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年内27家公司主动撤销上市申请 “一查就撤”现象究竟藏着什么问题

2023-02-15 10:45: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报记者 吴晓璐 孟 珂

  2月13日,昱章电气科创板IPO申请终止。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今年以来,A股已有29家公司上市申请终止,其中27家为主动撤回,2家为审核不通过。主动撤单企业中,2家此前被抽中现场检查。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全面注册制改革背景下,监管部门需协同联动,加强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信披违规、未勤勉尽责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减少、杜绝“带病闯关”行为。

  “一查就撤”引热议

  发行人、中介机构存侥幸心理

  上述27家主动撤单的企业中,拟在科创板上市的有4家,拟在创业板上市的有14家,拟在北交所上市的有2家,拟在沪深主板上市的有7家。

  中航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今年情况来看,企业主动撤单的原因主要有四种:经营业绩偏离预期,或可持续经营能力存疑;科技创新属性不足,不符合申报板块定位;合规性存在问题;信息披露不够真实、准确、完整,或企业财务报表、收入确认存在问题等。

  此外,深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分别有1家企业IPO上会被否,主要集中在财务问题以及板块定位。如卓海科技创业板IPO上市被否,创业板上市委会议审议认为,发行人未能结合行业情况充分说明其“三创四新”特征,不符合创业板定位要求,对是否存在对发行人持续经营有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解释不充分,不符合相关规定。

  近日,科都电气主动撤回创业板IPO,再次引起市场对“一查就撤”的热议。去年10月份,证监会发布2022年第四批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抽签情况,科都电气、大成精密和博涛智能3家企业被抽到。其中,大成精密和博涛智能于去年11月份先后撤回IPO申请,科都电气今年2月份撤回申请,3家被抽中的首发企业“全军覆没”。

  另外,今年1月6日,证监会发布2023年第一批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抽签情况,羊绒世家等5家企业被抽到。证监会网站最新信息显示,羊绒世家已经于2月6日撤回深交所主板IPO申请。

  市场人士认为,“一查就撤”既有发行人“带病闯关”的心态,存在侥幸心理,也有中介机构把关不严、执业质量不高的问题。

  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合伙人常春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查就撤”的背后,不排除部分项目存在“带病申报”的情况,同时,中介机构的核查把关意识和执业质量均有待提高。

  中原证券策略分析师周建华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查就撤”反映出拟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均存有侥幸心理,保荐机构在质量控制上把关不严。

  “‘一查就撤’表明部分发行人、中介机构未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没有从合法合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存在弄虚作假、信披违规等风险。”邓海清表示,这背后是部分拟上市企业态度不端正,不从提高自身经营业绩和科技创新能力出发,抱着弄虚作假的侥幸心理;或者是投行、律所、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不高,对材料的审核把关不严,甚至协助粉饰、掩饰。

  监管协同联动

  让问题企业“知难而退”

  据证监会网站以及三大证券交易所数据统计,截至2月14日,目前IPO信息披露的排队企业共计846家。其中,沪深主板289家,创业板329家,排队企业数量最多,科创板排队企业为152家;北交所排队企业有76家。

  全面注册制改革已经启动,证监会表示,坚持“申报即担责”原则,压实发行人及实际控制人责任。督促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加强能力建设。

  谈及如何进一步压实发行人、中介机构责任,常春林表示,在全面注册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提高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需要现场检查、现场督导等方式形成监管协同联动,让有问题的企业“知难而退”,对未切实担责的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及时亮明监管态度,并形成监管威慑。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多家企业IPO撤单后,发行人和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都曾收到监管罚单。

  邓海清认为,优化A股上市公司结构,净化市场生态,需从上市、信披、退市等方面共同发力。在上市审核过程中,交易所需对企业的业绩真实性、企业属性把好关,防止差公司“鱼目混珠”;提高对发行人、中介机构财务造假、未勤勉尽责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在上市后的信披阶段,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及时、准确、完整、真实地披露重大经营信息。对于信披违规、经营业绩变脸、企业属性“变质”的公司,按规定执行退市处理,还应倒查此前上市过程中是否存在弄虚作假、隐瞒舞弊等行为。(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特稿|全面注册制开闸,“最懂IPO”的荣大如何转型?

      中新经纬2月8日电 (马静 魏薇)近日,全面注册制改革启动引发热烈讨论。从核准制到注册制,最大的变化之一即是监审分离,交易所承担全面审核,证监会负责注册。  当投行人从跑证监会改为跑交易所,曾经背靠IPO核准制挖到第一桶金,号称“最懂IPO”“最牛打印店”的荣大科技有何变化、转型进程如何?3日中午,中新经纬实地探访了位于北...

