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依法惩治文物犯罪,是宣示更是警示

2023-11-06 03:07:44

来源:法治日报

  □王石川

  “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和决定逮捕妨害文物管理犯罪案件1451件3192人,起诉1785件5020人”。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文物局联合举行“依法惩治文物犯罪,赓续中华历史文脉”新闻发布会,对依法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强化溯源治理等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集中通报,并发布了一批依法惩治涉文物犯罪典型案例。

  此次发布会通报的数据和案件,既是一场成果的展示,也是一次决心的宣示,更是一种有力的警示:依法严厉惩治文物犯罪,国家有力量、有力度,谁打文物的主意,谁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谁就难逃法律制裁。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依法惩治文物犯罪,就是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近年来,我国各级司法机关依法严厉惩治和有效防范文物犯罪,不断加大文物司法保护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可回避的是,当前文物犯罪呈现出团伙化、职业化和智能化趋势,盗掘、盗窃等上游犯罪多发,下游倒卖、销赃行为隐蔽,且向网络发展蔓延。基于此,必须不断健全司法保障制度,持续加大联合惩治力度,确保长效工作机制日臻完善,使文物保护效果更为明显。

  依法惩治文物犯罪,发布典型案例具有深远而广泛的现实意义。比如,在此次发布的李某某、胡某倒卖文物案中,被告人通过变造文物方式骗取文物拍卖许可,企图用正规拍卖手段实现倒卖文物的非法目的,这是一种文物犯罪新手段。对此,检察机关依法审查拍卖文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建立“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一案双查办案模式,既体现了法律惩处手段的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某些不法分子规避文物犯罪的伎俩,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其他一些案例也颇具典型意义。比如,在王某某倒卖文物案中,王某某收购文物后随意堆放或掩埋,对文物价值减损持放任态度,不符合文物收藏者的行为习惯;到案后未能全部退缴文物且拒不交代去向,对公安机关在其家中查获的部分文物无法说清来源,对辩解无法自圆其说。对此,检察机关全面审查证据确定其具有牟利目的,遂提出抗诉,最终使王某某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

  从批准和决定逮捕妨害文物管理犯罪案件逾千件,到发布依法惩治涉文物犯罪典型案例,再到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管理漏洞、安全隐患等问题,依法向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每一项举措都体现了相关部门的责任担当,都为依法惩治文物犯罪进行了有益探索,都为更好保护文物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然,依法惩治文物犯罪,根本目的不是抓了多少人,判了几年刑,而是追回被盗窃、销赃的文物。同时,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精准的防范措施、精当的惩戒机制,实现全链条打击与系统预防并重,让文物得到更好保护和妥善安顿。为此,既要紧盯地下文物市场,也要紧盯网上交易平台,既要破大案、挖团伙,也要找根源、织密织牢文物安全防护网。这就需要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文物保护合力。不久前,中宣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方案(2023—2025年)》,针对我国文物资源特点、安全风险状况、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实际需要等,明确提出17项重点任务:从各尽其职到完善联合长效工作机制,从专项打击到联防联控,从消除隐患到铲除文物犯罪土壤,等等。可以预见,合力越强大,保护将越见成效。

  还要看到,文物保护离不开大众参与。据了解,检察机关在办案的同时,还通过公开听证、法治教育、专家说法等方式,加强以案释法,强化普法宣传,这些举措无疑有助于提升公众保护文物的自觉。

  依法惩治文物犯罪没有完成时。法律亮剑,共同发力,让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取得扎实成效,各类文物违法犯罪得到有力遏制,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则我们就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更从容、坚定地奔赴未来。  “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和决定逮捕妨害文物管理犯罪案件1451件3192人,起诉1785件5020人”。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文物局联合举行“依法惩治文物犯罪,赓续中华历史文脉”新闻发布会,对依法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强化溯源治理等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集中通报,并发布了一批依法惩治涉文物犯罪典型案例。

  此次发布会通报的数据和案件,既是一场成果的展示,也是一次决心的宣示,更是一种有力的警示:依法严厉惩治文物犯罪,国家有力量、有力度,谁打文物的主意,谁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谁就难逃法律制裁。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依法惩治文物犯罪,就是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近年来,我国各级司法机关依法严厉惩治和有效防范文物犯罪,不断加大文物司法保护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可回避的是,当前文物犯罪呈现出团伙化、职业化和智能化趋势,盗掘、盗窃等上游犯罪多发,下游倒卖、销赃行为隐蔽,且向网络发展蔓延。基于此,必须不断健全司法保障制度,持续加大联合惩治力度,确保长效工作机制日臻完善,使文物保护效果更为明显。

  依法惩治文物犯罪,发布典型案例具有深远而广泛的现实意义。比如,在此次发布的李某某、胡某倒卖文物案中,被告人通过变造文物方式骗取文物拍卖许可,企图用正规拍卖手段实现倒卖文物的非法目的,这是一种文物犯罪新手段。对此,检察机关依法审查拍卖文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建立“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一案双查办案模式,既体现了法律惩处手段的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某些不法分子规避文物犯罪的伎俩,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其他一些案例也颇具典型意义。比如,在王某某倒卖文物案中,王某某收购文物后随意堆放或掩埋,对文物价值减损持放任态度,不符合文物收藏者的行为习惯;到案后未能全部退缴文物且拒不交代去向,对公安机关在其家中查获的部分文物无法说清来源,对辩解无法自圆其说。对此,检察机关全面审查证据确定其具有牟利目的,遂提出抗诉,最终使王某某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

