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中国纺织非遗大会落幕 传承创新促进乡村振兴

2022-12-29 15:13: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2月29日电 (记者 杜燕)为期三天的第六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召开,来自政府和行业相关负责人以及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纺织非遗深入地方发展的诸多可行性举措,全力发挥纺织非遗的发展带动作用。

  今天,记者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了解到,本次大会以“构建纺织非遗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为主题,由该联合会与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保定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纺联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高阳县人民政府承办。这是大会继浙江、北京、云南、辽宁、贵州后的第六站。

  如今,纺织非遗发展已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挖掘非遗技艺、传承非遗文化、创新非遗作品,到发展非遗产业、带动地方经济,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无一不需要行业和地方的系统规划、有力推进。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在线上致辞时表示,近年来,中国纺联联合各地政府积极推进纺织非遗传承创新发展,每年召开纺织非遗大会,极大地促进了纺织非遗的产业化、生活化、市场发展。本届大会主题体现了纺织非遗工作的新要求,要将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与先进产业链生态构建相结合,加强传统技艺、时尚设计、先进制造、现代管理、人才培养的融合;要将纺织非遗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加强传统文化、区域优势、特色经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同时,要将非遗技艺传承创新与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在坚守非遗元素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加强融会贯通,体现当代思想表达。

第六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供图

  世界纺织制造商联合会主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十八大以来,纺织行业在非遗工作领域有了长足进步。他谈到构建纺织非遗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的必要性时称,要明确发展特色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使命责任,建立城乡双向联动的产业链、价值链;要明确传承中华文化、维系乡土乡情的必然选择,把纺织非遗的当下与未来,置于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构建中;要明确活化非遗资源、重塑产业优势的重要路径,继续探索科学可行的纺织非遗健康发展、平衡发展与协调发展

  谈到构建纺织非遗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的关键路径,他指出,需要在四个维度加以构建与推进:一是建设非遗产业生态,培养有发展潜力的手工坊、合作社,建立非遗特色产业集聚区或特色小镇,培育和引进产业带头人、运营人才。二是形成安居乐业生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非遗产业链向乡村转移,调动群众传承非遗技艺。三是维系乡土文化生态,以新品牌重塑艺术感召力,以新消费重塑市场感召力,以新科技重塑场景感召力。四是实现共同富裕生态,激活乡村非遗事业的内生动力。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是千年古县,其纺织业已有400多年发展历史。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谢鹏在致辞中表示,大会主题定为“构建纺织非遗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圈”,开启了大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希望社会各界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打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让纺织非遗与文化产业共生共长。

  保定市高阳县政府县长蒋东方作县域推介时表示,高阳能够成为第六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的承办地,倍感荣幸、倍受鼓舞。如今,高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之一,拥有4个中国驰名商标,8000多个自主品牌,“高阳毛巾”也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了纺织服装重点培育区域品牌,是纺织产业未来发展的一片沃土。

  会上,孙淮滨发布了《2021/2022年度中国纺织非遗发展报告》。报告对当年纺织非遗工作进行描述、总结、归纳与前瞻。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国际合作办主任张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李薇,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河北永亮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阳民间染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海涛等分享了各自在纺织非遗方面的实践故事。

  会上,嘉宾们共同见证了共建中国纺联非遗办长三角地区工作站合作签约、纺织非遗出版传媒合作签约、纺织非遗标准化合作签约、纺织非遗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签约、昆曲《御题棉花园》项目启动签约、我家的毛巾会唱曲儿授权合作签约、共建河北大学高阳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签约等多项合作的达成。举办了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倡议行动。

  大会期间,与会嘉宾们参观了以“传承非遗技艺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纺织非遗系列展,参与了全国纺织非遗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工作交流座谈会等活动。(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扎根新疆大地做好非遗传承文章

    原标题:扎根新疆大地做好非遗传承文章讲述人: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学艺术学院教授 吴新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我更加坚定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

    时间:12-29
  • 深圳地铁16号线正式开通运营 为国内首条非遗再造地铁线

      中新网12月28日电 28日,中国铁建承建的国内首条非遗再造地铁线——深圳地铁16号线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深圳市的地铁线路全年新增里程达到128公里,形成了17条运营线路、559公里线网长度的网络格局,运营总里程升至全国第四,线网密度、客流强度等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程。  据悉,深圳地铁16号...

    时间:12-28
  • 剪纸迎新年 非遗续传承

    12月26日,黔西市剪纸非遗传承人岳红霞(左)带领学生在黔西市文化馆工作室进行迎新年剪纸创作。新年临近,贵州省黔西市文化馆开展“剪纸迎新年”主题活动,由剪纸非遗传承人带领工作室成员和学生体验剪纸手工制作技艺,感受传统年俗文化,传承非遗技艺,共迎新年。新华社发(范晖 摄)...

    时间:12-27
  • 非遗“二代”接棒百年技艺:万物皆可“漆”

      中新社贵州大方12月25日电 题:非遗“二代”接棒百年技艺:万物皆可“漆”  作者 周燕玲  见到非遗“二代”高焱时,他正忙着向客户介绍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制作的餐具。不可思议的是,桌上一件件看似“厚重”的器物,拿在手上竟然轻如菊花、亮如镜面,触如婴儿肌肤一般细腻光滑。  “大方漆器天然环...

    时间:12-25
  • 湖北一女棕编师40年传承创新“指尖非遗”

    原标题:湖北一女棕编师40年传承创新“指尖非遗”  魏光翠制作的棕编作品 张倩龙 摄  “棕编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求得一方天地。”家住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共同村的魏光翠近日说。近40年来,魏光翠传承创新棕编制作技艺,让这门“指尖非遗”重焕生机。  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编制原料的传统手工艺,2011年被列...

    时间:12-25
  • 湖北一女棕编师40年传承创新“指尖非遗”

      中新网宜昌12月24日电 (董晓斌 张倩龙 夏靓)“棕编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求得一方天地。”家住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共同村的魏光翠近日说。近40年来,魏光翠传承创新棕编制作技艺,让这门“指尖非遗”重焕生机。  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编制原料的传统手工艺,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时间:12-24
  • 山东枣庄“非遗粉皮”铺就乡村致富“地图”

      中新网枣庄12月23日电 (记者 沙见龙)晴暖的阳光下,一张张竹帘子上发出轻微噼噼啪啪声。村民收集起一摞摞晶莹剔透的粉皮,分拣、包装、出售。在山东枣庄峄城区阴平镇石泉村粉皮晾晒场,现场一片忙碌,一张张粉皮好似从蓝天上揭裱成无数个乡村致富的幸福“圆圈”。  枣庄的石泉粉皮制作技艺历史悠久,鼎盛时期家家种地瓜、户户做...

    时间:12-23
  • 广州加大非遗保护力度

      本报广州12月20日电(记者罗艾桦)近日,记者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获悉:广州市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力度,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水平,广州全市现...

    时间:12-21
  • 进校传授十余载 枣庄柳琴戏非遗传人育新人守护地方戏

      中新网枣庄12月20日电 (沙见龙 孙慧英)教4岁学生练童子功,向学生示范练踢腿,演示吊嗓子、练口型……在山东,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国家一级演...

    时间:12-20
  • 河北广平非遗传承人守护“拉洋片” 小圆孔演绎大千世界

      中新网石家庄12月19日电 (王天译 孙雨蝶)“客官坐来往里看,有一篇《西游记》的故事在里边,话说唐僧取经西天去呦……”19日,在河北省邯郸市广平...

    时间:12-1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