要表现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开展国际减贫援助,推动全球减贫机制不断健全,为全球发展治理提供了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首先,将贫困治理纳入“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作为沟通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发展与治理的广阔平台,为沿线国家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优势的开发创造了新的机遇,通过国际经贸合作有效拉动投资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贫困治理进程。其次,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关注全球减贫合作。疫情发生后,金砖国家携手抗疫,倡导疫苗的公平合理分配,致力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疫情防控能力的提升,为贫困地区摆脱疫情困扰,加快实现复工复产,进而有效开展贫困治理提供了安全保障。再次,引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助力全球减贫合作。为支持成员国克服疫情带来的经济、财政和公共卫生压力,亚投行设立了“新冠肺炎危机恢复基金”,用以支援成员国应对紧急公共卫生时的资金需求,从而为成员国经济秩序的稳定以及贫困治理的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达成共同富裕,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和原则,统筹兼顾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实现生态友好和可持续的脱贫发展,是中国式贫困治理的核心要义与智慧方案,具有广泛的世界效应。为人类减贫事业的纵深推进和全球贫困治理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示范,是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的重要体现。

  (作者:徐菁忆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天津日报》2023年6月12日 09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桂声网评:“千万工程”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地评线】桂声网评:“千万工程”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6月5日上午,“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新闻通气会在杭州举行。此次主题采访为期5天,从6月5日至6月9日,涉及杭州、绍兴、湖州、金华等地。会上,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文明办、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浙江省...

    时间:06-13
  •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命题 媒政商学共谋高质量发展

    “2023中国经济传媒大会”现场  “2023中国经济传媒大会”在浙江绍兴举行。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开新局”的主题,经济媒体人、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领导及企业家300人汇聚一堂,就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有效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金融改革和服务水平、以及高效精准地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服务...

    时间:06-11
  • 习言道|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6月11日是“中国人口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口问题高度重视,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

    时间:06-11
  •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回访

      6月的内蒙古大地,绿意盎然,天朗气清。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盐碱沙荒地改良和利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河套灌区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内蒙古考察,一路深切关怀,一路殷殷嘱托,让2400多万内蒙古各族儿女备受鼓舞。  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认真贯彻...

    时间:06-10
  • 看图学习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6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调研并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对内蒙古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发展和安全...

    时间:06-10
  •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时强调:“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4年多来,组织开展一系列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学术工程,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成果,值得肯定。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2019年1月...

    时间:06-10
  • 坚持绿色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央视快评】坚持绿色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建...

    时间:06-09
  • 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 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

    时间:06-08
  • 第一观察丨从一个“沙”字,领悟总书记的生态治理系统观念

        看湖、看田、看林、看沙、看水……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用两个半天时间,实地考察乌梁素海及其南岸的高标准农田,深入国营新华林场察看治沙造林情况,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了解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等情况。  在随后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

    时间:06-08
  •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在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和工作要求。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时间:06-0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