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广西乡村“农旅”融合促振兴 绘就“诗与远方”新画卷

2023-03-16 20:48: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贵港3月16日电 (莫舒华 黄艳梅)“哗啦啦……”一阵水声打破清晨的宁静。一大早,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田村龙井屯稻虾种养基地,工人们撑着小船来到虾塘中央,双手麻利地拉起一个个虾笼,密密的绿网下,一只只小龙虾活蹦乱跳。

  “现在正是旺季,平均每天能起六七百斤虾,收购商直接到田里拉货,每公斤均价在90元(人民币,下同)左右。”龙井屯理事会会长吕勇强告诉记者,自今年2月中旬起虾以来,基地已经出虾1万公斤,收入90多万元。

平田村利用冬闲田种植500亩油菜花,花开时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拍照。 平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边的虾田迎来丰收的喜悦,三公里外的沃野则播下“春天的希望”。

  在平田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点点新绿破土而出,沐浴着春风暖阳茁壮成长。10余名村民操作着农机,或耙田、或插秧、或打药,田间地头处处是“人勤春早”的春耕画卷。“目前我们已经完成600多亩玉米、大豆种植。”平南县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柏奇说。

村民在小公园里散步休闲。 平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而在2月初,这里还是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海。廖柏奇介绍,这片田地因地势低洼、水利失修,丢荒多年,土壤贫瘠。2021年年底,合作社承包了这片土地后打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为了进一步改良土壤,去年合作社在种植两造大豆、玉米后,利用冬闲田种植500亩油菜花。

  “春节以来油菜花陆续盛开,吸引了许多民众到这里赏花拍照。2月中旬我们对油菜杆翻压还田,培肥土壤。”廖柏奇说,种植油菜花既美化了乡村又提升了土壤肥力,一举两得。

平南县平田村龙井屯一角。 平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平田村,村如其名,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拥有水田4700亩、旱地1850亩。

  近年来,平田村紧紧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理念,重点培育稻虾种养产业,大力发展以野香菜种植、高密度水产养殖为主的辅助产业,目前已形成500多亩的连片稻虾综合种养基地,野香菜种植10多亩、高密度水产养殖50多亩;同时立足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开展撂荒地整治行动,将800亩撂荒地打造为玉米大豆套种“农业示范区”,盘活了耕地资源,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平田村还依托历史、文化、生态等优势资源,以“百年古龙井、百年龙眼树、百亩龙虾田”为主题,突出乡土田园特色,大力打造以龙井屯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屯的农旅一体示范区。

平南县平田村龙井屯的小龙虾科普馆。 平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漫步平田村龙井屯,一栋栋白墙红瓦的楼房映入眼帘,村道两旁绿树成荫,操场上孩子们在嬉戏玩耍,公园里群众在散步休闲。“目前我们已建成龙井屯文化服务中心、同心文化广场、党群议事亭、屯史馆、小龙虾科普馆、红色夜校等配套设施。每到周末及节假日,吸引很多游客前来露营、烧烤。”吕勇强说。

  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平田村将农业产业和旅游有机融合,走出一条“产业融合化、乡村景区化”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擘画出一幅美丽的田园村居图。今年2月,平田村获“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称号。(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吉林农民“玉米地里搞试验” 研发农机年售过亿元

      中新网吉林3月16日电 题:吉林农民“玉米地里搞试验” 研发农机年售过亿元  中新网记者 苍雁 石洪宇  东北乡村的土地尚未完全解冻,惊蛰时节依旧春寒料峭。农机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与钢板的切割声此起彼伏。工人们忙着备料,王昆希望这些农机可以尽快出厂。  “80后”王昆是吉林省磐石市吉昌镇当石村人,作为地道的农民,他...

