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美联储八次加息难遏通胀

2023-02-03 09:14:21

来源:经济日报

  当地时间2月1日,美联储在结束今年首次货币政策例会后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4.5%至4.75%之间。这也是美联储连续第8次加息,在不到一年时间累计提升450个基点,达到2017年9月以来新高。与此同时,继续每月950亿美元的缩表(包含减持美国国债、机构债及机构抵押贷支持证券)。尽管美联储在加息问题上仍未松口,但推升美国通胀因素并未消退,美国通胀仍会维持相对高位。

  随着加息政策持续,其抑制经济等副作用显现。市场普遍预计,今年3月和5月美联储还将继续加息25个基点,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或将超过5%,达到本世纪以来最高利率水平。激进加息滞后效应以及加息带来的经济衰退和金融风险或发酵。不仅如此,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所实施的更大力度的加息,还会对美国经济产生负面溢出效应。

  美联储强调今年不会降息。此次加息与上次议息会议有两处不同,一是加息幅度从50个基点降至25个基点。这是美联储此轮加息周期以来第二次放缓加息步伐,符合市场预期,也是美国在通胀增速放缓及经济收缩下的选择。二是明确表态持续加息不降息。与上年美联储多次强调的今年年末就会降息的表态不同的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提出持续加息是合适的,今年不会降息。加息之后是暂停而不是年底降息,这一表态是美联储在加息再次降档后,偏鹰派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对就业指标的关注。鲍威尔当天表示,加息是要把通胀目标控制在2%,同时强调促进就业的政策目标。言外之意是,尽管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今年达不到,但是就业目标还是更好地实现了。虽然美国的劳动参与率至今未达疫情前水平,但其失业率已从2020年4月份14.7%的高位回落至2022年12月份3.5%的低位。

  美国通胀增速缓和但仍难控。在美联储祭出40多年来最激进加息的大棒之后,美国通胀在2022年6月触及9.1%的高位后掉头向下,12月份回落至6.5%的水平。但是根据机构预计,美国今年通胀依然会处于6%左右的水平,维持高位。最为重要的是推升美国通胀的因素并未消除。当前,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和推高通胀走升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乌克兰危机还没有停止的迹象,供给冲击持续存在,地缘冲突等对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仍带来扰动,美欧对俄罗斯的制裁反噬和反制裁推升通胀。多国经济重启和增长带升需求,全球供应链博弈支撑通胀。

  展望全年,美国经济走势不容乐观。美国2022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_2)出现了1.3%的下滑,成为1959年美联储跟踪该指标以来最低值,这表明美国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下降,激进加息对美国经济的抑制效应发酵并令美国经济降温。此前经合组织(OECD)预计美国今年经济仅增长0.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美国今年经济增长1.4%,考虑到基数效应,美国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加息引发的各类风险正在凸显。目前市场预计,今年美联储还会继续加息两次,若3月和5月加息预期实现,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势必超过5%,利率高企或触发许多金融风险。此前,美联储在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快速加息400个基点,激化了房地产泡沫及次贷危机,成为引爆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之下,此次加息节奏更加激进,连续四次加息75个基点,时间更短,仅用一年时间,利率水平更高,抬升500个基点。一年不到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就已从0提升至4.75%。在更为激进的加息路径下,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冲击后的美国经济比本世纪初更加脆弱。因此,今年美联储加息确实需要慎之又慎,再加息的确要看数据,不仅要防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还要防范高利率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此外,美联储加息还将面临外部负面溢出效应的影响。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面临外需疲弱的同时,还面对负面冲击。美联储宣布加息后,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均宣布进一步加息50个基点,欧洲更激进的加息对美联储的降档加息产生负面溢出效应。尽管欧美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但欧元区仍有3.5%的增速,比美国推迟解除疫情封控带来的经济反弹助推欧洲经济增长,部分抵消了地缘冲突带来的供给冲击。尽管与欧盟一样受制裁反噬和反制裁,但提前解封的美国已没有疫情放开带来的红利可用。

  (作者刘 英 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院委兼合作研究部主任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2022年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

      工业经济回稳向好 “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  2022年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  □ 本报记者 刘欣  202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58万亿元,同比增长8%……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近日介绍说,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总体呈现...

    时间:02-03
  • “经济增长动力十足”(外媒看中国)

      中国农历新春佳节,各地民众沉浸在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中,国内消费活力进一步释放。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外国媒体普遍关注中国春节假期实现经济“开门红”。  古巴拉美通讯社撰写题为《中国假期旅游消费回暖》的报...

    时间:02-01
  • 【开好局 起好步】强化产业链 福建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新的一年,福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实体经济增长新引擎,推进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春节后开工首日,福建一批重大项目开工、签约,并确定了1580个省重点项目,总投资达4.09万亿元。在福州市马尾区,一个年产值5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园正加紧施工。  新...

    时间:02-01
  • 中国还是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源吗?

      (经济观察)中国还是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源吗?  中新社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 王恩博)乌克兰危机爆发并持续发酵,新冠疫情反复延宕,全球通胀高烧不退......对整个世界经济来说,2022年都是极不寻常的年份。  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影响。充满挑战的一年过去后,中国还是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源...

    时间:01-31
  • IMF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 全球2.9%

      中新社华盛顿1月30日电 (记者 沙晗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当地时间30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2.9%,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2%。  IMF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3.4%,2023年预计将降至2.9%,2024年将升至3.1%。  具体来看,发达经济体今年预计将增长1.2%,明年预计将增长1...

    时间:01-31
  • 日媒:中国经济增长将助力全球供应链恢复稳定

      海外网1月30日电 据《日本经济新闻》1月27日报道,中非经贸快速发展凸显了中国在非洲的商业影响力,经济学家称中国经济增长将助力全球供应链恢复稳定。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中国与非洲国家进出口额171545242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3%。《日本经济新闻》称,除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因...

    时间:01-31
  • “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访厄瓜多尔驻华大使卡洛斯·拉雷亚

      “目前,国际社会对新冠病毒变异和传播有了更多认识,已具备应对疫情的工具和方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对疫情防控举措和出入境政策进行优化调整科学合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厄瓜多尔驻华大使卡洛斯·拉雷亚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拉雷亚认为,中国从今年1月8日起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并发布实施了中外人...

    时间:01-31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为2.9%

      中新网1月31日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30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显示,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为2.9%,预计2024年将升至3.1%。更新内容对2023年的预测,比IMF2022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但低于历史(2000年至2019年)平均值3.8%。报告同时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4.4%...

    时间:01-31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为2.9%

      中新网1月31日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30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显示,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为2.9%,预计2024年将升至3.1%。更新内容对2023年的预测,比IMF2022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但低于历史(2000年至2019年)平均值3.8%。报告同时将2023...

    时间:01-31
  • “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近日纷纷发布经济展望报告,看好中国经济。对此,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表示,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 赵萍:从去年四季度以来,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以及知名的投资银行都一再调高对于2023年中国...

    时间:01-2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