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山东县域能源产业从“新”出发 促进经济绿色增收

2023-04-22 13:57: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济南4月22日电 (记者 沙见龙)“我家屋顶闲置好多年了,后来镇上发展清洁能源安装了60块光伏板,每个月额外收入1600元(人民币,下同)。”在山东临沂费县石井镇石井村,近400户村民家中都安装了户用光伏。作为分布式光伏的一种,户用光伏安装后不仅不会造成屋顶损坏,还能起到隔热作用,实现了村民的绿色增收。

  在费县石井镇,该镇充分利用村庄未利用地和农户闲置房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124兆瓦,全镇光伏产业发展呈现出“铺天盖地”之势。同时,积极推进光伏产业,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其中,熠峰光伏项目总投资9.8亿元,总装机容量67兆瓦,每年发电量1.08亿度,将发展成山东省最大的山坡型地面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

  同样受益于光伏发电的还有山东齐河县鲍庄村。据村支部书记孙维军介绍,全村62户村民家的屋顶满足安装条件,一共安装了2700多块光伏板,增收超过十万元。据了解,作为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县,齐河坚持能安则安、能安尽安,探索多场景下的安装形式,在乡村农户屋顶安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闲置土地、坑塘等资源,积极发展“边角经济”,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民众年均增收千元以上。

图为新泰市零碳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外景。 赵洁 摄

  “齐河全力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可新增新能源发电1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9.7万吨,替代煤炭消费指标40.6万吨,对全县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齐河县发改局党组成员官峰表示,不仅是光伏发电,在齐河,生活垃圾也变废为宝转化为电能,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融合共赢。

  伴随国家双碳战略实施,近年来,泰安新泰市积极布局新赛道,加快引进新能源产业,完善本土产业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零碳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首期建成厂房4栋,约6.3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通过采用工业地产特色园区模式建设,招引落地了宁迪新能源动力及储能锂电池、中元泰芯金刚线、碳合时代无电空调、氢澜氢燃料发动机等6个项目。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消纳绿电12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9万吨,年产值超20亿元。

  山东肥城是中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基地,年制盐规模达720万吨,在采盐过程中形成46对容积巨大、密闭性好、稳定性高的盐腔,可利用腔体2000万立方米,而且每年产生300多万立方米的巨型盐穴。依托中科院技术,2021年9月,国际首台套肥城盐穴先进压缩空气储能调峰示范电站正式并网发电,书写了“无中生有”的传奇。

  不能一味地啃资源,要开辟绿色低碳“新赛道”。据肥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栋介绍,目前,多个央企国企相继入驻肥城,落地产业链项目6个,年内还有6个项目将签约,12个项目总投资达到260.5亿元。预计到2025年,肥城盐穴储能规模将达到2000MW,整个盐穴储能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太方便了,不用去物业开证明就能办理充电桩了。”家住枣庄薛城的高超“尝鲜”了居民充电桩“无证明”办电。这是自《薛城区第一批充电桩无证明办电居民小区名单》公示后,国网枣庄供电公司薛城供电中心受理的首个充电桩“无证明”办电业务。随着新能源汽车日益普及,居民充电桩安装已成为广大市民尤为关注的事项。为进一步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枣庄薛城审核确认了首期名单,实现了充电桩“无证明”办电。

  在聊城市茌平区,由山东国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年可处理生活垃圾22万吨,年上网电量7516.8万度,年节约标准煤4.8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55万吨,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环保示范效益。整个工艺流程在全封闭状态下完成,无烟无味儿,真正实现了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使“垃圾发电变废为宝”。

  近年来,山东金融机构持续加大聚焦服务绿色发展和“双碳”战略,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和覆盖面。记者从农行山东省分行获悉,依托农总行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领域信贷政策,该行不断加大县域绿色贷款投放,截至3月末,绿色信贷余额1087.2亿元,较年初增加317.9亿元,同比多增251.5亿元。(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2022年中国以工代赈政策带动近280万农村低收入民众就业增收

      中新社北京4月21日电(记者 王恩博)中国国家发改委21日表示,202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工作方案》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在重点工程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据务工统计汇总,全年吸纳当地脱贫人口和其他农村低收入民众务工就业...