    时间:03-16
  • (两会声音)农业专家马忠明:中国最大玉米制种基地亟待科技“呵护”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 冯志军)在全球粮食不安全形势持续加剧背景下,西北内陆著名的“河西粮仓”如何呵护好中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需要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实现“扬长避短”,构建中国“南繁北扩”玉米种业大格局。  目...

    时间:02-28
  • 农业农村部:加大大豆种植支持力度 着力缩小大豆玉米种植收益差

      中新网2月6日电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6日消息 2月6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强调,当前在抓好生产的同时,要抓紧协调完善大豆和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加大轮作补贴和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奖励规模,促进产销衔接,在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县扩大覆盖面,加大大豆种植支持力度,着力缩小大豆玉...

    时间:02-06
  • 卢旺达首都一玉米干燥棚倒塌至少11人死亡

      新华社基加利2月3日电(记者吉莉)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郊区一个玉米干燥棚3日上午倒塌,造成至少11人死亡、36人受伤。  据卢旺达媒体报道,事故发生在加萨博区鲁索鲁鲁镇。该镇官员德西雷·恩萨比马纳说,事发时很多人正在干燥棚里检查谷物。伤者已被送往附近的马萨卡医院。  目前,警方已对事故展开相关调查。  卢旺达总理恩...

    时间:02-04
  • 变废为粮!将玉米秸秆高效合成淀粉和蛋白

      联合团队利用包含纤维素降解酶和淀粉合成酶的体外多酶分子体系,与酿酒酵母进行生物转化,可以把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高效酶水解合成人造淀粉,同时在有氧条件下低成本发酵生产微生物蛋白。  ◎本报记者 马爱平  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气候变化将使人类面临粮食安全的巨大挑战。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转化为...

    时间:01-19
  • 我国将以大豆、玉米为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记者于文静)今年我国将以大豆、玉米为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各地将在品种、技术、机收减损等方面多措并举,推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  这是记者18日从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了解到的消息。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会上表示,各地要拿出一...

    时间:01-18
  • 甘肃省玉米种业研究院启动建设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中新网兰州1月12日电 (徐雪)12日,甘肃省玉米种业研究院启动建设,旨在建立开放、合作、共享和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吸引国内相关人才团队、研发机构、优势企业,围绕甘肃玉米繁育制种产业发展等问题,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当日,甘肃省玉米种业研究院建设启动会暨甘肃玉米种业振兴主题报告会在兰州举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时间:01-12
  • 中国首次散船进口巴西玉米 输华走廊正式打通

      中新网1月8日电 题:中国首次散船进口巴西玉米 输华走廊正式打通  中新财经记者 庞无忌  中国首次散船进口巴西玉米。  7日一艘从巴西桑托斯港驶来的货轮在广东麻涌港靠岸停泊,船上满载由中粮集团进口的6.8万吨巴西玉米。在完成严格的检验检疫后,这批饲用玉米即将通过水运与陆运的形式快速送达国内饲料企业的手中。 ...

    时间:01-08
  • 我国首次散船进口巴西玉米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记者王立彬)一艘从巴西桑托斯港驶来的货轮7日在广东麻涌港缓缓靠岸停泊,船上由中粮集团进口的6.8万吨巴西玉米完成检验检疫后,将快速送达国内饲料企业手中。  记者7日从中粮集团获悉,这是我国首次散船进口巴西玉米,标志着巴西玉米输华走廊正式打通,对加强中巴农业合作、维护全球农业供应链安全稳定等产...

    时间:01-07
  • “中国鲜食玉米之都”落户齐齐哈尔

      中新网齐齐哈尔1月7日电 (记者 史轶夫)7日,“中国鲜食玉米之都”授牌仪式暨齐齐哈尔鲜食玉米行业协会成立大会,在齐齐哈尔市召开。将推进鲜食玉米品牌创建工作,实现鲜食玉米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  齐齐哈尔横跨北纬47度线,位于世界公认玉米黄金生长带和奶牛黄金养殖带,寒地黑土资源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

    时间:01-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