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这些年,国企改革带来新变化

2023-05-30 03:15:34

来源:工人日报

  改革赋能新发展,央企焕发新活力。近年来,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步伐稳健,经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这场大考,焕发出新活力。

  前不久,记者参加了国资委组织的“走进新国企·改革赋能新发展”大型融媒采访活动,走进中远海控、中国巨石、中国海油、中国化学工程等企业,挖掘国企改革新动能,探寻国企改革带来的新成效、新变化。

  重组赋能:产业链融通深耕蓝海

  上海洋山港,卡车穿梭,货物云集。在集装箱码头,一船船装运新鲜水果的冷箱信息,正通过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实时传递到系统前台,实现温度可控。

  这是中远海控智能冷箱一站式前台“MY REEFER”的应用场景,也是中远海控布局数智化格局,推动打造全球综合供应链服务新生态的一个缩影。

  2016年,伴随着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的重组与中远海运集团的成立,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迈出航运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步,实现从综合性航运服务到专注于集装箱航运服务的转变。

  如今,重组改革已7年有余,成效如何?数字最有说服力:2020年~2022年,中远海控归母净利润连年创新高,从99亿元飙升至1096亿元。跨越式发展的背后,则是重组效应的不断释放。“近年来,借着重组改革的东风,我们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融通,打造现代供应链体系。”中远海控董事、副总经理张炜表示。

  截至2023年3月底,中远海控自营367艘集装箱船舶,“双品牌”船队自营475艘集装箱船舶,运力规模约290万标准箱,船队总规模居于行业领先,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充分释放,差异化经营优势充分发挥,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增强。

  “利用重组后的港航和物流产业链优势,我们全力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西部海陆新通道等的建设,持续加强区域市场、新兴市场和第三国市场的开发力度,持续提升海运物流枢纽港辐射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保障的韧性。”张炜介绍。

  目前,该公司共经营416条航线,其中包括280条国际航线、52条中国沿海航线及84条珠江三角洲和长江支线,自营船队在全球约141个国家和地区的575个港口均有挂靠。

  以混促改:巨石上山弯道超车

  一根根比发丝还细的玻璃纤维,编织起未来生活的种种形态。

  走进中国巨石玻璃纤维智能制造基地,这一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正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流程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未来,它们将被运往下游企业,应用到建筑建材、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等领域。

  从1993年成立,建起第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玻璃纤维池窑,到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实现全球市场占有率四分之一,中国巨石一路弯道超车,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玻璃纤维制造商。如何创造这份奇迹?

  中国巨石给出的答案是:“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

  1998年,面临内忧外患、资金掣肘的局面,渴望发展中国巨石急于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为实现国企三年脱困,中国建材亟须从外部引入优良资产等社会资本,摆脱经营困境。1998年4月,央企中国建材和民企振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家股东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化建”(中国巨石的前身)。

  “从浙江的一个县级市出发,央企背后的强大实力给了我们强有力的支撑。”中国巨石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巨石集团总裁杨国明表示,“即使是后来的金融危机,我们也敢于不停产,加大研发投入,这是以前作为一个民企想都不敢想的。”

  1999年至2022年,中国巨石的总资产增长了近44倍,玻纤产量增长了83倍,营业收入增长了55倍,利润总额增长了171倍,合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217倍。

  这一里程碑式成就的背后,是“以混促改”机制效用的最大发挥。

  在非洲建立中国在海外首个自主建设的大型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填补非洲玻璃纤维行业技术空白;在玻璃纤维的发源地美国建厂,实现“工厂在海外,收益在家乡,资源用境外,回报在国内”的发展路径……如今,以“制造数智化”为目标,中国巨石正积极打造智能化“未来工厂”,传统制造企业正焕发新活力。

  科技创新:老油田焕发出新生机

  在渤海湾蓝天碧海的衔接处,矗立着两个足球场大小的生产平台。5月24日上午,融媒采访团对秦皇岛32-6CEPI平台进行实地参观调研。

  秦皇岛32-6油田是海上首个储量超亿吨的复杂河流相稠油油田,自2001年投产以来累计生产原油突破4000万吨,秦皇岛32-6智能油田(一期)项目2021年10月全面建成投用,在渤海湾打造了一个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油田。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下,32-6实现了安全、油藏、注采和设备设施的智能化管理以及远程操控管理,从而实现海上油田无人化少人化、油藏研究可视化、生产运营协同化、战略决策科学化等多方面升级。这里还多了两个新“同事”——无人机和巡检机器人,一些危险操作正在由机器人替代,海洋巡逻、海缆巡检、低空运输均由无人机执行。

