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ST光一对控股股东占款债权获两家新公司“仗义接盘” 深交所发函问询交易细节

2023-01-05 16:31: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报记者 曹卫新

  时隔两年多时间,*ST光一控股股东光一投资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一事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两家新成立不足半年的公司江苏弘昌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弘昌”)、丰田三共(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丰田三共”)挺身而出,在2022年年底“接盘”了光一投资剩余未归还上市公司的2.21亿元违规占资相关债权。

  1月4日晚,深交所下发关注函,就两家公司的“仗义行为”,问询交易背后是否存在其他与本次债权转让交易相关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一揽子协议等问题。

  对违规占资追偿两年多未果

  2020年5月份,光一投资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被曝光。据*ST光一2020年年报披露,截至2020年底,光一投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2.49亿元。

  两年多来,光一投资仅零星归还了部分违规占资,剩余逾2亿元占资迟迟未归还。而*ST光一一直对外宣称,“积极督促控股股东及相关方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现金、股权转让和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尽快筹措资金,妥善解决资金占用的问题,以消除或减少对公司的负面影响。”2021年5月份,上市公司还启动法律程序,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光一投资偿还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及逾期还款违约金等。

  2022年7月15日,针对资金占用问题,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下发了《民事调解书》,经法院主持调解,光一投资与上市公司达成协议,在2022年8月31日前支付5000万元,在2022年9月30日前支付1.1亿元。光一投资实控人龙昌明对上述还款承诺承担连带责任。不过,光一投资并未按照上述约定时间履行两期还款义务。

  2022年底事情突然有了转机。2022年12月30日,*ST光一发布公告称,为妥善解决光一投资资金占用问题,降低财务风险,公司于2022年12月29日以2.21亿元总价与江苏弘昌、上海丰田三共签署了《债权转让协议》转让公司对控股股东光一投资占用资金债权。

  值得一提的是,独立董事在解决*ST光一控股股东违规占资一事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依据公告,*ST光一新任独立董事林隆华目前担任受让方上海丰田三共董事一职,因此本次交易构成了关联关系。

  相关知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ST光一独立董事林隆华作为牵线人,协助各方一起完成了本次交易。目前,光一投资的违规占资已经全部清偿。

  两家受让方成立不足半年

  2022年三季报显示,*ST光一去年前三季度亏损8920.54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847.16万元。对于*ST光一来说,控股股东2.21亿元违规占资对公司的运营影响很大。

  “控股股东违规占资如果得到了清偿,预计会对公司当年度业绩和现金流产生正面影响,具体还是要看公司的账务处理。”有不具名证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公司法》对于防范和制裁大股东损害公司利益,有相对完善的制度设计。根据《公司法》第21条,公司股东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的,公司有权要求股东承担赔偿责任。据此,*ST光一不仅仅可以享有返还的占用资金,还有权要求大股东承担赔偿责任。”

  此次交易也引起了监管关注。1月4日晚,深交所下发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公司、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江苏弘昌、上海丰田三共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其他未披露的协议或相关安排,是否存在其他与本次债权转让交易相关的应当披露而未披露的一揽子协议,公司是否为相关款项的筹措、支付等承担任何义务或责任,本次债权转让协议是否不附带任何条件、不可撤销或变更等。

  天眼查APP显示,江苏弘昌、上海丰田三共成立时间较短,分别于2022年8月8日、2022年9月1日成立。就此,深交所提出疑问,要求公司结合江苏弘昌及上海丰田三共的业务范围、对外投资等情况,分别说明二者受让相关债权的原因、合理性及必要性。

  “1月3日我们已经在例行公告中披露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已全部清偿完毕,针对关注函的内容我们会尽快协调各方回复市场关切。”*ST光一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要想防止类似的违规占资现象发生,就得加大追责力度,而且要直接追责到个人。相关责任人员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将个人财产用于赔偿违法违规行为对上市公司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独立董事应该推进追责的落实,切实维护全体股东利益,不能成为大股东的代言人。”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包揽定增显信心 大股东积极“输血”上市公司

      乔翔  近一个月,在逾70份定增预案中,有24家上市公司的定增对象出现了大股东的身影,在这其中不少案例显示大股东或其关联方主动“包揽”定增。细看这些自家人参与的定增计划,小市值公司偏多,且补充流动资金以及项目投建成为共识。  市场人士认为,大股东主动投入真金白银参与定增,一是能够提升股权比例从而巩固控制权;二是相较...

