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从网络大国阔步迈向网络强国

2023-07-15 10:43:51

来源:人民日报

  从网络大国阔步迈向网络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信工作成就综述

  10.67亿人,居世界第一,这是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

  13.79万亿元,居世界第一,这是2022年我国网上零售金额;

  6.19万门,居世界第一,这是截至2022年11月我国“慕课”数量;

  …………

  这一组组世界第一的数据,映照出一个古老东方大国在互联网和信息化浪潮中的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维护网络安全,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主动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进程,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思想之光领航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我国正在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阔步迈进。

  加强党的领导、提升治理水平,确保网络空间安全、清朗

  2014年,中国迎来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就在这一年的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后改为委员会)宣告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

  举旗方能定向,凝心才能铸魂。

  如今,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显著加强,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设立中央网信办,加强统筹协调,与相关各部门共同推动网信事业发展;中央、省、市三级网信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县级网信机构建设扎实推进;制定实施《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全党动手、齐抓共管,把党管互联网落到实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建成,推动实现互联网由“管”到“治”的根本转变。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随着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显著加强,互联网各领域治理成效日益显著。

  ——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持续推进。

  “大家好!‘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刷好评、刷销量、删差评可不是小事,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下面让我考考你们,作为电子商务经营者需要什么条件?”

  前段时间,一部以电子商务法为主要内容的普法动画走红网络,从一个侧面生动展现了我国网络法治建设的成就。

  出台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部门规章,以及《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我国网络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四梁八柱”基本构建。

  与此同时,网络执法持续加强,反垄断、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深入开展;网络司法不断深入,互联网法院创立,智慧法院、数字检察加快推进,依法惩治网络犯罪;网络普法全面推进,网络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不断加强。

  ——网络生态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截至5月22日,重点平台累计清理违规信息141.09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92.76万余个,其中永久关闭账号6.66万余个,对外发布公告110余期。”

  不久前,中央网信办公布了一组数据,介绍了今年以来“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治理网络乱象一直是网信系统重点工作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对“饭圈”乱象、色情低俗、血腥暴力、网络水军等突出问题出重拳、亮利剑。

  除了“清朗”行动,网信系统还采取各类举措净化网络生态:集中清理负面有害信息、违法违规账号与移动应用程序,持续推进“净网”“剑网”“护苗”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坚决遏制算法滥用等网上违法违规行为和突出问题;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相结合,着力提升网络内容管理从业人员素质能力;成立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广大网民积极举报,网络谣言得到有效治理。

  全国网信系统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和主动权。各网络媒体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始终让网络空间的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

  如今的网络空间,愈发天朗气清。

  ——网络安全屏障不断巩固。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截至2022年12月,65.9%的网民表示过去半年在上网过程中未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较2021年12月提升3.9个百分点。”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安全治理成效显著。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一体推进、共同发展,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立网络安全审查、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数据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一批重要制度;强化网络安全治理,对多家平台启动网络安全审查;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强化网络安全检查,及时摸清家底、发现隐患、修补漏洞;出台《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国家网络安全应急体系;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实施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积极探索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新机制新模式;连续9年在全国范围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大幅提升。

  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信息革命历史机遇,加快信息化发展

  当前,信息技术日益成为重塑世界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成为大国综合国力较量的制高点。

  奋楫扬帆风正劲,勇立潮头逐浪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的中国乘势而上、奋楫前行,在风云激荡的时代画卷上书写了信息化发展的精彩篇章。

  信息化发展,首先要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抢占信息时代发展主动权、竞争主导权。

  2022年11月,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以5G技术为基础的新应用,成为展厅里最“吸睛”的展品之一。

  进入新时代,我国抓住时机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而5G技术,就是我国信息化核心技术突破的代表。目前,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性能最先进的5G网络,5G创新应用不断涌现,涵盖交通、医疗、教育、文旅等诸多领域。

  不仅仅是5G,近年来,我国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牛鼻子”,集中资源力量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力度:软件和集成电路技术加快发展,国产操作系统应用深入推进;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上榜总数多年蝉联第一;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要成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除了核心技术的突破,信息化建设必然要求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

  盛夏酷暑,云贵高原却是难得的凉爽。在贵州贵安新区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设备进行调试监测。

  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不仅支撑了超过2000个贵州省内政府部门、国企上云项目,一批“东数西算”应用项目也从这里孵化出来。

  算力基础设施的加速建设是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化发展和规模化部署的体现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等建设,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

  伴随着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几十条分拣线“火力全开”传送货物,分拣装置不停地发出“嗡嗡”声,一个个包裹在“快速路”上飞驰而去……在北京郊区某电商分拣中心,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这是中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产业不断壮大,数字经济规模连续数年位居世界第二。如今,移动支付、无现金生活在中国随处可见。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5亿,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21亿,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网约车用户规模达4.37亿……数字化生活已经从科幻逐步成为现实。

  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重峦叠嶂,林海茫茫,波涛汹涌。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是独龙族的聚居地,这里曾长期被贫穷困扰。普惠性的信息化建设,让互联网之光也照到了独龙江乡。

  架光缆、爬铁塔、装设备、测信号……汹涌奔腾的独龙江畔,通信设备被一点点运进大山深处。2014年4月,4G基站建成开通。2019年,5G试验基站开通。

  信息化建设,是个大问题,而让全体人民共享信息化发展的成果,是一个大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提升信息化服务的普及力度,促进互联网普惠包容发展,特别是接续推进网络扶贫和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教育信息化在全国铺开——

