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山东菏泽:“老手艺”焕新生 成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3-05-17 18:39: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菏泽5月17日电 (梁犇 郜玉华)“叮叮当当”清脆的金属敲打声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村民郑建林“曹州刻铜”非遗作坊里传出来,传承人郑建林正在铜器上“作画写字”,随着刻刀声响,铜屑散落,或山水花鸟,或名言诗句,在铜器表面精彩呈现。

  “曹州刻铜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传承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目前是市级非遗项目。”郑建林说,其祖辈人曾在北京为当时清朝贵族遗老篆刻文房用品,彼时刻铜风靡一时,他们郑家也与刻铜结缘。

  曹州刻铜技艺是在铜面上,以中、切、挑、铲等技法,刻出阴阳、虚实、飞白等效果,融质地、做工、造型、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手工刻铜制作过程比较繁琐,从选料、粗磨、细磨、上稿、雕刻,再打磨、精修、上色等需要10多个程序,它的独特价值就是唯一性,不会有第二件同样的作品。”郑建林表示,他通过创新把古时青铜器上的元素,通过二次设计利用在现代生活饰品中,备受业内人士好评。

  刻铜技艺让平淡无奇的铜器有了生命力,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见证。郑建林依托“曹州刻铜”非遗作坊,将技艺传授给周边的爱好者,带动大家一起学手艺,共同致富。

在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裘皮工艺品技艺“非遗工坊”,传承人马先华(中)给学生讲解裘皮工艺品制作技艺。 郜玉华 摄

  近年来,牡丹区依托非遗项目着力培育发展“手造产业”,探索文化传承新模式。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设乡村非遗工坊、培育品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推广“产品+电商+旅游”等有效举措,着力推动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使其成为俏销市场的文创产品。

  牡丹区胡集镇东马垓村依托“裘皮工艺品技艺”这一市级非遗项目,专业研发生产老虎、松鼠、狮子等各种裘皮玩具,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

  “制作一件裘皮玩具,不论大小都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裘皮工艺品技艺”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马先华说,制作一件裘皮玩具分吹塑、粘皮两阶段,有塑胎、粘接、刷漆、喷绒、整修等20多道工序,每个环节都要精细讲究才能制作出生动活泼的产品。

  “现在,海外客商都是把当地的动物图片资料发给我,我们再按比例设计制作成裘皮工艺品。”胡集镇宇航裘革制品公司负责人马催说,正是因为跟上了时代发展和客户需求,裘皮玩具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外客商的喜爱,成为当地的出口创汇产业之一。

  目前,裘皮加工已成为胡集镇的特色产业之一。该镇已发展较大规模的加工企业13个,产业链相关加工户200多家,年总产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带动当地40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作为地方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保护和传承好‘非遗’也就留住了我们的‘乡愁’。”牡丹区区委宣传部部长李淑梅表示,近年来,该区培植发展了一批“非遗工坊”“手造工厂”等特色文创企业,规模企业已超过10家,“手造微工厂”300余个,年总产值逾10亿元,带动当地2.5万名村民就业增收,“老手艺”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曹州绳编传承人秦怀忠:指尖艺术话传承 一编一缠守匠心

      中新网菏泽3月21日电 题:曹州绳编传承人秦怀忠:指尖艺术话传承 一编一缠守匠心  作者 吕妍 闫晓娜 李丹丹  “把这根绳子拉得再紧一点,这样出来的形状会比较立体,视觉感也会更好看一些。”走进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山大附中实验学校的创作教室,曹州绳编非遗传承人秦怀忠正在给学生们上绳编课。如今...

    时间:03-21
  • 菏泽牡丹区一朵芍药花绽放美丽新经济

      中新网菏泽2月8日电 (梁犇 郜玉华 吴先锋)“采剪芍药花时,要找准花蕾成熟但还没有绽放的,花蕾下面要连着50厘米左右长的枝条,方便制作花篮、花束等……”2月8日一早,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朱屯村的一处温室芍药大棚内,负责人姜文正给工人们讲解采剪芍药鲜切花的注意事项。  在温室大棚内,一朵朵亭亭玉立的芍药花蕾娇艳...

    时间:02-08
  • 菏泽市牡丹区培育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中新网菏泽2月3日电(梁犇 郜玉华 岳永芳)“现在村民已开始栽植甜瓜苗了,预计今年村里的大棚甜瓜还得在300棚左右。”2月3日,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王浩屯镇油坊朱行政村,村民朱建国一边栽植甜瓜苗,一边说,“一年能摘三茬甜瓜,一个大棚能产1万多斤。”  据油坊朱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朱金根介绍,去年全村栽...

    时间:02-0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