    时间:01-05
  • 近百家上市公司披露年报业绩预告 约七成预喜

      齐金钊  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4日,已有近百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近7成上市公司业绩预喜。在众多业绩预喜公司中,医药、电力、机械等行业表现较为突出,机构对行业相关公司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  65家公司预喜  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4日,已经有94家A股公司披露了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其中,预增29家、续盈11...

    时间:01-05
  • “保壳”频现新花样 多家*ST公司收交易所问询函

      欧阳春香  新年伊始,多家*ST公司打响“保壳”大战,债务豁免和大股东捐赠成为重要手段。交易所对此也非常关注,深交所向*ST银河、*ST宜康,上交所向*ST中昌下发问询函,就上述公司近日公告债务豁免、大股东捐赠等事项进行问询。  对此,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付立春认为,上市公司如果纯粹是为了“保壳”施展财技,对公...

    时间:01-05
  •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愈发常态化 专家:2025年全年实施公司将超千家

      本报记者 谢若琳  见习记者 毛艺融  2023年1月3日,海信家电公告称,拟发行2961.80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596人。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市场上股权激励愈发常态化。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按预案日并剔除未通过与停止实施案例,2022年A股上市公司累计推出816单股权激励计划,覆盖人数达22.48万人,涉及股份...

    时间:01-04
  • 硅片价格战白热化,A股上市公司跨界“追光”仍前赴后继

      作者:魏中原  账面资金仅有1.67亿元,奥维通信(002231.SZ)凭借一纸45亿元投资建设光伏项目公告,录得股价涨停。  1月3日早盘,奥维通信开盘不久便封涨停板,报9.1元/股,录得两连板。1月2日晚间,奥维通信发布关于签署投资框架协议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告,公司拟与熵熠(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熵熠”)在淮南市田家庵...

    时间:01-04
  • 2022年A股收官:上市公司总数破五千家,新股融资额创新高

      2022年,A股三大指数结束了自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上涨。2022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428家,新增上市数量略低于2021年,“三桶油”和“通信三巨头”齐聚A股,融资额创历史新高,合集募集资金5869.93亿元。  2022年A股波动不断,从三大指数的表现来看,2022年年初是三大指数的最高点,并在4月迎来谷底,此后震荡不断,其间也有反弹。全年A股上市...

    时间:12-31
  • 2022年新增A股上市公司424家 合计募资5868亿元

      本报记者 吴晓璐  12月30日,三大证券交易所发布2022年IPO和再融资数据。据记者梳理三大交易所数据,截至12月30日,今年上市新股424家,同比下降12.58%,合计募资5868亿元,同比增长2.64%。加上再融资数据,三大证券交易所2022年股权融资规模达1.47万亿元。  具体来看,上交所发布的上海市场统计简表(2022年)显示,今年上交所IPO公司1...

    时间:12-31
  • 沪深交易所修订相关信披指引 引导上市公司规范有序开展期货和衍生品交易

      记者 吴晓璐 邢 萌  为引导上市公司合理利用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有效管理交易风险,进一步提高相关信息披露的有效性,12月29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对《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交易与关联交易》、《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7号——交易与关联交易》进行修订,并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修订既彰...

    时间:12-30
  • V观财报|ST花王及实控人被立案,涉信披问题!曾内幕交易被罚没3516万

      中新经纬12月29日电 29日晚间,ST花王公告称,当天收到中国证监会分别对公司和实际控制人肖国强下发的《立案告知书》(编号:证监立案字0102022023号、证监立案字0102022024号),因公司和肖国强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和肖国强立案。  来源:ST花王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2月23日晚间,公肖国强收到中国证监...

    时间:12-29
  • 出重拳严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虚增营业收入、利润,涉嫌欺诈发行收到证监会发出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财务造假违规情况不断曝光,一方面说明证券监管部门坚持“零容忍”、出重拳,持续严打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部分上市公司守法合规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  财务造...

    时间:12-2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