  从批准和决定逮捕妨害文物管理犯罪案件逾千件,到发布依法惩治涉文物犯罪典型案例,再到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管理漏洞、安全隐患等问题,依法向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每一项举措都体现了相关部门的责任担当,都为依法惩治文物犯罪进行了有益探索,都为更好保护文物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然,依法惩治文物犯罪,根本目的不是抓了多少人,判了几年刑,而是追回被盗窃、销赃的文物。同时,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精准的防范措施、精当的惩戒机制,实现全链条打击与系统预防并重,让文物得到更好保护和妥善安顿。为此,既要紧盯地下文物市场,也要紧盯网上交易平台,既要破大案、挖团伙,也要找根源、织密织牢文物安全防护网。这就需要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文物保护合力。不久前,中宣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方案(2023—2025年)》,针对我国文物资源特点、安全风险状况、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实际需要等,明确提出17项重点任务:从各尽其职到完善联合长效工作机制,从专项打击到联防联控,从消除隐患到铲除文物犯罪土壤,等等。可以预见,合力越强大,保护将越见成效。

  还要看到,文物保护离不开大众参与。据了解,检察机关在办案的同时,还通过公开听证、法治教育、专家说法等方式,加强以案释法,强化普法宣传,这些举措无疑有助于提升公众保护文物的自觉。

  依法惩治文物犯罪没有完成时。法律亮剑,共同发力,让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取得扎实成效,各类文物违法犯罪得到有力遏制,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则我们就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更从容、坚定地奔赴未来。(法治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台媒看大陆:泰山岱庙——古代帝王的封禅之地

      中新网北京11月6日电 近日,台湾《联合报》发表了有关山东省泰安市的报道,介绍了泰山岱庙的人文历史和建筑构造。岱庙全景。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报道指出,作为“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是山东泰安闪亮的旅游名片。泰山南麓的岱庙,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

    时间:11-06
  • 台媒看大陆:山东泰安东平县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中新网北京11月6日电 台湾《联合报》近日发表了有关山东省泰安市的报道,介绍了东平县3处人文底蕴深厚的景点——戴村坝、白佛山和腊山。戴村坝。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报道指出,位于泰安东平县的戴村坝,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大杰作,素有“北方都江堰”之称。戴村坝。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时间:11-06
  • 假释案件数量降幅明显 中国最高检发布案例推进假释制度适用

      中新社北京11月6日电 (记者 张素)“近年来假释案件数量降幅明显,2020年较2019年下降30.8%,2021年较2020年下降41.2%,2022年较2021年又下降了14%。”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厅负责人6日答问时说,假释适用率极低是刑罚变更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时间:11-06
  • 王毅会见新西兰前总理约翰·基

      中新社北京11月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6日在北京会见新西兰前总理约翰·基。  王毅说,中方赞赏约翰·基先生担任总理期间推动中新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希望并相信约翰·基先生将继续为增进中新友好发挥积极作用。  王毅表示,中新是相互...

    时间:11-06
  • 时政快讯丨习近平将会见塞尔维亚总理布尔纳比奇

      11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塞尔维亚总理布尔纳比奇。...

    时间:11-06
  • 台湾连续九个月缺工逾百万 分析:主因是低薪及产业失衡

      中新社台北11月6日电 台湾媒体6日报道,根据人力统计机构最新数据,全台11月缺工数量达104.2万个,同比增加4.2%。台湾已连续九个月缺工规模超过百万,有分析文章指,长期低薪加上特定产业挖走大量人才,导致缺工态势不可逆。  综合联合新闻网、中时新闻网等报道,104人力银行公布的这份调查显示,细看各产业,...

    时间:11-06
  • 坚持扩大开放 分享发展机遇——记《世界开放报告2023》发布暨国际研讨会

      11月5日,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分论坛之一,《世界开放报告2023》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国际政商学界人士紧扣开放、合作、共赢等关键词展开深入交流,积极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智慧力量。  世界开放“寒意”犹浓  近年来,世界开放事业面临挑...

    时间:11-06
  • 进博之约|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 习近平提出期望

      2023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致信。  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习近平主席在致信中强调中国“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并提出期望。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彭晓玲、黄子娟  设计:王潇潇...

    时间:11-06
  • 2023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筹备工作扫描——“乌镇时间”,如约而至

      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将于11月8日开幕。  这几天,那一抹熟悉的互联网蓝——乌镇峰会蓝色广告牌,出现在桐乡的大街小巷、城乡公交车上,也出现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机场、高铁站。一块块蓝色大屏,勾起每一个人的乌镇记忆。  乌镇的“十年之约”,拉开帷幕。  擦亮数字文明的“乌镇...

    时间:11-06
  • 携手凝聚共识结硕果,乌镇十年一秩再启航

      共赴十年之约!10月20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公众介绍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基本情况、亮点特色及总体筹备进度。本次乌镇峰会将于11月8日至10日举行,主题是“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世...

    时间:11-0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