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市场预期LPR调降、外资继续加仓,“持股过年”值得期待?

2023-01-18 10:51:21

来源:第一财经

  随着地产支持政策接连祭出,年初又处于经济复苏的最初期,市场对于20日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进一步调降的预期加强。

  与此同时,经济重启的预期继续吸引外资加仓,1月17日,北向资金流入超92亿元,1月总计流入891亿元,创沪深港通开通以来单月历史新高,也逼近了去年全年的总和。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2023年现金已不再为王,股债组合可能在2023年有更好的表现。随着春节临近,今年“持股过节”是否值得期待?当前行情是否已经兑现了预期?

  政策宽松仍有空间

  1月17日公布的中国GDP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2.9%,好于市场预期的1.6%。2022年全年经济增长3%,基本符合预期。

  “2022年最后一个月的活动数据高于预期。特别是,零售额仅同比收缩1.8%,而市场普遍预期为-9%。更令人鼓舞的是,到2022年底,调查失业率从前一个月的5.7%降至5.5%。”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周浩表示,虽然房地产投资仍然疲软(-10%),“但我们相信,由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整体数据将有所改善。”

  景顺亚太区(日本除外)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对记者表示,“12月数据最大惊喜来自零售销售行业,相比预期的同比降9.0%,12月仅下降1.8%,这主要是受惠于汽车和医药行业的销售表现异常强劲。”

  在机构看来,这将为今年经济复苏奠定基础,未来几个季度消费和投资都将进一步改善,因为复工复产的势头正在增强,政府将为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更多动力。周浩称:“我们预计,今年两会将把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目前看来,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各界也预计,一季度财政、货币政策仍有放松的空间和必要性。

  南银理财研究部负责人王强松对记者表示,20日将公布LPR利率,“当前经济依然需要房地产的支撑,预计本月LPR有可能下调10BP。”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日前对记者表示,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偏松,即基调是稳健的,但调节方向是向偏松方向,以使得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

  “接下来可能会有一次或两次的降准,降准的幅度将以25个基点为主,50BP的概率不大。目前银行准备金率的平均水平是7.8%,但许多中小银行的准备金率已是6%左右,没有太多下调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空间,仍有调整一到两次的可能性。”连平称,“利率也将相应向下调整,但幅度也会较为谨慎。”

  “持股过节”值得期待

  在经济复苏的预期下,1月以来股市人气高涨,北向资金加速涌入,抢筹大盘蓝筹股。

  “尽管若干中国指数已大幅上涨,但我认为仍有上行空间,尤其是内地股票。政策制定者已出台更多促增长举措来支持经济增长,尤其是针对至关重要的房地产市场。”赵耀庭对记者称。

  王强松对记者表示,就春节行情而言,预期改善延续叠加股市情绪高涨,“持股过年”应是更优选择,银行和地产板块建议节前“止盈”。在他看来,宽基指数总体在节后表现更好;其次,春节前后风格轮动较为明晰,节前消费和成长风格表现较好,偏重大盘、中盘风格,而节后成长、稳定和周期风格占优,偏重小盘风格;节前银行、汽车、家电表现较好,节后通信、计算机、综合、纺织服装、农林牧渔更佳。

  总体来看,王强松认为,流动性宽松、相对乐观的盈利预期均是春节后偏强行情的主要驱动因素。

  债券收益率曲线走陡

  2022年末债市急跌后,目前机构抛盘压力明显缓解。

  2022年底的理财赎回“负反馈”导致债市大幅调整,公募基金、其他产品类、券商和理财二级债券分别净卖出1753亿元、2627亿元、2751亿元和5926亿元。此外,公募债基久期中位数基本也处于历史中枢附近,债市情绪回归中性。机构认为,在年初配置行情支撑下,预计债市的调整幅度可控。

  1月以来资金面较为平稳,DR007上周基本回落到1.5%以下,接近去年低点的水平。市场的回购交易量在1月初有很明显的反弹,例如,质押式回购单日成交量突破7万亿元,这可能意味着流动性宽松的环境下,一些市场参与者又有加杠杆的动作。

  王强松表示,综合来看,1~2 月上半月,资金、社融、经济难以共振,不会形成显著利空债市的环境,预计长端利率走势偏震荡,中短端胜率和安全性更高,国债收益率曲线大概率呈现陡峭化的季节性特征。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A股银行板块走出“跨年”行情 2023年延续回暖态势可期

      本报记者 吕 东  进入2023年,银行板块估值延续了2022年最后两个月以来的回暖态势。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估值上涨走出跨年行情,除了自身估值偏低存在修复的动力外,经济复苏、地产政策优化等也给银行基本面创造了向好的基础,同时,部分上市银行已披露的2022年业绩快报良好,也对银行估值上行提供了支撑。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信银...

    时间:01-17
  •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有助于全球经济增长

      新华社日内瓦1月16日电 专访: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有助于全球经济增长——访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  新华社记者陈斌杰 陈俊侠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优化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政策有助于全球经济增长。  布伦德说,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我们...

    时间:01-16
  • 云南:绿色制造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中新网昆明1月15日电 (熊佳欣)15日,云南省两会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昆明召开。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云南省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产值分别增长36.6%、130.9%、406.5%,工业特别是绿色制造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2022年,云南省产业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绿色能源与绿色...

    时间:01-15
  • 2022年上海经济V型反弹 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逾5.5%

      中新网上海1月15日电 (记者 陈静)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5日闭幕,在随后举行的上海市人民政府记者招待会上,上海市市长龚正表示,刚刚过去的2022年,上海经济走出了V型反弹。今年,全市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5.5%以上。  “上海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龚正说,上海的城市核心功能...

    时间:01-15
  • 贵州:消费市场有序恢复 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中新网贵阳1月15日电 (记者 张伟)1月15日,为期9天的2023年“黔货迎佳节·新春享优惠”贵州新春年货节闭幕。官方数据显示,贵州新春年货节现场累计人流量超25万人次,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45亿元(人民币,下同)。  贵州省商务厅厅长、省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马雷说,2022年,贵州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多彩贵州·助商惠民”促消费专项行...

    时间:01-15
  • 中国两部门发布新规 规范公募基金信披电子化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 陈康亮)中国证监会13日发布消息称,近日,证监会、央行联合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下称《规范》)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基金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的一项重要制度,要求基金信息披露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披露基金信息,保证所披露信息的...

    时间:01-13
  • 湖北:2022年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六成

      中新网武汉1月13日电 (记者 梁婷)2022年,湖北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4万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60%。湖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3日在武汉开幕,省政府工作报告披露上述数据。  据报告数据,2022年湖北GDP预计增长4.7%左右,在过5万亿经济大省中增速第一。“光芯屏端网”产值突破7000亿元;高新技...

    时间:01-13
  • IMF总裁: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下调可能即将结束

      继去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下调2023年全球经济预期后,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 格奥尔基耶娃在华盛顿的最新讲话扭转态度,表示对今年全球经济充满信心。  “最近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下调可能即将结束,明年经济扩张可能会加速,笼罩在世界经济上空的乌云可能很快就会消散。IMF预计将于本月晚...

    时间:01-13
  • IMF总裁: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下调可能即将结束

      继去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下调2023年全球经济预期后,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 格奥尔基耶娃在华盛顿的最新讲话扭转态度,表示对今年全球经济充满信心。  “最近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下调可能即将结束,明年经济扩张可能会加速,笼罩在世界经济上空的乌云可能很快就...

    时间:01-13
  • 中国调整防疫政策提振全球经济增长信心(国际论坛)

      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也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近期,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一调整建立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也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对世界...

    时间:01-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