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债券市场现回温迹象 开年四大关注点将如何影响后市

2023-01-04 09:58: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报记者 赵子强

  见习记者 刘 慧

  1月3日,国债期货迎来2023年开门红。截至收盘,10年期期债主力合约涨0.13%,5年期主力合约涨0.09%,2年期主力合约涨0.03%。

  2022年债券市场经历反复和大幅震荡,年末在央行对银行间流动性的呵护下出现回温迹象。进入2023年,在经济复苏预期提升的局面下,债券市场会出现哪些投资机会?

  《证券日报》记者综合业内专家的观点梳理,四方面因素或是影响债市演绎的重点所在:

  第一,经济修复的速度是关键。

  国家统计局2022年12月31日公布的去年12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显示,2022年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0%,环比下降1.0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制造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有所回落。2022年12月份服务业PMI指数39.4%,较前月继续下降5.7个百分点。

  对此,国盛证券认为,虽然去年12月份经济数据较弱,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均创下2022年内新低,但高频数据显示部分地区经济活动已经开始改善。而改善的速度和程度则决定着经济的高度,也将决定未来的利率定价中枢。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在解读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表示,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将产生类似“J曲线效应”,即短期会对经济运行造成扰动,但长期是重大利好,预计2023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会加速释放。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快速修复和基建投资持续发力将支撑经济迎来开门红,随着经济的修复,债券市场将维持震荡状态,并可能下行。随着城市活动迅速回归常态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一季度或将迎来消费的快速修复期。

  第二,社融数据变化,尤其是信贷和发债情况。

  票据利率走势是判断银行信贷状况的风向标。2022年12月份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一度下降至0.5%左右,虽年末有所拉升,但和去年年初超过3%的利率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国盛证券分析,从数据上看,去年12月份信贷需求并不强,预计1月份信贷投放节奏也可能稍弱于预期。主要由于春节前剩余时间较少,带来的季节性影响会限制1月份信贷投放情况。

  地方专项债等发行情况也是影响债市的重要因素,地方债发行规模增大将对社融数据形成支撑,需求增多导致利率上行,从而利空债市。青岛市、厦门市财政局已经公布了发行地方债通知,将先后在1月6日和1月9日公开发债,规模分别为212.6亿元和12亿元,这也拉开今年发债序幕。财政部官网2022年12月30日发布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数据显示,2022年1月份至11月份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72761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1957亿元、专项债券50804亿元。

  第三,流动性是否会出现超预期波动。

  今年的春节假期首日为1月21日,节前居民取现需求将上升。过去6年春节当月M0平均环比增长值(取现)为1.37万亿元。

  国泰君安证券研报表示,预计2023年1月份M0环比增加值与2019年、2020年相近,约1.5万亿元,需要央行相应增加短期流动性投放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稳定,预计央行仍然将以MLF、TMLF、逆回购等方式加大短期流动性投放。

  德邦证券认为,央行对2023年至少是第一季度保持流动性宽松的态度较为明确,由于春节前M0的大幅度上升,将产生一定的流动性缺口,2月份随着M0下降,则将出现流动性盈余。预计春节前央行将加大逆回购规模进行对冲。

  国盛证券认为,对春节前资金面无需过度担忧,出现超预期收紧的可能性有限。首先,央行维护市场平稳的意图明显,去年年末资金需求增加时,央行在最后三周净投放资金1.87万亿元,维护了资金稳定,春节前预计央行将继续加大资金投放,维护资金面稳定;其次,1月份预计财政支出增加,将带来财政存款下降,而这将对流动性形成补充;再次,1月份信贷需求并不是特别强,而理财赎回带来的资金会提升表内资金供给,有利于流动性宽松。

  第四,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变化。

  去年12月17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对2023年的货币政策进行解读时表示,2023年货币政策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总量要够,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

  国盛证券分析,1月份“降息”是否落地将是债市重要关注点之一。如果“降息”落地,考虑到整体资金价格的下移,利率曲线有望整体向下平移,带来阶段性的配置机会。

  天风证券认为,预计2023年财政政策加力、货币政策有力,意味着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开始、也是流动性陷阱变化的开始,资产荒状态也可能有所变化,对债市也会造成影响。(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央行:2022年12月开展MLF操作共6500亿元,利率持平

      中新网1月3日电 据央行3日消息,2022年12月,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6500亿元,期限1年,利率为2.75%,较上月持平。期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45500亿元。(中新财经)...

    时间:01-03
  • 央行1月3日开展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中新网1月3日电 据央行网站消息,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1月3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5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00%。(中新财经)图自央行网站搜索复制...

    时间:01-03
  • 金融稳定法落地临近!央行再贷款可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提供流动性支持

      作者:杜川  作为金融稳定制度的顶层设计,金融稳定法距离出台再进一步。  中国人大网12月30日消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下称《金融稳定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将《金融稳定法》草案予以公布。  就在3天前(12月27日),《金融稳定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时间:12-31
  • 央行召开第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释放哪些信息?

      短期内货币政策将延续稳增长取向。  12月30日,央行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公报。央行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要精准有力,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增强信心,攻坚克难,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支持扩大内需,着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

    时间:12-31
  •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央行30日发布消息称,其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于近日召开,会议指出,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  同时,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维护住房消费者...

    时间:12-30
  • 央行: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新京报讯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微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总第99次)例会于12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2022年以来我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

    时间:12-30
  • 央行: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新京报讯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微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总第99次)例会于12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2022年以来我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

    时间:12-30
  • 央行: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新网12月30日电 据央行网站消息,28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指出,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国内经...

    时间:12-30
  • 央行放量逆回购带动资金面宽松 隔夜利率创历史新低

      记者 刘 琪  临近年底,隔夜利率呈下行趋势。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数据显示,DR001(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加权平均利率自12月16日开始下行,12月21日跌破1%报0.8773%,12月23日下行至0.5473%,12月27日小幅回升至0.5618%后又再度下行,12月28日DR001加权平均利率跌破0.5%报0.4759%。12月29日下行趋势仍在延...

    时间:12-30
  • 央行30日开展18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中新网12月30日电 据央行官网消息,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2022年12月30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83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00%。(中新财经)图自央行网站...

    时间:12-3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