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安徽厚植生态底色 环境监测连创最好水平

2023-06-04 13:25: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合肥6月4日电 题:安徽厚植生态底色 环境监测连创最好水平

  中新社记者 吴兰 张俊

  “水中国宝”长江江豚逐嬉皖江、“鸟类国宝”东方白鹳展翅巢湖、中国特有珍稀动物扬子鳄扩繁到1.4万余条……近年来,安徽厚植生态底色,筑牢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屏障和根基,多姿多彩的生态名片靓丽夺目。

  聚力攻坚秀高质量发展生态美景

  “天朗气清、山清水秀时常成为朋友圈的靓丽风景。”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孙艳辉介绍说,该省聚焦重点领域,强化环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全省空气、水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安徽省马鞍山薛家洼生态湿地位于长江马鞍山段东岸,过去曾是沿江“工业带”,污染点位众多,存在着临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的问题。

  2018年,马鞍山找准“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目标定位,决定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位,确保生态优先一寸不让、绿色发展半分不减。经过集中整治,如今的薛家洼已成为“城市生态客厅”,从“脏乱差”变为“美如画”。

  生态优先筑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生态资源丰富。皖南山区、大别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被誉为“华东之肺”。安徽近年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屏障。

  新安江是长三角重要的生态屏障。2012年,安徽和浙江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合作建立中国第一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如今,在圆满完成新安江生态补偿三轮试点后,启动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吨好水,新安江模式在中国其他10个流域、15个省份复制推广。

  在安徽芜湖珩琅山、和平森林公园,每年都有数万只候鸟在此栖息、繁衍。过去的“荒山”变成“致富林”,民众从“靠山吃山”转变为“护山爱山”。安徽作为林长制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经过多年探索,已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综合治理夯高质量发展环境基础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安徽加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孙艳辉说,安徽持续加大污染防治攻坚力度,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基础。

  纵深推进长江保护修复、着力打造巢湖名片、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安徽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曾因污染严重成为中国重点治理的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之一。近年来,安徽全面启动巢湖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建立环巢湖湿地群。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总面积约2760公顷,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中面积最大的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近自然人工湿地。该湿地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具有超标准洪水蓄滞洪系统、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南淝河水质旁路净化系统三大功能,为不同的植物、鸟类、鱼类提供了栖息场所。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孙艳辉说,安徽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过程。未来,安徽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切实把安徽的好山好水守护好,让绿色成为安徽最动人的色彩。(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江西去年监测到长江江豚638头次 鄱阳湖江豚数量稳中有升

      中新社南昌5月19日电 (记者 吴鹏泉)记者19日从江西多部门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省去年监测到长江江豚638头次。其中,长江干流江西段62头次、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552头次、赣江15头次、信江9头次。  今年2月,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其中鄱阳湖江豚数量约492...

    时间:05-19
  • 总投资11.65亿元 鄱阳湖区域首个蓄滞洪区安全工程开工建设

      中新网上饶5月10日电 (朱莹)10日,总投资11.65亿元的江西鄱阳湖康山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江西今年首个开工建设的重大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确保流域防洪安全。  据江西省水利厅介绍,鄱阳湖康山蓄滞洪区地处中国最大淡水湖鄱...

    时间:05-10
  • 30小时跟踪 我国首次迁地保护长江江豚放归 专家:目前或已适应新环境

      据湖北省林业局消息,4月25日,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头经过两年野化训练穿着“保护背心”的长江江豚首次被放归长江。与此同时,科研工作者对放归后的长江江豚进行了不间断地监控保护,并从群聚适应性、环境影响性及水域适应性等多方面进行监测,实时掌握长...

    时间:04-28
  • 调查显示:长江江豚种群稳定 数量呈增长趋势

      新华社南京3月10日电(记者沈汝发)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组织实施的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结果日前公布,保护区内长江江豚种群稳定,且数量呈增长趋势。  据南京市绿化园林局介绍,本次调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具体承担,为期一年。结合全流域科考和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

    时间:03-10
  • 南京长江江豚数量5年增长24%:喜现“豚宝宝”戏水身影

      中新网南京3月9日电(记者 申冉)南京市绿化园林局9日消息,经过为期一年的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下文简称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2022年该保护区内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62头,较2017年的调查数量增长近24%。更值得高兴的是,调查周期内观测到幼豚11头次,说明江豚种群发展潜力良好。  为提高生物多样...

    时间:03-09
  • 长江江豚数量回升 专家称极度濒危现状仍未改变

      中新社武汉3月1日电 (记者 马芙蓉)“这是有监测记录以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首次实现回升,是对长江大保护成果的直观反映。”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3月1日受访时表示。但他也指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依然较少,极度濒危现状依然未改变。  长江江豚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特...

    时间:03-01
  • 我国长江江豚数量回升至1249头

    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与2017年上一次科学考察相比,江豚数量出现了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

    时间:03-01
  • 我国长江江豚数量回升至1249头

    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与2017年上一次科学考察相比,江豚数量出现了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

    时间:03-01
  • 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数量有所回升

      中新网2月28日电 农业农村部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渔政亮剑2022”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和长江十年禁渔阶段性成效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在会上通报长江十年禁渔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禁渔实施以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  马毅...

    时间:02-28
  • 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数量有所回升

      中新网2月28日电 农业农村部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渔政亮剑2022”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和长江十年禁渔阶段性成效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在会上通报长江十年禁渔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禁渔实施以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  马毅...

    时间:02-2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