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40年南北迁徙,育种人无问西东

2023-05-08 05:26:37

来源:科技日报

  40年南北迁徙,育种人无问西东 ——记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育种团队

  ◎过国忠 实习生 柳 鑫

  【创新团队】

  每年试验地都不固定,从租地、播种到收获,所有环节都得自己动手。在育种人心里,没有冬天。

  李爱宏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5月5日,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以下简称南繁基地)连片的水稻田里,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里下河所)水稻育种团队部分成员戴着草帽、穿着长筒雨靴,收割早熟的水稻。

  里下河所研究员、所长李爱宏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

  “我们在这里建有60亩的育种基地,种植常规粳稻、杂交籼稻育种材料各3万多份。4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先后成功选育出一批高产高抗水稻品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种源支撑。”李爱宏说。

  再苦再难也不曾放弃

  “只有种子质量过关了,生产的水稻才安全;只有种子质量好了,才能种出优质高产的水稻,让农业增产、增收。”这是李爱宏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了践行这句话,他和团队成员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

  海南岛地处热带,气候温暖潮湿,气温常年在22摄氏度以上,雨量充沛,日照时间较长。这里提供了适宜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也是开展良种繁育的理想之地。我国最大的国家级育种基地——南繁基地就位于这里。

  “里下河所是国内较早参与建立南繁基地的地方农业科研单位。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所里先后四代农业科研人员来到海南岛开展育种相关工作。”里下河所水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肖宁介绍道。

  “最早我们到海南时,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没水没电,租住在农民家里,一去就是大半年,春节也回不了家。”李爱宏回忆道。

  今年60岁的刘广青,是一位全国农业技术能手。他18岁高中毕业后,进入农校进修一年后,便来到里下河所育种基地工作,迄今已有40多个年头。

  “育种难,育种苦。”回忆起初到海南的日子,刘广青感慨道,“每年11月到12月是播种的季节,我们10月就要提前准备出发。从江苏扬州到海南三亚,需先坐火车到广东湛江、再坐船到海口,仅路上就要花十天甚至半个多月的时间。那时,整个团队10多人,每人要自带菜油和粮票,一群人10斤油要吃半年,炒菜只能滴几滴。”

  在刘广青的记忆里,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海南岛,尽管水文资源丰富,但由于水利设施不完备,不能直接引水灌溉。每次播种后,他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

  为了不与当地村民“抢水”,里下河所科研人员就采用土办法,预先在基地挖坑积雨水,再开条小沟,把水一桶桶倒入沟中。有的田块远,就只能一桶桶拎到田里,保证稻田灌溉。

  每年4月是里下河所水稻育种团队最忙碌的时候。此时,岛上天气开始变热,为了及时收割成熟的稻种,他们每天天一亮就下田,按照不同材料收割、装袋、称重、标记、选种……常常连午饭也顾不上吃。

  “里下河所四代人坚守,再苦再难也不曾放弃,只为选育出良种。”李爱宏介绍,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里下河所接连选育出“扬稻”系列新品,满足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种源需求。

  育种人心里没有冬天

  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里下河所的水稻科研人员取得了累累硕果:育成的杂交稻“扬稻6号(93-11)”成为全球用于基因组测序的首个籼稻品种;培育的“扬两优6号”集丰、抗、优于一体。

  “‘扬稻6号’是我国当时种植面积最大、种植范围最广的杂交稻恢复系之一,被列为长江流域水稻优势产业带主导品种,相关成果先后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肖宁介绍道,截至2016年,以“扬稻6号”作恢复系育成的两系杂交组合水稻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2.1亿亩,推动了我国两系杂交稻的发展

  但他们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与时俱进,根据需求不断优化水稻种子。

  “近10年来,气候变化、土壤退化、农业污染、水资源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粮食生产,也给我们育种人提出了新要求。”李爱宏说。

  如何解决耐高温性差、稻瘟病抗性弱等粮食产业痛点问题,成为里下河所重要的科研任务。近年来,里下河所育种基地的科研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选型配组、试种等艰难复杂的试验。

  “对于育种人来说,外来资源不敢轻易拿来做亲本,我们更多是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最起码选经过两三年观察总结的材料。而选育出一个新品,往往需要动辄两三百个组合,甚至大几百、上千个组合。”里下河所相关科研人员说。

  如今的南繁基地,已今非昔比,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过,育种人依旧逃不开的是“辛苦”二字。

