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2023年以来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重回经济增长主拉动力

2023-03-14 03:24:54

来源:新京报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消费”成为高频词汇,“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的预期作用愈发凸显。

  我国经济增长正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但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2020年、202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波动,恢复和扩大消费事关发展大局。

  2022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重要部署以来,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各地区各部门的政策规划,均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展望2023年,随着经济好转,就业改善,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将实现复苏,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

  激活消费,更有力拉动经济增长

  步入2023年,快速复苏的春风吹向消费市场

  1月以来,北京稻香村零号店门前的长队未曾间断。春节期间,零号店客流量近2万人次,九宫格礼盒销量达5000盒—6000盒,有顾客凌晨1时就到店前排队,还有外地游客拖着行李箱前来采购。北京稻香村副总经理石艳认为,消费回暖是此轮烘焙业复苏的最主要推手。除零号店外,北京稻香村其他门店客流量也较往年同期有所增加。

  身为君乐宝液奶事业部石家庄市城市经理,陈健的主要工作是对片区内240多个网点进行终端维护。2022年四季度受疫情影响,陈健所负责的片区内仅有38个网点正常营业,无法维持日常销量,“针对市场变化,公司调整了产品结构和促销方式,订货的多了,现在基本恢复到了疫情前的状态。”

  消费市场快速恢复的背后,是政策支持。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确定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明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这一重要部署快速贯彻落实。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2023年工作重点中,第一项即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各地区各部门也纷纷打出促消费“组合拳”。在国新办2023年1月举行保障春节市场供应、促进节日消费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更是将全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商务部将围绕“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营造消费氛围,提振消费信心”及早谋划。

  3月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多措并举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二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三是改善消费环境,四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新型消费,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体育等重点领域的消费,鼓励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扩大内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五大任务之首。”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在外需收缩的背景下,要着力挖掘内需潜力,促进消费加快恢复,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在现阶段,针对扩大内需出台相应的政策举措,是确保经济“稳中求进”的重要手段。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认为,从长远看,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最有根基的,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最为重要。促进生活服务业的恢复,也将促进经济增长,并形成良性循环。

  市场曾在短期波动中发展

  从支出法核算角度看,经济增长是投资、消费、净出口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比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2019年,“三驾马车”对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到198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快速上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第二阶段为1985年到1995年,三者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第三阶段为1995年到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波动上升状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而同期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第四阶段为2009年到201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波动下降,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波动上升,说明我国经济的增长正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从疫情前后我国消费市场数据来看,我国消费品市场总量稳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消费增长点加速形成,国内消费有望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

  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超过40万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分别比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高26.6、46.8个百分点。

  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消费升级类商品中的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等发展享受型商品零售额快速增长,医药、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6.6%、9.3%。

  面对新冠疫情冲击,我国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9%,但“宅经济”带动新型消费模式加快发展,全国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9%;升级类商品零售表现抢眼,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化妆品类和通讯器材类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5.8%、8.4%、9.5%和12.9%;下半年汽车类商品零售额连续6个月保持较快增长,对消费市场稳定复苏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44.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比2019年增长8%。四季度在国庆假期、“双十一”电商促销等因素带动下,当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3万亿元。

  2023年1月,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就2022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强调,去年消费市场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特别是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受限,居民消费意愿也在下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2%。尽管如此,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近12万亿元。我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明显。

  消费重回经济增长主拉动力

  消费数据反映,2023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研究员杨道玲表示,截至2月6日,一批有代表性的线下商圈热度指数稳步上升,较去年12月的低谷大幅提升22.8个点。截至2月22日,我国生活服务业消费热度指数达122.2,较去年12月低谷提高28.1个点。其中,休闲娱乐业消费热度指数达125,较去年低点提升75.9个点;旅游业消费热度指数达148.3,较去年低点上升超过100个点。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就2022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些促消费政策,稳住了国内消费市场,出现一些新变化。2022年12月,市场销售出现边际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降幅比11月份收窄4.1个百分点。新型消费发展较快,2022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升级类消费需求也在持续释放。

  “2023年,我们对中国的消费市场充满信心。”康义表示,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和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拓展,消费市场有望逐步恢复,有利条件包括我国居民消费潜力巨大,消费结构升级总体趋势没有改变;线下消费和服务消费逐步恢复;“互联网+”“数字+”等消费新模式快速发展,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文化消费较为活跃;就业稳、收入增有利于拉动消费。“2023年中国经济将会整体好转,就业会相应改善,居民收入也会相应提高,这将有效带动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在3月6日举行的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我国消费市场正呈现快速恢复态势,政策工具箱可以应对制约消费的不利因素。展望全年,消费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更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关于“消费”,重要文件和会议这样说】

  ●“十四五”规划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

  ●二十大报告

  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本版采写/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发放消费券、激活夜经济 拉动消费迎来政策加持

      3月11日上午10时,北京“京彩绿色消费券”正式发放。消费券刚刚上线半小时左右,京东App上显示,额度最大的满6000可用600、满4000可用400、满3000可用300的消费券已抢光。一位消费者说,“昨天就上了闹钟,想换个双开门的冰箱,孩子放假了还想去旅游,要买个单反相机。”在线上,消费券抢得热火朝天,在线下,消费场景客流熙来攘往。在前门...

