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藏在历史里的汾酒 每一滴都是时间的味道

2023-05-24 16:37: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汾阳市城北15公里的太汾公路北侧,距山西省会太原市区90公里,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汾酒的产地。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杏花村酒已闻名国内。而且,历代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

汾酒老作坊博物馆

  从南北朝时成为最早的国酒被载入二十四史,直到明清时代,汾酒品种与酒质远超前朝,制酒、制曲和卖酒等行业均得到空前的发展。但真正让人们记忆深刻的,还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名作——《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纷纷扬扬的细雨洒在行人脸上,思念的悲痛让人泣不成声。一时间,眉间紧锁,愁上心头,纵有满腔悲愤之语,竟无处诉说,唯有一杯清冽的酒,可以慰藉心中的悲痛,故而四处寻路,朝着牧童所指的杏花村奔赴而去,希冀通过杏花村的美酒,解这无限的愁绪。

清明

  传说这首诗是杜牧因慕汾阳王郭子仪之英名,恨生不逢时,从陕西东渡黄河,徒步来到汾阳寻古访贤,造访郭子仪故地,寄情怀古,当他途经杏花村时,正值清明时节,细雨蒙蒙,沿途觅酒,在牧童的指点下,进入一家酒肆饮酒避雨。酒后,杜牧向店家索纸,写下这首千古名篇。

  另一则传说更为优美。说是杜牧冒雨走进一家名为"杏云酒店"的商户。正在品酌汾酒时,店家女儿杏云见他相貌不凡,不是一般客商,上前施礼动问尊姓大名。杜牧本不想让人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但见姑娘动问,呷了一口酒,笑吟吟地用谜语作答道:“半边林靠半坡地,一头牛挂一卷书。”

  他以为山野村姑未必能猜出谜底,不料杏云十分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是"杜牧"两字,立即添菜上饭,盛情款待。大诗人赞不绝口,说杏花村真是人杰地灵。

  此后多年,凭借这首诗,杏花村汾酒声名鹊起。一首七绝诗,让杏花村蕴含着浓厚的历史韵味与文化价值。

  在汾酒的1500年历史中,许多著名文人、学者都曾给予过汾酒许多赞誉,北宋朱翼中《北山酒经曰:“唐时汾州有干酿”》;北宋窦革《酒谱》云:“唐人言酒美者,有河东干和。”又云:“张籍诗云,‘酿酒爱干和’,即今人不入水也,并汾间以为贵品,名之曰干酢酒。”;北宋张能臣《酒名记》载:“汾州甘露堂最有名。”

  也有许多诗人学者在品饮过后为之赋诗。

  宋代的何应龙写下《老翁》,诗中有云“八十昂藏一老翁,得钱长是醉春风。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

杏花村汾酒老作坊

  郭沫若写下“杏花村里酒如泉,解放以来别有天。白玉含香甜蜜蜜,红霞成阵软绵绵。折冲樽俎传千里,缔结盟书定万年。相共举杯酹汾水,腾为霖雨润林田。”

  传说暂时无法完全考证,历史就在眼前,但作为二十四史中唯一被记录的名酒,文字、美酒、情感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让这一杯汾酒充满了时间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

  何以为汾酒?

  汾酒到底有何不同,为何能够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经久不衰?

  翻阅我国白酒的发展史可以了解到,包括汾酒等名优白酒在内,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已是蒸馏酒,并为世人所知。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白酒,汾酒文化源远流长,是晋商文化的重要一支,与黄河文化一脉相承。

  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荣获甲等大奖章,解放后汾酒更是五次蝉联国家名酒称号。

  汾酒之为汾酒,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其工艺。

汾酒沿用传统的古老“地缸”发酵法

  汾酒以高粱为原料,用大麦、豌豆制成的“青茬曲”为糖化发酵剂,取古井和深井的优质水为酿造用水,沿用传统的古老“地缸”发酵法,采取独特的“清蒸二次清”蒸馏。酒液无色透明,清香雅郁,入口醇厚绵柔而甘洌,余味清爽,回味悠长,专家称誉“其色、香、味”被实为酒中“三绝”,历来为消费者所称道。

  汾酒之为汾酒,最具传奇的莫过于其历史传承。

  汾酒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传承了优秀的清香技艺,也成就了众多的中国名酒,在为汾酒集团积淀丰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名章典故。

青花汾酒

  在这些历史的印记中,我们看到,人们痴迷汾酒不仅是因为其甘甜雅净的美妙口感,还有一个又一个的神秘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品饮时和古人的情感共鸣。

  汾酒不仅是一段又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更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作为二十四史中唯一的中国名酒,汾酒早已成为消费者传递情感,增进友谊的重要选择。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七旬老翁练瑜伽22年 凭高难度动作多次上电视

    雷长根展示莲花支撑式  今年71岁的重庆老爷子雷长根,练习瑜伽已经22年。初学瑜伽的原因是颈椎疼痛,如今71岁的他身体非常健康,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5月15日,记者在南岸区某小区现场见证了他的瑜伽表演,在完成卧龟支撑式、双肩反抱腿式等高难度动作时,雷大爷显得非常轻松,完全不像一个71岁的老...