  “在外人眼中,水稻育种很神秘,冬天能去海南,听上去似乎很不错。实际上,这真是个苦差事。”李爱宏说,春季水稻育种,绕不开的就是南繁加代。在冬天没法种植的时节,到海南等温暖的地方对育种材料进行繁殖加代,从而加速育种进程,提高选育效率。

  每年秋季,刚刚忙完收获季的育种“候鸟”们,背着简单的行李、带上数箱育种材料,开启为期4个月左右的南繁加代育种。

  “每年试验地都不固定,从租地、播种到收获,所有环节都得自己动手。在育种人心里,没有冬天。”李爱宏说。

  加速选育优质新品种

  一路汗水,一路收获。

  近年来,里下河所以“扬稻6号”作为核心种质,分别培育了抗病耐高温优质不育系“扬籼9A”“缘88S”,开创了我国杂交籼稻配组新模式。

  肖宁介绍,“扬籼9A”“缘88S”是以全国两系杂交稻推广面积最大的恢复系“扬稻6号”为核心亲本选育而成的,其配组模式更灵活。

  “我们利用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构建了以‘缘88S’‘扬籼9A’为核心的高精度泛基因组图谱,克隆、聚合了耐热和稻瘟病抗性主效基因,为水稻耐热和抗稻瘟病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基因资源和技术支撑。”李爱宏说。

  李爱宏介绍,“缘88S”“扬籼9A”配合力强,配制的组合杂种优势突出,解决了杂交中籼稻耐高温性差、稻瘟病抗性弱的产业痛点问题,具有重大推广价值和创新意义。

  目前,里下河所利用“缘88S”“扬籼9A”已成功选育系列杂交稻新组合25个,其中已通过国审品种5个、省级审定4个,参加国家级、省级生产试验的组合16个。

  值得一提的是,里下河所科研人员利用“扬籼9A”“缘88S”配组的代表性品种“扬籼优912”“扬9优8612”“缘两优968”等,已被多家种业巨头企业列为重点推广品种,有望成为长江中下游杂交籼稻主栽品种。

  除此之外,里下河所围绕江苏省主推品种稻瘟病抗性弱的问题,培育出了江苏首个抗病软米品种“金香玉1号”,解决了软米品种稻瘟病抗性普遍偏弱的问题,该品种2022年推广面积已超过100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面向消费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利用耐热和优质种质资源,结合南繁基地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加快相关品种的培育速度,选育出耐高温性更好、品质更优的水稻新品种。”李爱宏表示。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两会声音)陈凡:在“南繁硅谷”绘制“育种数字地图”

      中新社三亚2月28日电 题:陈凡:在“南繁硅谷”绘制“育种数字地图”  中新社记者 王晓斌  种业进入分子育种、设计育种时代,科研平台建设尤为重要。在海南三亚,设立仅一年多的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已成为中国集中连片、体系配套、设备先进、有影响力的种业创新平台。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崖州...

    时间:02-28
  • 农业农村部部署国家南繁基地植物检疫联合巡查行动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记者于文静)农业农村部6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南繁基地植物检疫联合巡查启动仪式,部署2023年南繁季节植物检疫联合巡查行动,组织10个省份植物检疫机构抽调力量深入基地开展产地检疫,严防植物疫情随种子扩繁传出。  这是记者6日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的消息。巡查期间,黑龙江、内蒙...

    时间:02-06
  • 海南南繁立春时节育种忙

      中新网三亚2月5日电 (记者 王晓斌)2月4日立春日,国内大部分地区尚在春寒料峭之时,海南的南繁育种基地内,年前播种的水稻正在抽穗,玉米处于授粉关键期。在田间地头,在大小实验室,南繁工作者穿梭忙碌。  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海水稻三亚南繁基地,约60亩的稻田内主要种植耐盐碱加代材料以及扩繁材料400余份。目前,大部分水稻...

    时间:02-05
  • 三亚南繁:专家心系“一亩三分地” 冬春时节播撒希望

      (新春见闻)三亚南繁:专家心系“一亩三分地” 冬春时节播撒希望  中新社三亚1月29日电 题:三亚南繁:专家心系“一亩三分地” 冬春时节播撒希望  作者 张月和  “这玉米甜,水分足,可以直接生吃。”在三亚南繁基地,四川奥力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高级农艺师丁仲芳拿出“水果玉米”让记者品尝...

    时间:01-2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