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特稿|威马困局,警醒了谁?

2023-02-22 20:37:57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2月22日电 (常涛 牛朝阁)在香港上市折戟后,曾跻身“造车新势力F4”的威马汽车(下称威马)风波不断。

  近日,威马在官微发布了一则辟谣声明,称“财务部门擅自立项”“企业靠黄牛刷单的千万级项目”“管理层为自己项目开绿灯”等言论均不实。不过,这则声明微博的评论区,却成为了威马车主追发车型配件、员工催缴社保的聚集地。

  此外,中新经纬独家获悉,威马目前存在部分员工停薪留职的现象。在高光时期销量一度仅次于蔚来的威马,何以走到今天这步?

  困局:从“造车新势力F4”到掉队

  威马与蔚来、小鹏、理想曾被外界称为“造车新势力F4”。2019年,威马以1.28万辆的销量,在造车新势力里仅次于蔚来。

  “威马掉队”的声音是从2020年开始传出的。当年,威马销量为2.25万辆,下滑至造车新势力第四位。

  2021年,威马年销量虽然达到4.42万辆,但却排在小鹏、蔚来、理想、哪吒之后,位列第五。同年,小鹏交付9.82万辆,蔚来交付9.14万辆,理想交付9.05万辆。

  而据中汽中心披露的数据,2022年1月至10月,威马汽车累计销量29284辆,同比下降14%。这个数据远低于同一阵营的哪吒汽车和零跑汽车,后两者的销量增幅均超过一倍。

  从乘联会最新发布的2023年1月新能源各车型销量前十五榜单来看,曾与威马并称“造车新势力F4”的蔚小理纷纷上榜,此外极氪、问界、哪吒等新秀亦榜上有名,而威马则“查无此车”。

  威马的生存压力首次公之于众,是2022年11月21日。当日,威马创始人沈晖发布了一封内部信,内部信中列举了多条应对资金压力的措施,包括公司管理层降薪一半,员工工资打七折等。

  威马面临资金压力此前早有信号。中新经纬从内部员工处获悉,2022年10月份,威马口头通知员工,发薪日由每月8日推迟至每月25日。同月,威马各部门领导口头通知员工,可选择领N+1赔偿,月底走人,也可以领七折工资继续做下去。

  2023年2月中旬,又有市场消息传出,威马将实施全员停薪留职。针对此传言,威马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对中新经纬表示,全员停薪表述不准,威马目前确实存在部分员工停薪留职的现象。

  中新经纬也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已有威马员工收到了工资停发、无需打卡上班的通知,而管理人员则不在被通知之列。

  2022年12月初从威马离职的员工王宇(化名)近日向中新经纬表示,威马11月起就没有再为他缴纳社保和公积金,他曾多次联系威马的人力,但对方一直在拖。

  此外,王宇还透露,“前几天我问了下还在公司的前同事,我们原来工作的那层楼现在只有十几个人,之前这层楼有百八十人办公。”

  复盘:威马为何走到了这一步?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早期,消费者可供选择的车型不多,威马还能在销量上占据一席之地,但随着更多车企的入局,更多车型的推出,没有创新突破的威马自然不是消费者的第一选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威马造了一批中庸的车。没有拳头产品,没有创新技术亮点。”张翔指出,特斯拉有超级充电网络,蔚来布局换电站,而威马则缺少了一个类似的亮点技术。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分会秘书长章弘亦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威马汽车不具备强有力的研发能力,车载三电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等新能源汽车的标志性技术相对比较滞后,与其他品牌先进前沿的同类技术无法竞争。此外,威马的产品线也不丰富,至今只有四款主打车,“消费者的选择少得可怜”。

  相较于同期代工的蔚来、小鹏、理想,威马很早就开始自建工厂,沈晖认为自建工厂可以把控生产品质,两座工厂的生产资质也耗费了13.8亿元。

  但威马最终还是在自建工厂这件事上交了学费。 威马联合创始人杜立刚曾对媒体表示,过早的投入第二工厂导致产能长期闲置、资金空转,如果再晚两年,威马的资金负担可能会小一点了。

  此外,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威马之所以走到这步,更加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管理团队内部出了问题。公开报道显示,2020年至2022年,负责销售的威马联合创始人陆斌、威马CTO闫枫和威马联合创始人、CFO杜立刚等一众威马汽车元老级高管先后出走。

