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外资军团再添“新兵” 海外巨头逐鹿中国市场

2023-01-17 15:21:19

来源:中国证券报

  近日,证监会官方网站发布《关于核准设立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的批复》,正式核准设立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施罗德基金”),由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施罗德投资”)100%出资。这是2023年首家获批的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2022年下半年以来,外资机构进军公募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路博迈基金、富达基金等多家外商独资机构纷纷获批展业,在中国公募市场施展拳脚。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中国资产配置性价优势愈加凸显,吸引了越来越多境外投资者的目光,外资机构进军中国公募市场,既体现了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前景的持续性看好,也为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带来了多元化的投资理念与方案。

  入局基金零售和养老金市场

  作为一家全球投资管理公司,施罗德投资与中国公募市场结缘已久。2005年,施罗德投资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Choice数据显示,目前,交银施罗德基金旗下已经拥有193只基金产品(不同份额分开计算),管理资金规模达到5866.08亿元。2022年1月,施罗德交银理财有限公司获得监管的开业批准,并于当年2月获得营业执照。

  施罗德投资中国区总裁郭炜特别提到了中国基金零售市场和养老金市场的投资机遇,“随着中国政府进一步开放中国金融市场,我们相信中国的基金零售市场和养老金市场已准备好迎接来自海外投资机构的差异化投资方案。”

  施罗德投资集团全球业务主管Lieven Debruyne(李定邦)认为,中国市场在施罗德投资的全球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多年来,为了更好满足中国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施罗德投资集团已组建了一支具备丰富本土经验的人才团队。我们很高兴获准在中国设立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这是我们在中国全面发展的关键一步,增强了我们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和投资的信心。”

  外资机构排队入场

  自公募基金行业取消外资股比限制以来,多家外商纷纷在中国设立独资机构。早在2021年6月,贝莱德基金就成为了首家获批展业的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目前,贝莱德基金旗下已经拥有4只公募产品,包括3只权益类基金和1只“固收+”基金。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外资入局中国公募市场的节奏开始明显加快。2022年11月25日,路博迈基金发布公告称,已获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公募基金业务许可证,成为继贝莱德之后,第二家在国内新设立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2022年12月9日,富达国际宣布,旗下的外商独资企业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正式获批展业。获得公募牌照后,富达国际能够为中国个人投资者提供在岸投资产品和解决方案,同时为机构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目前,证监会官网显示,范达基金、联博基金等多家外资机构都已经向证监会提交了公募牌照的申请,准备排队入场。

  此外,股权转让也成为外资设立独资公募的一种路径。2022年11月18日,宏利金融旗下宏利投资管理从天津泰达国际手中收购了泰达宏利基金51%股权,成为泰达宏利基金的全资控股股东。泰达宏利基金成为国内首家合资转外资控股获批的公募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外资积极逐鹿公募市场时,私募市场也同样备受外资青睐。1月13日,管理规模超万亿美元的威灵顿投资管理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威灵顿寰宇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已成功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产品备案,推出首只面向中国境内合格投资者的QDLP产品——威灵顿全球能源机会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中国资产配置优势凸显

  中国资产不断抬升的配置性价比是海外机构来华展业的重要原因之一。“2023年全球央行或维持紧缩政策,随着通胀下行,欧美市场大概率会迎来经济衰退,而中国经济可能在全球市场中一枝独秀,大概率迎来反弹。”先锋领航投资策略及研究部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表示。

  因此,从国际投资者的视角看,中国市场具备较大吸引力。“中国从周期来讲是逆风而行,这对国外长期投资者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如果整个欧美股市由于经济衰退呈现下行趋势,而中国经济逆向反弹,那么A股将会是非常有价值的分散风险化资产。”先锋领航量化股权团队另类投资与多资产策略主管徐飞表示,“从长期和估值的角度来讲,中国资产大部分的周期性指标向好。”

  展望2023年,贝莱德基金认为,中国市场将迎来新篇章。一方面,经济活动和消费意愿将显著恢复,内需是主要推动力,企业业绩改善及估值修复有望共振;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中仍有部分未被疫情影响的投资主题,从各行各业的安全发展,到鼓励产业的创新升级、数字化革命,都将是未来中国长期的投资主题,会一直涌现新的增长机会。

  具体到看好的行业,路博迈基金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提及三大投资板块。首先是消费板块,被疫情抑制的旅游和商旅需求在2023年将率先复苏,航空、酒店、医药等刚需消费都将受益;其次是以科创板为代表的科技成长板块,在新旧经济转型的趋势已经形成的前提下,看好高科技含量的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行业;第三是互联网板块,恒生科技指数已经从低点大幅反弹,行业低谷已经过去,目前估值水平非常具有吸引力。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国两部门发布新规 规范公募基金信披电子化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 陈康亮)中国证监会13日发布消息称,近日,证监会、央行联合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下称《规范》)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基金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的一项重要制度,要求基金信息披露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披露基金信息,保证所披露信息的...

    时间:01-13
  • 首批14只公募基金披露去年四季报 合计实现利润1.64亿元

      记者 王思文  近期,中银基金旗下14只产品的2022年四季度报告陆续出炉。由此,公募基金2022年四季报披露正式拉开帷幕。  整体来看,首批14只基金产品在去年四季度的基金规模变动较为稳定,其中9只基金规模增长,超七成产品在去年四季度期间的收益率跑赢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为投资者实现了超额收益。14只产品在四季度期间合计实...

    时间:01-09
  • 截至11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逾26万亿元

      中新网1月3日电 题:截至11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逾26万亿元  中新财经记者 陈康亮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1家,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6家,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家...

    时间:01-03
  • 2022年公募基金发行市场画像:募集规模合计1.48万亿元 债券型基金“挑大梁”

      记者 王思文  今年以来,市场经历几轮大幅震荡波动,基金净值曾遭遇重挫,公募基金发行市场随之迎来巨大考验。在“大考”面前,公募基金行业迎难而上,资产管理总规模迈上26万亿元新台阶。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公募基金市场新成立1520只基金产品(数据统计截至12月28日,下同),较去年全年减少493只;合计募集规模1.48...

    时间:12-29
  • 创新产品涌现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进行时

      震荡是2022年A股的主要风格,“高质量”则是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主线;公募基金行业在波折中坚守,在震荡中走出一条蓬勃发展之路。这一年,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正当时,个人养老投资迈入Y时代,用持续不断的创新收获“万基”时刻,也在整体市场波折中,不断反思,持续陪伴。  ● 本报记者 杨皖玉 见习记者 张一雪  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时间:12-27
  • 公募基金千亿“砸”定增 多家机构浮盈喜人

      张凌之 见习记者 赵若帆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公司参与上市公司定增项目热情高涨。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58家公募基金公司斥资逾1100亿元参与定增。从定增结果来看...

    时间:12-20
  • 中基协: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规模26.59万亿元

      中新网12月16日电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微信公众号16日消息,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

    时间:12-16
  • 月内公募基金申赎调整公告逾750份 业内称或多为年底控规模所致

      本报记者 王 宁 实习生 郭之宸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本月内有关公募基金采取申赎措施的公告数量已超过750份,从相关产品所属类别来看,包括权益类、债券型和指数型...

    时间:12-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