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期待中国经济春暖花开”——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2023-01-18 00:34:5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 题:“期待中国经济春暖花开”——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新华社记者潘洁

  1月17日,2022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公布。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20万亿元,折合美元超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比上年增长3%,经济增长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

  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经济顶住压力,运行保持总体稳定。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尽管受疫情等因素影响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活力将进一步释放,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稳定器”和增长的“发动机”。

  “增速好于预期。”法新社17日报道认为,随着优化出入境防疫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强劲复苏。

  自1月8日起,中国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中国美国商会、英国商会、德国商会等多家外国在华商会表示,中方调整防疫政策,有助于恢复中外人员往来和商务旅行,恢复市场乐观情绪,中国将继续成为外资优先投资目的地。

  各地纷纷签约开工重大项目、竞相包机“出海”抢订单、餐饮旅游市场逐渐回暖……从升腾的烟火气、找回的忙碌劲中,国际投资者嗅到满满的中国机遇,国际媒体捕捉到中国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信号。

  新年伊始,港股、中概股和A股连续大涨,外资对中国资产的信心明显提升。多家投资银行接连调高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其中摩根士丹利10日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测进一步调高至5.7%。

  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来自宏观政策的有力支撑和内需拉动的强劲引擎——

  1月10日,世界银行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7%,为近30年来第三低水平。报告指出,受通胀高企、利率上升、投资减少、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正急剧放缓到“危险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

  世界银行最新一期中国经济简报认为,随着全球需求增长的恶化,中国经济的总需求结构有望逐步向内需转移。随着消费者信心的改善和被压抑消费需求的释放,消费将逐步复苏;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投资者情绪回暖,也会推动投资增速有所回升。

  “多重因素将推动中国经济恢复强劲增长,其中一大重要原因是政府积极出台措施激发市场活力,提振消费者信心。”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马磊立表示,从世界各国经验看,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消费热情将很快回归。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主任裴德铭认为,尽管2023年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带来压力,但中国有足够的政策支撑空间,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支持居民消费、房地产投资。“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是足够的,关键是要协调好相关政策。”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已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明确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对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带来持续动力——

  “瑞士少女峰期待中国滑雪爱好者”“柬埔寨希望今年接待200万人次中国游客”“泰国副总理等政府官员前往机场迎接中国赴泰航班”……随着中国宣布将逐渐恢复中国公民赴具备条件的国家旅游,多国政府和旅游界翘首以盼。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莉娅·辛普森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游客将为全球旅游业复苏注入动能。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将带动工业产出、投资和旅游等服务行业的增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开放有助于全球经济增长”。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今年1月1日起,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正式实施,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中国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7月1日起,还将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八步降税。调整后中国关税总水平将从7.4%降至7.3%。

  中国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自身发展世界创造更多机遇。

  “在过去3年,我一直在中国常驻,看到了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韧性和潜力。尽管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动力足,中国经济总的态势是向前发展的。”中国以色列商会会长悠福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结束近三年的防疫隔离措施后的复苏能力极有可能成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影响巨大。”

  “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中国成为主要经济体中保持正增长的重要国家。随着今年欧美经济下行,中国经济有望再度一枝独秀,肩负起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任。”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发表文章表示期待中国经济春暖花开,道出越来越多国际舆论的共识。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意味着什么?

      (经济观察)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意味着什么?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王恩博)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后,中国经济总量在2022年再上新台阶。  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约18万亿美...

    时间:01-17
  • 专家: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将再上新台阶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闫晓虹) 展望2023年,业内经济学家预计中国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将出现较为明显、全面、积极的改善,全年经济增长大概率可以超过百分之五,经济总量将再上新台阶。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17日点评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时表示, 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展现了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并...

    时间:01-17
  • 宗良:从三方面科学看待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

      中新网1月17日电 题:宗良:从三方面科学看待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  中新财经记者 夏宾  2022年中国经济“成绩单”17日公布,全年GDP增速达3.0%,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当天,中新社举办的国是论坛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在会上表示,应从...

    时间:01-17
  • 中方:美方应充分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

      中新网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张素 李京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7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据了解,在近日世卫组织秘书处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向世卫方面提出质疑,中国没有发现新变异株,但欧洲国家对中国旅客采取限制措施,美国发现XBB.1.5变异株,其他国家却未对其采取措施,请问中方有何...

    时间:01-17
  • 银行“贷”动经济复苏

      近日,嘉兴市的出口龙头企业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欣丝绸”)派员飞往日本“抢订单”,光大银行杭州分行新增贷款4500万元,助力嘉欣丝绸出海抢单。  多家银行近期围绕重点方向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专家认为,银行围绕重点领域强化信贷支持,将助力经济恢复态势进一步巩固。  银行纷纷出手  “今天一早先去了东...

    时间:01-17
  • 2022年中国GDP增长3.0% 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陈溯)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对外公布2022年中国经济年报。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在当天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国民经济顶住...

    时间:01-17
  • 中方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也门人道和发展投入

      新华社联合国1月16日电(记者王建刚)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戴兵16日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也门的人道和发展投入,共同帮助也门改善人道形势。他同时呼吁也门各方提供必要人道准入,切实保护人道工作者安全。  戴兵在安理会也门问题公开会上表示,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休战状态给也门人民带来和平的希望和...

    时间:01-17
  • 中国代表呼吁国际社会为俄乌对话谈判创造条件

    新华社联合国1月13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13日在安理会审议乌克兰问题时发言,呼吁国际社会为俄乌对话谈判创造条件,在新的一年积极开辟恢复和平的新前景。张军指出,乌克兰局势发展至今,是欧洲深层次安全矛盾长期累积、不断演进的结果。只有当事各方克服分歧,坐到谈判桌前,才能找到停火止战、重建欧洲安全架构的治...

    时间:01-14
  • 中国代表呼吁国际社会为俄乌对话谈判创造条件

    新华社联合国1月13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13日在安理会审议乌克兰问题时发言,呼吁国际社会为俄乌对话谈判创造条件,在新的一年积极开辟恢复和平的新前景。张军指出,乌克兰局势发展至今,是欧洲深层次安全矛盾长期累积、不断演进的结果。只有当事各方克服分歧,坐到谈判桌前,才能找到停火止战、重建欧洲安全架构的治...

    时间:01-14
  • 马来西亚官员:中国游客可为马经济复苏注入活水

      中新社吉隆坡1月14日电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12日会见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部长张庆信。张庆信表示,随着中国出入境政策调整,中国旅客到访将为马来西亚旅游业振兴乃至整体经济复苏注入活水。  张庆信说,文化交流是马中两国保持长久友谊和密切交往的重要基础,旅游业对马来西亚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

    时间:01-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