  章弘表示,“研发、生产、品保、销售、人才、财务等企业的内部管理十分重要,忽略了任意一点,任由高管烧钱,企业的运营不可能长久。”

  “活下去”

  沈晖1月曾在微博上引用电影台词“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抒发心声。

  2022年6月威马提交的招股书显示,在申请IPO前,威马还完成了5.96亿美元的D轮融资。至此,据中新经纬粗略计算,威马累计融资额已达350亿元人民币。然而截至当年的3月31日,威马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却仅剩36.78亿元,借款总额则高达89.55亿元。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威马亏损额分别为41.45亿元、50.84亿元、82.06亿元,

  同期,威马研发开支占同期营收的比例也逐渐变小,2019年至2021年间的占比分别为50.7%、37.1%和20.7%。这在外界看来是造血能力不足的信号。

  陷入了烧钱循环的威马,仍在努力引入新的资金。

  1月12日,威马宣布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与香港Apollo智慧出行战略并购,欲由此实现上市。

  同时威马在公告中表示,已经获得了三笔资金支持,分别是来自港澳地区商业银行的2.5亿港元、铜矿企业正威国际的5亿元和地产商雅居乐的15亿港元。

  不过,从目前威马状况看,这三笔资金是否到位、到位了多少都得画上问号。上述公关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对这三笔资金的到位情况并不清楚。

  2月21日,中新经纬致电正威国际和雅居乐求证上述资金是否到位,但电话未获接通。

  章弘认为,威马汽车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或许是唯一可以期待的地方了,但对于评估市值已经大幅下滑的企业而言,是否能在资本市场获得新鲜血液还存在疑问。

  在张翔看来,威马的机会源自新能源赛道,这个市场潜力很大,若威马能解决资金困境,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车型,仍有一线生机。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的4.10%,同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比上年增长81.48%。

  张翔提示道,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很快,对车企而言,每推出一款新车型,机会与风险并存。如果失去创新的能力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即便是只晚了一步,也仍有淘汰的威胁。

  除了威马外,还有部分新能源车企的销量表现也“敲响警钟”。例如前身可追溯到2009年的北汽新能源,其2022年总销量仅为5.02万辆,不足2018年的三分之一。而同期,“蔚小理”、零跑销量均在10万辆以上。

  2022年被视为黑马的哪吒汽车出现交付量放缓的迹象。2022年10月,哪吒创下了1.8万辆的交付新高,但此后的三个月内销量逐步下滑,1月仅交付了0.6万辆,不足三个月前的三分之一。

  面对交付量“警钟”,也有新能源车企积极应对。2022年年末,受新旧车型交替影响,小鹏也曾陷入交付低谷,2022年10月和11月两个月共交付11390辆,不及同期蔚来和理想的一半。随即,小鹏进行了一系列动作,发内部信、进行组织框架调整、还聘任了原长城汽车总经理,业内有着“铁娘子”之称的王凤英担任总裁,不过其后续“疗效”仍有待观察。

  “部分新势力造车企业过度看重企业品牌在资本市场的形象和融资能力,依靠烧钱来推进企业发展。”章弘指出,互联网思维给汽车产业带来了智能网联技术、汽车智能化水准的提升,但也给汽车产业带来了过度依靠资本运作等的弊端。对车企而言,车辆本身的盈利能力以及相关服务才是支撑车企持续发展的根本。(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李中元 罗琨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借壳上市,威马汽车找到了“救赎之路”?

      中新经纬2月17日电 (宋亚芬)据媒体报道,针对“全员停薪留职”的网络传闻,威马汽车表示,“没有接到这个消息”。  不过,威马汽车陷入经营困局早已是不争的事实。2022年,威马汽车陷入停产、降薪、拖欠供应商账款等负面漩涡。威马汽车创始人兼CEO沈晖则在微博上引用电影台词“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抒发心声。威马汽车副...