    时间:04-21
  • 吉林“梨树模式”升级 保护黑土地助力粮食增收

      中新网吉林梨树4月21日电 (记者 吕盛楠)“春耕正当时,不负好时光。”记者21日从吉林省梨树县获悉,今年春耕,新一代多功能免耕播种机在当地大规模投入使用。  梨树县地处著名的黄金玉米带,是吉林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全县耕地面积393.8万亩,常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亿斤以上阶段性水平。  2008年,中国第一台免耕播种机在梨树县...

    时间:04-21
  • 江西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江西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雨后的神山村,薄雾轻笼,水声潺潺,绿竹苍翠欲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村民左香云正聚精会神地打磨手中的竹筒。不久前,他给村民们做了一次全国两会精神宣讲。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

    时间:04-21
  • 种菌菇、养湖羊 江西南昌特色“小产业”激活富民增收“大动能”

      中新网南昌4月19日电(卢梦梦)采摘、挑拣、烘干、打包……走进江西南昌红谷滩区上房村新赣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只见架子上一排排菌包排列整齐,一簇簇秀珍菇钻出菌包,长势喜人。菌农们正忙着将打包好的菌菇装筐,一派忙碌的景象。  据了解,该基地于2018年正式建设投产,从传统菌菇种植到产业化工厂生产,逐渐走出了一条...

    时间:04-19
  • 浙江乡村观察:“双碳”实践如何促农增收致富?

      中新网丽水4月18日电(邵燕飞 傅飞扬)从《诗经》中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到辛弃疾笔下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再到越剧现代戏《绿水青山》首次晋京演出于近日落幕。从古至今,中国人便不吝抒发对绿水青山的向往。  2020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展现当代中国人山河梦更具雄心的一...

    时间:04-18
  • 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促进土地增效 助力农民增收

      央视网消息: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指在玉米或者高粱地里套种大豆,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地两种”。连日来,重庆抢抓农时,通过技术指导、补贴等方式积极鼓励农户开展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4月14日,在重庆市潼南区柏梓镇郭坡村,一辆一...

    时间:04-16
  • 广东发展“赏花经济”促增收

      央广网广州4月11日消息(记者 官文清)岭南人赏花的历史已延绵千年。今年以来,广东林业部门结合自然保护地和热门赏花地的赏花时令,陆续为广东居民梳理了多条赏花线路与赏花点,形成了以旅行体验、休闲观光为主的新型业态。  据介绍,今年广东省林业局在东莞市举办“花开岭南·绿美广东”2023广东省森林文化周春季活动,推出“寻...

    时间:04-12
  • 中国光伏发电直流接入电解铝生产用电取得重大突破

      中新网昆明4月11日电 (记者 缪超)11日,分布式光伏直流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光伏发电直流接入电解铝生产用电取得重大突破,将为国内绿电转化和新型电力系统提供经验和示范。  当天会议,以分布式光伏直流系统在工业场景下应用为主题,业内专家从绿色能源、高耗能产业...

    时间:04-11
  • 多地特色作物陆续成熟 特色种植让群众增收致富 助力乡村振兴

      央视网消息:眼下,在山东、广西、云南等地,银瓜、黑木耳、马铃薯等一些特色作物陆续成熟开始采收,特色种植让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在山东青州,银瓜陆续成熟。走进瓜棚里,种植户们正忙着打叶、摘瓜。  近年来,当地建设了42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合作社的模式解决了种植户“怎么种、怎么存、...

    时间:04-11
  • 青海玉树:带动群众搭乘旅游发展“快车”实现增收致富

      中新网青海玉树3月24日电 (记者 李江宁)记者24日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全力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首选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该州旅游业总收入8.24亿元,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26.81万人次。  玉树藏族自治州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禀赋,集山宗、水源、异域、净土等诸多特点于一身,拥有世界最...

    时间:03-2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