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二维码”还是“拦路码”?扫码消费“强制关注”现象透视

2023-03-18 13:50:4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王默玲、程思琪

  停车缴费、点餐、购物……如今,扫码支付代替人工服务已然成为一种日常,但这种本该“提高效率”“便捷快速”的消费方式,却因为部分场所设置的通过关注公众号来缴费、被迫授权个人信息、日常频繁推送广告等情况,给不少消费者带来困扰。立足方便的“二维码”,却成“拦路码”,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扫码消费带来不便和隐忧

  今年2月,上海市民赵先生和家人前往江苏省常熟市游玩。在当地一家商场用完晚餐后,他开车出地下车库。商场方面提示要扫码缴费,赵先生扫了一下才发现要先关注商场的微信公号,再点击其中的停车缴费菜单跳到小程序才能完成付费。

  “交个停车钱还得关注商场公众号,本来我就觉得不合理。更令人扫兴的是,最前面有一个新能源汽车司机,因为新能源车牌号比燃油车多一位,他在小程序里输了几遍都没有成功就卡在那里,导致后面堵了好几辆车,一直到工作人员赶过来才解决问题。”赵先生说。

  记者走访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商场都有自己的缴费规则。有的要先扫码关注商场的公众号,并注册会员才能拿到积分来抵扣停车费,有的要先关注一个第三方公众号,还得授权“获取你的手机号”才能完成缴费流程。不论是商场公众号还是提供缴费服务的第三方公众号,后续都会不时推送各种广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停车“扫码烦”相似的餐厅点餐、购买奶茶、排队等位、购物优惠等场景中,消费者几乎都会被引导扫二维码,扫码后页面会直接跳转到“注册会员”或“微信快捷登录”的页面,消费者必须同意个人信息授权后才能进行点单或领取优惠券。

  “每次扫码,都会弹出商家的《会员协议》《隐私条款》,要是不同意就没办法进行下一步操作,被迫同意了,又担心个人信息及隐私可能遭到泄露。”消费者邹女士说,“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关注了一堆公众号,还总被推送各种垃圾广告,烦不胜烦。”

  强制“扫码关注”存风险、涉侵权

  “扫码点单关注公众号”这一看似“常规”的做法,却很可能存在信息泄露风险,涉嫌侵权。

  ——“形式上自愿、实质上强制”的交易行为,或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同济大学法学院多元解纷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徐文海表示,这种强制扫码关注的消费服务方式,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强制扫码关注对部分不愿意扫码的消费者而言是不公平的。”

  ——“没法拒绝的被营销”,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不尊重。不少消费者反映,“明明就是停车缴费、吃饭付钱,后续却会被频繁地推送各类营销信息”。盈科网数合规中心副主任郭卫红说,《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不少商家并未给予消费者‘拒绝被营销’的选项,消费者即使同意也是在非自愿的情形下形成的,此举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不尊重。”

  ——过度索取信息,增加了消费者信息泄露的风险。“消费者在扫码付费时,商家经常要求消费者关注其公众号,填写个人信息成为会员享受折扣,或通过公众号或小程序自动获取其在微信、支付宝关联过的电话、生日、性别、地理位置等个人信息。但显然这些信息与到店消费无任何必然关联,这就可能涉及对消费者信息的过度收集。”北京京大(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程治国表示,一旦商家对数据保管不善,消费者还要承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的风险,“扫码消费模式不应变成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工具”。

  “扫码消费”不应成为“单选题”

  针对扫码消费“强制关注”乱象,近年来,多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先后发出关于扫码消费行业自律承诺和倡议,呼吁商场、餐厅、停车场等商家在扫码缴费过程中不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不过度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微信平台上,在公众号的投诉页面上也增加了“强制关注行为”的选项。

  相关监管也持续跟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提出,未经互联网用户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明确,强制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或授权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海等多地消保部门持续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抽查、暗访。

  受访专家及相关部门表示,“扫码关注”不应成为消费场景中的“单选题”,消费者、商家与监管部门均需有所作为。

  消费者要提高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上海市消保委建议,消费者重视保护个人信息,如果遇到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或不当使用,可以拨打12345向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举报,亦可向消保部门投诉或反映。

  商家应自觉提供线上扫码、线下人工等多种途径。“商家应积极配合提供实体菜单、人工买单等服务。”徐文海表示,消费者通过扫码方式进行消费的时候,建议商家仅收集最小范围的必要信息,且在消费结束后,应承担起清除顾客相应消费信息的责任,自觉避免泄露数据、滥用数据牟利等行为的发生。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可建立联合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落实二维码的使用识别标准,减少或禁止部分商家对用户信息的强制收集。针对一些商家和平台违背消费者意愿乃至滥用个人数据等行为,应建立长效机制,惩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司法部:全国建立以普法为主要任务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视频号等超过3万个

      中新网3月16日电 16日,国新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局长王晓光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把网络法治宣传教育作为依法治网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组织、指导、推动各地各部门充分运用互联网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  在制度方面...