    时间:03-14
  • 保障升级,让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恢复和扩大消费箭在弦上,如何让百姓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需要做好有力保障,让消费在国内经济增长中作出更大贡献。  在政策保障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国家发改委就“十四五”扩大内需制定战略实施方案。在民生保障上,我国近三年顶住各...

    时间:03-14
  • 广东去年处理消费投诉逾40万件 电信类涨幅最大

      中新社广州3月13日电 (记者 许青青)据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13日公布的数据,2022年广东全省各级消费者委员会共接待消费者来访和咨询约24.17万人次,处理消费者投诉400237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约2.66亿元人民币。其中,电信类成涨幅最大的投诉类别。  从投诉区域分布看,投诉量依然主要集中在经济活跃的珠三角地区,其中广州、深...

    时间:03-13
  • 甘肃用“消费放心”提振消费信心:培育线下无理由退货单位千余家

      中新网兰州3月13日电 (史静静)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9349万元、培育线下无理由退货单位1364家、查办食品安全、虚假广告等违法案件630件……去年以来,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引导经营主体规范经营,指导消费者合理消费,为民众优化食品、药品、价格、质量、维权等多领域的市场环境,用“消费放心”提振消费信心。  13日下午,甘肃...

    时间:03-13
  • 尝春鲜踏春游 长三角消费“春意融融”

      中新社南京3月13日电 题:尝春鲜踏春游 长三角消费“春意融融”  中新社记者 朱晓颖  气温回暖,春光和煦。长三角民众尝春鲜、踏春游,消费“春意融融”。  正所谓“不时不食”,南京人讲究春食香椿头、荠菜头、菊花脑等“七头一脑”。中新社记者连日来在南京多家新零售店看到,野菜、春茶、河鲀、养殖刀鱼等春季时令食材已...

    时间:03-13
  • 中消协:农村消费采用无现金扫码支付的习惯已基本形成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 刘亮)中国消费者协会(简称中消协)13日发布的《2022年农村消费环境与相关问题调查报告》显示,农村消费采用无现金扫码支付的习惯已基本形成。  中消协于去年9月至11月开展调查,调查实际选取全国31个省份的824个行政村,最终回收有效样本3670个。调查显示,日常消费时,45.5%的农村居民会首选无现金支...

    时间:03-13
  • 2022年江西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超亿元

      中新网南昌3月13日电 (记者 吴鹏泉)记者13日从江西省2023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江西全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及消保委(消协)组织共登记消费者咨询、投诉、举报96.17万件,诉求办结率达99.48%,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3亿元。  据江西省消保委副主任、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谭文英介绍,从去年江...

    时间:03-13
  • 川渝两地消委会联合发布消费维权协作典型案例

      中新网成都3月13日电 (记者 刘忠俊)3月13日,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下称:“四川省消委”)、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下称:“重庆市消委会”)在四川省成都市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一批涉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消费维权协作典型案例。  2021年6月20日,罗某、邓某等4人报名参加四川九寨沟旅游活动,罗某向盈...

    时间:03-13
  • 中消协报告:农村消费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新网3月13日电(记者 谢艺观)3月1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2年农村消费环境与相关问题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对当前农村消费环境的综合满意度为75.35分,总体表现良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报告》提到,受访居民使用4G/5G移动网络上网的比例达到78.5%,80.2%的受访者对农村网络信号质...

    时间:03-13
  • 消费者购买试驾车发现车漆做过4处修复 故意隐瞒还是情况介绍过失?

      本报记者 栗思  2022年11月26日上午,张先生夫妇从东昌金桥豪迪奥迪4S店提走了早已订购好的试驾车——一辆黑色的奥迪A6L,“4S店售卖的试驾车都有相关的质量检测,这辆车整体状况很好”。由于车身有污渍,提车后不久,二人就驱车前往洗车行。“洗车时才知道,销售人员承诺的原版原漆根本不存在。”张先生回忆,洗车行老板清洗车辆时...

    时间:03-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