    时间:02-17
  • 海外网评:脱轨的“毒气列车”,美国的“制度警钟”

      美国俄亥俄州货运火车脱轨并引发有毒化学物质泄露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俄亥俄州卫生局局长布鲁斯·范德霍夫在2月14日的记者会上表示,他认为“现在更适宜饮用瓶装水”。这明显与此前环境部门官员宣称当地空气与水源已安全的表态不同,再度引发当地民众担忧,笼罩当地的“毒气疑云”仍没有见到彻底消散的可能。  2月3日晚,美国...

    时间:02-15
  • 传威马汽车全员停薪留职 回应:没有接到这个消息

      2月13日,有网友发布消息称,威马汽车开始全员停薪留职。网传聊天截图显示,威马市场部被通知居家不办公,也不给N+1。  红星资本局向威马汽车方面求证上述信息,对方表示“没有接到这个消息”。  2022年,威马汽车被曝工厂停产、降薪裁员、拖欠供应商账款。2022年11月21日,一封内部沟通信把公司的问题公之于众:为缓解资金压力,公司...

    时间:02-14
  • 假期刊敲警钟 人才评价要把好论文质量关

      【科技观察家】  ◎小 柯  近日,北京审理的一起案件中,不法分子自印假期刊,制作山寨检索截图,供人发表论文,每篇论文收取2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版面费;4年时间发论文10多万篇,牟利1800多万元。  在很多单位,发表论文是获评职称的前提。有需求就有市场,在网上搜索“论文...

    时间:02-14
  • 11家车企公布2023年度销量目标:比亚迪欲摸高400万辆 “蔚小理”设定增长率均超60%

      本报记者 龚梦泽  进入2023年,各大车企又将展开了新一轮的“竞速”。尽管今年1月份整体销量“阴跌”,但从多家车企发布的全年销量目标来看,车企对于2023年的发展仍然保持较高的信心和预期。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截至发稿,包括主流汽车集团、传统民营车企和新造车势力在内共有11家车企透露了今年的销量目标。其中,传统...

    时间:02-09
  • “天价”事件敲响规范服务警钟

      “天价”事件敲响规范服务警钟  童 政  相关主管部门和市场主体应不断完善相应的服务规范,确保监管部门依规督促,市场主体依规执行。对于各地已经查处的价格违法行为,特别是各类“天价”事件等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行为,更要严肃处理。  近日,有网友在抖音上发布视频并配文称“北海用餐被宰4个菜1500块”。广西北海...

    时间:01-31
  • 威马汽车涨价 市场竞争白热化

      红星资本局消息,1月16日,威马汽车宣布,于2023年1月1日起针对W6、EX5-Z、E.5等多款在售车型进行价格调整。调整后,综合补贴后售价将上涨1.5万元-2.5万元不等。价格调整方案于2023年1月1日零时起生效,在此之前已完成定金支付的用户不受此次价格调整的影响。  威马汽车称,为打破“越卖越亏”的行业怪象,威马在2022年后半段开始战...

    时间:01-17
  • 借壳上市能否悬崖救威马

      悬崖边的威马汽车奋力寻找“上岸”机会。1月12日,APOLLO智慧出行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POLLO出行”)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与威马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马控股”)订立收购协议,拟以20.23亿美元(约合158亿港元)收购其全资附属公司WM Motor Global Investment Limited的全部已发行股本,并将以每股0.55港元的发行...

    时间:01-13
  • XBB.1.5毒株来势汹汹,英国医疗体系拉响警钟

      中新网1月4日电 据英国《独立报》当地时间3日报道,监测数据显示,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新冠变异株XBB.1.5已在英国出现,英国每25例新冠病例中就有1例感染了该毒株。XBB.1.5毒株的高传播性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感染,为英国医疗服务体系敲响了警钟。  英国桑格研究所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17日当周,英国有4%的病例由XBB.1...

    时间:01-04
  • XBB.1.5在英国敲响“警钟”,每25例病例中就有1例

    被称为“鹰头狮”的奥密克戎新亚型XBB.1.5正在全球卷起新一轮感染风暴。美国疾控中心(CDC)美东时间2022年12月30日公布数据显示,当周美国40.5%的新冠感染病例由XBB.1.5毒株引起。据英国《独立报》报道,监测数据显示,XBB.1.5毒株已经在英国出现,在英国每25例病例中就有1例。资料图/法新社XBB最先起源于印度,最近在攻陷...

    时间:01-0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