    时间:03-16
  • 调查|快递包裹上的抽奖二维码能不能扫?福利没领到还被套路

      “有机会领取20元话费,先别拆,扫码抽……”近日,不少市民发现,送来的快递包裹的面单上多出了“福利”二维码,可市民扫码后发现,“福利”没领到,还落入了二次消费的套路。  前两天,市民孙先生网购收到一件快递。他注意到快递面单上,在收件地址信息下方有一个“别拆,扫一扫随机抽取一个保温杯”的标语,右侧...

    时间:02-17
  • 59元包月?公众号小程序扎堆 如何辨别“李鬼”ChatGPT

      近期,聊天机器人ChatGPT现象级走红,这款OpenAI开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被认为有可能取代搜索引擎,谷歌、百度也均宣布将推出自己旗下的“ChatGPT”。  ChatGPT的火爆引发了不少国内公众的“试玩”热情,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由于目前ChatGPT并未开通直接面向国内的服务,不少国内小程序、公众号打起了ChatGPT的名义,为网友提供...

    时间:02-09
  • 支付宝2023春节观察:回家过年带动返乡消费

      欧阳剑环  中证网讯(记者 欧阳剑环)1月27日,支付宝发布的2023年春节消费观察显示,居民消费热情加速回归。截至2023年1月25日的春节假期数据显示,小城经济、家庭出游、出门逛街、跨境游、景区慢直播都火了,消费实现翻倍增长。   具体来看,一是返乡过年回来了,小城经济又火了。与2022年同期相比,2023年春运表现出强劲复苏势头...

    时间:01-29
  • 支付宝首次发布助实年报:数字造节拉动消费650亿、降费让利百亿

      实体兴,经济兴。为推动经济加速回暖,2020年疫情发生后,各地政府、平台等多方助力为实体经济纾困。1月10日,支付宝平台公布了《2022支付宝助力实体年度报告》,展现了一年来,支付宝用“3个百亿级助力”帮服务业恢复经营、加快复苏,包括向小微商家降费让利超100亿、两场平台消费节累计拉动消费近650亿、开放近200亿免费流量帮实体...

    时间:01-10
  • 驻港国安公署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线

      据新华社香港电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公署官方网站1月1日正式上线试运行,网址为www.osns.gov.cn。官方微信公众号“驻港国家安全公署”也同步开通。  据介绍,驻港国家安全公署官网、微信公众号将向公众展示公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治港方略的成果、体会,展示公署坚...

    时间:01-04
  • 驻港国家安全公署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

    编者按:2023年1月1日,驻港国家安全公署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公署官微将积极宣介中央对港方针政策,发布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权威资讯,普及香港国安法知识,着力打造权威、精准、及时发声的移动平台。原标题:《发刊词》香港回归祖国,开启了香港历史新纪元。“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活力之都更胜往昔,“东方之珠”浪漫依然。“一国...

    时间:01-01
  • 驻港国家安全公署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

      新华社香港1月1日电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公署官方网站1月1日正式上线试运行,网址为 www.osns.gov.cn。官方微信公众号“驻港国家安全公署”也同步开通。  据介绍,驻港国家安全公署官网、微信公众号将向公众展示公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治港方略的成...

    时间:01-01
  • 过年可以发数字人民币红包了,支持微信、支付宝多平台发放领取

      日前,数字人民币App迎来一次重要更新,增加了“专属头像”和“个人红包”功能。与微信、支付宝红包有所不同,数字人民币红包可在微信、QQ、支付宝等多个平台发放领取。  第一财经记者打开数字人民币App发现,“服务”页新增“现金红包”选项。与“消费红包”由政府、企业等单位发放、有指定使用条件、无法存回银行账户不同,现...

    时间:12-25
  • 香港特首李家超宣布明起市民出行不用扫“安心出行”二维码

    香港东网、香港电台网等港媒消息称,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刚刚宣布两项防疫抗疫新安排,明天起香港市民不用扫“安心出行”二维...

    时间:12-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