    时间:05-18
  • K568次列车上老翁突发昏厥 列车员紧急救助

      中新网哈尔滨5月5日电 (徐率)“11号车厢有一名旅客突发疾病,列车上如果有医护工作者,请与车厢工作人员联系。”5月4日,在齐齐哈尔开往东莞东K568次列车上,突然响起了一则“寻医广播”。原来,在硬卧车厢内,一名老年旅客突然昏迷,意识不清,并伴随轻微抽搐,列车工作人员立即展开了一场救治行动。  当日12...

    时间:05-05
  • 清明被“围观”后冷思考:殡葬教育亟须改革

      职教视野 殡葬教育亟须改革  清明被“围观”后冷思考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殡葬业不出意外地再次被网络围观:00后守墓人、遗体化妆师、殡仪服务员、入殓师……不断出现在新闻头条和社交网络热搜榜上。  “我们的专业叫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下面设有防腐整容方向,结果报名的学生可能70%都选择防腐...

    时间:04-24
  • 清明被“围观”后冷思考:殡葬教育亟须改革

      职教视野 殡葬教育亟须改革  清明被“围观”后冷思考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殡葬业不出意外地再次被网络围观:00后守墓人、遗体化妆师、殡仪服务员、入殓师……不断出现在新闻头条和社交网络热搜榜上。  “我们的专业叫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下面设有防腐整容方向,结果报名的学生可能70%都选择防腐...

    时间:04-24
  • 殡葬教育亟须改革 清明被“围观”后冷思考

    原标题:清明被“围观”后冷思考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殡葬业不出意外地再次被网络围观:00后守墓人、遗体化妆师、殡仪服务员、入殓师……不断出现在新闻头条和社交网络热搜榜上。“我们的专业叫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下面设有防腐整容方向,结果报名的学生可能70%都选择防腐整容,对殡仪服务、殡仪设备、陵园等并不了解。”长...

    时间:04-24
  • 清明假期铁路客流高位运行 广铁昨日发送旅客同比增长超300%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黄庆 通讯员刘雯、黎磊)4月5日清明节当天,铁路客流持续高位运行,广铁集团预计发送旅客180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138.8万人次,增长率达336.9%。其中,广东地区预计发送旅客116万人次。广铁集团当天安排开行旅客列车2701列,其中高铁动车组2402列、普速列车299列。  4月5日,广东地区加开往返省内城市间以及...

    时间:04-06
  • 清明假日的满族乡义诊:医生来到家门口

      中新网北京4月6日电 题:清明假日的满族乡义诊:医生来到家门口  中新网记者 李晗雪  5日是清明假日,正午刚过,北京北部山区长哨营满族乡三岔口村的广播响起,通知村民由“中国健康好乡村”项目邀请、来自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生很快要在村里作义诊。  据悉,“中国健康好乡村”项目(以下简称“好乡村项目”)为北京同心共铸公益...

    时间:04-06
  • 短途游、拼长假,没有调休的清明节怎么玩?

      中新网4月5日电 (中新财经 左雨晴)“嘴上说着要在家里躺一天,到头来还是和朋友出去玩了。”绿柳才黄,花团锦簇。清明假期,不少人在传统祭扫活动外,还选择走进四月的春光,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春游。  短途赏花、逛寺庙;长途拼假、搭伴游,没有调休的清明节,依然迎来了出游高峰。  排队百米开外 有游客带板凳春游  这个清明节短...

    时间:04-05
  • @所有游客:查收这份清明出游提示 四月这些著名景区免费玩!

      央广网北京4月4日消息(记者 宋雪)今年清明节为4月5日,放假1天不调休。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期待踏上“说走就走”的旅程。在线旅游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及五一假期用户国内长线游、出境游消费需求增长显著。最美人间四月天,全国多家著名景区推出免票优惠活动,国内赏花踏青、出境海岛度假依然是热门出游主题。  赏花...

    时间:04-04
  • 文明祭扫更显“清明”

      清明将至,又到了踏青祭扫、追思亲人的时候。今年清明节假期仅有一天,时间短、流量大、空间小、密度高的特点更为突出。相关部门和服务机构要创新方式方法,更加扎实细致做好祭扫服务保障。  畅通信息要先行。连日来,回乡探亲和前往公墓追思的活动明显增加,规划路线、查询目的地人流量等已成为人们出行前常做的准备工作。殡葬...

    时间:04-0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