    时间:02-08
  • IPO不再稀缺 套利空间缩窄 全面注册制力促股权创投归本溯源

      “追风口、追热点式的投资模式将很难奏效”“我们未来两年拟上市的企业有百余家,要抓紧加强对企业的分类管理。”部分私募股权机构相关负责人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月2日,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十余家私募股权机构了解到,在近两年募资难、退出难的背景下,全面实行注册制这一消息令行业振奋,这意味着投资机构退...

    时间:02-03
  • 海外市场IPO制度聚焦什么?监管否决权何去何从

      澎湃新闻记者 孙铭蔚  全面注册制时代来临!  2月1日,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涉及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简称“《注册管理办法》”)等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经过4年试点之后,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  在不少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比较完整的国家或地区,注册制早已开始实...

    时间:02-03
  • IPO不再稳赚不赔 机构专业性成就“好买卖”

      日前发布的《一级市场2022年度数据》显示,在各个交易板块上市的公司,2022年为PE/VC机构带来的投资收益整体稳健。不过,近年来,新股破发频现,一级市场投资机构“有人欢喜有人忧”。但在2022年破发显著的个股中,仍有机构赚了近30倍之多。专家认为,在新股破发增多的背景下,专业能力突出的机构“投早、投新、投科技”成为保全收益的...

    时间:01-18
  • 科创板年内首单IPO终止:这家轨交装备公司两度闯关两撤回

      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后,哈尔滨市科佳通用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佳股份”)成为科创板2023年首单IPO终止案例。  1月12日,科佳股份IPO审核状态变更为“终止”。上海证券交易所表示,因科佳股份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七条的有关规定,决定终止对科佳股份首次公...

    时间:01-13
  • 湖北银行部分股权将被拍卖 IPO“种子选手”身份更吸引买家?

      记者 吕 东  阿里司法平台信息显示,本月底,湖北银行近2000万股股权将被拍卖。而就在两个月前,湖北银行A股上市申请刚刚获得了证监会受理。  公开信息显示,湖北银行一笔高达1943.42万股的股权,将于1月30日被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法院公开拍卖。据了解,该笔股权为湖北银行股东湖北卫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卫东集团”...

    时间:01-12
  • 2022年A股IPO融资额创新高,信息技术行业成最大吸金兽

      澎湃新闻记者 戚夜云  2022年IPO市场正式收官,A股与港股IPO年度TOP5榜单正式出炉。  澎湃新闻注意到,与2021年IPO年度TOP榜单,互联网公司大行其道不同,2022年最热板块为新能源,A股与港股IPO年度TOP5之中合计占据四席。除此之外,中字头企业表现最为突出,中国移动(600941.SH,00941.HK)与中国中免(601888.SH,01880.HK)分别拿下A...

    时间:01-04
  • 银行闯关IPO“遇冷”:去年仅1家上市 2023年或迎暖风

      作者:段思宇  相比2021年有4家银行上市,2022年银行IPO遇冷,仅兰州银行(001227.SZ)一家成功登陆A股;而另一边,排队上市队伍则不断扩容,截至目前,共有11家银行处在“等候区”。  “去年总体市场较弱,银行作为‘大块头’,发行节奏可能受到影响。”一位银行业资深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同时,由于较优质银行基本...

    时间:01-04
  • 银行闯关IPO“遇冷”:去年仅1家上市 2023年或迎暖风

      作者:段思宇  相比2021年有4家银行上市,2022年银行IPO遇冷,仅兰州银行(001227.SZ)一家成功登陆A股;而另一边,排队上市队伍则不断扩容,截至目前,共有11家银行处在“等候区”。  “去年总体市场较弱,银行作为‘大块头’,发行节奏可能受到影响。”一位银行业资深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同时,由于较优质银行基本都已上市,相关部门对中小银...

    时间:01-04
  • 2022年A股IPO募资额创历史新高,三成新股首日破发

      澎湃新闻记者 戚夜云  2022年A股IPO正式收官。  澎湃新闻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2年A股市场新挂牌上市公司428家(按照上市日期口径计),上市数量虽不及2021年的524家,但2022年上市公司年度募资额创历史新高,约5870亿元,同比上涨8%,平均每家公司募资额为13.71亿元。  不过,有33.4%的新股在上市首日惨遭破发。而2021年时,上市首...

    时间:12-3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