  据了解,40年来,中国海油聚焦海洋油气开发重大瓶颈加强攻关,逐步探索出一条从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道路。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据介绍,中国海油已攻克了旋转导向与随钻测井、优快钻井、海上浮托安装、超大型LNG储罐等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转变。打造了以“海洋石油981”等深水舰队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国重器,具备了全水域、全水深自主勘探开发海洋石油的作业能力,特别是“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打破了深海勘探开发技术只掌握在少数几个西方国家手中的垄断格局,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实现了向1500米超深水的重大历史性跨越。

  破冰突围:探寻“化学密码” 激发活力

  5月,山城重庆。在长江北岸,位于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化学华陆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硅基纳米气凝胶复合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在数字化生产车间的传送带上,正不间断地运输着刚刚生产出来的硅基纳米气凝胶复合材料产品。

  气凝胶被誉为“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作为目前已知的最佳隔热材料,是国家基础战略性前沿新材料,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些刚刚生产出来的产品将在一天之内,打包后销往全国各地,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热力管网、建筑等各个领域。

  在长江南岸,又是一番共抓大保护的景象。位于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岛广阳岛(广阳湾)智创生态城,中化学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正在围绕长江一级支流苦竹溪开展一场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的长江大保护工程。

  透过华陆新材的实业突破和生态环境公司环保业务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近年来中国化学工程一场内生的“化学反应”惊叹不已。

  2015年前后,中国化学工程困于发展瓶颈期。2017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通过打出一套改革创新的“组合拳”,企业发展实现了破冰突围,打开了全新局面。

  华陆新材按照混合所有制模式设置股权结构,由华陆公司控股,同步设立员工跟投平台,引入产业基金和战略投资方,形成了多元股权结构。从公司成立到装置投产,仅仅历时一年零五个月;再到2022年投产首年实现新签合同额1.89亿元,创造了“中国化学工程速度”。生态环境公司自2020年9月组建以来创新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市场化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2022年完成新签合同额46.34亿元,较2021年增长44%,两年累计完成新签合同额78.53亿元,用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推动了环保业务实现新突破。

  (工人日报 刘静)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两大专项行动扩围深化 中国国企改革释重磅信号

      (经济观察)两大专项行动扩围深化 中国国企改革释重磅信号  中新社北京5月16日电 (记者 庞无忌)作为中国国企改革中的两大专项行动,“科改行动”和“双百行动”近日双双扩围。  中国国务院国资委15日召开两大专项行动的扩围深化现场推进会。会议透露,经过大力度的扩围调整,“科改企业”从439户扩充至672户,“双百企业”从...

    时间:05-16
  • “注采一体”让海上稠油开采不再“愁”

      稠油的特性导致其开采难度较大,但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它。数据显示,在世界剩余石油资源中,约有70%都是稠油。我国渤海稠油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21年底,渤海共发现49个稠油油田,稠油探明地质储量占渤海海域总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一半以上。  ◎通讯员 李孟龙 杨 阳 本报记者...

    时间:05-16
  • 河南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 将推进智能化监管全覆盖

      中新网郑州4月25日电 (记者 刘鹏)记者25日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获悉,在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后,河南今年将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新一轮改革中,将使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同时更大力度推进智能化监管,实现过程性、穿透式监管全覆盖,打造河南特色监管新名片。  当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政...

    时间:04-25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国企改革向纵深挺进

      ◆ 2016年10月,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 国...

    时间:03-19
  • 国资委明确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三方面重点

      权威部门话开局|国资委明确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三方面重点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记者王希)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聚焦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这是记者从国新办23日举行的“权威部门...

    时间:02-24
  • 【权威部门话开局】将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2月23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10年来,国有经济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今年将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从368家增加到453家,央企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利润总额...

    时间:02-24
  • 【经济观察】三年行动收官 中国新一轮国企改革如何落子?

      中新社北京2月16日电 题:三年行动收官 中国新一轮国企改革如何落子?  中新社记者 庞无忌  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中国国务院国资委透露,2023年,将乘势而上组织开展新一轮的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过去三年的改革“成绩单”如何?  国务院国资委透露,三年来,国企三项制度(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更大范围落地见效...

    时间:02-16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观察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观察  新华社记者  2020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出了深化国企改革的动员令。  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三年行动启...

    时间:02-09
  • 新华时评丨继续推动国企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题:继续推动国企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  新华社记者王希  三项制度改革更大范围落地见效,中央企业存量法人户数大幅压减,“两非”“两资”清退任务基本完成,企业办社会和历史遗留问题全面解决,鼓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根据1月31日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总结...

    时间:02-02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定论,取得了哪些成果

      2020年开始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圆满收官。  据国资委网站消息,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总结电视电话会议1月31日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刘鹤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委员、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勇主持会议。  会议明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三年来,各方面共...

    时间:02-0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