  四川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曾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山村里的琅琅书声,寄托着村民们的美好愿望。

  凉山彝族自治州积极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幼教点的孩子通过4K超高清电视在线学习普通话课程。同时,有关部门还专门开发了彝文智能翻译及交互式语音系统,持续推进“远程教育扶贫行动”。

  不只是贫困地区,数字化日益赋能教育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优质化: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全部接入互联网;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访客量超过11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慕课西部行计划”基本实现西部高校全覆盖。

  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走进每个乡村街道——

  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地处丘陵地区,没有耕作优势,一度成为“空心村”。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让这里呈现出新气象。2021年,青龙村运用数字技术,开始实施柑橘基地智慧农业项目,闯出了一条丘陵山地数字农业发展新路子。

  农村电商产业园、直播带货等一批新业态、新应用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网络链接乡村与城市,激活乡村振兴的巨大潜能。2022年,全国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5313.8亿元。

  建设信息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保障更可靠——

  当前,我国已建立世界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面对庞大的参保缴费和待遇领取人群,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江苏省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构建以信息比对为主、人脸识别自助认证与银发服务为辅的模式,基本实现“寓认证于无形”;

  山东省建成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大幅提升工伤认定效率;

  河南省设立统一经办服务平台,制定了一套全省通用的操作规程……

  各地积极推进社保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社保治理效能。截至今年3月,全国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超7.4亿人,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平台、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等掌上社保便民服务渠道持续完善。

  建设普惠数字医疗,护佑全民健康——

  “手术进展顺利,基本没有延时!”

  患者在新疆,医生在杭州。2023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完成国内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肝胆手术。

  跨越5000公里,偏远地区医疗实现“触屏可及”。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设置“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专门章节;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提供普惠数字医疗”作为“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信息化医疗的普及,为14亿多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目前,国家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覆盖率地市级达100%。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中国方案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变,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发展互联网、用好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中国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深入参与搭建全球性、区域性多层次互联网治理平台,与世界各国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搭建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江南水乡,碧绿的溪流缓缓穿过古朴的青石板街市。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互联网精英齐聚浙江乌镇,共商全球网络空间的协作共赢。

  2014年,中国创办了世界互联网大会,并将会址永久设在乌镇。这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互联网大会,也是世界互联网领域盛况空前的一场高峰会议。

  千年古镇、数字文明,历史与未来,在此交相辉映。

  从《乌镇展望》到展示全球前沿领先科技成果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再到全面反映中国世界互联网发展情况的世界互联网大会蓝皮书,大会成果愈加丰硕。2020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进一步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如今,世界互联网大会已走过9个年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大会永久主题。

  一桥飞架,关山不远。

  中国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领域国际交流活动在中国举办,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广泛交流合作,与国际社会在网络空间共享创新成果。

  中国互联网治理论坛、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中德互联网经济对话、中非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中国搭建起一个个对话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为全球网络空间的开放共享、互利共赢作出了重要贡献。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进入新时代,我国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和安全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为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16年,第三十九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时隔17年再次承办该大会。

  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还积极与世界各国分享互联网信息化发展成果。

  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数字化转型,到5G、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缩小全球数字鸿沟,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各国人民,与世界共享时代发展机遇。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担起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风好正是扬帆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网络强国建设扎实推进,互联网正在不断造福国家和人民,激荡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本报记者 黄庆畅 金歆

  《人民日报》( 2023年07月15日 第 01 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习言道|坚持党管互联网,坚持网信为民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

    时间:07-15
  • 全球@中国|意大利前众议长伊雷妮•皮韦蒂:期待意中“一带一路”合作并肩前行

      7月14日,意大利国家众议院前议长、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荣誉主席伊雷妮 皮韦蒂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出席活动。她在接受海外网专访时,点赞中方推进绿色发展的成果,期待意大利在“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方面与中方并肩前行。  “意中人民在中世纪就是家人”  “新冠疫情发生后第一次来中...

    时间:07-15
  • 暑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国家文物局:可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到博物馆看展览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特别是暑期等节假日期间,公众参观博物馆的需求激增。国家文物局目前发布通知,就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提出要求。  强化服务供给 增加优质文化资源供给  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所在地区...

    时间:07-15
  • 大陆高校师生抵台 岛内舆论盼两岸青年珍惜交流、加深了解

      中新社台北7月15日电 应马英九文教基金会邀请,由37名师生组成的大陆高校师生参访团一行15日抵达台湾开启参访。此行备受瞩目,台湾舆论盼两岸青年珍惜得来不易的交流机会,透过此行建立互信、加深了解。  据中时新闻网报道,抵达台湾后,大陆女学生笑容灿烂走出机场,不少媒体用镜头记录下这一画面。其中...

    时间:07-15
  • 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展现开放性和包容性

      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展现开放性和包容性(国际论坛·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    马中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为马来西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产生积极溢出效应。10年实践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助力各方扩大共同利益,共创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携手实现互利共赢,为...

    时间:07-15
  • 大运会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来了!咱们的优势项目有哪些?

      7月12日,成都大运会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吉林长春成立。成都大运会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由700多人组成,其中411名运动员将参加成都大运会全部18个大项的角逐。具体来看,运动员的平均年龄22.9岁,男运动员206人,占50.1%;女运动员205人,占49.9%。成都大运会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还有哪些特点?我们的优势...

    时间:07-15
  • “搭建互信、合作、共赢的桥梁”

      7月12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咨委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委员积极评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取得的成就,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有效带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助力各...

    时间:07-15
  • 中央财政下达2023年医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约296.51亿元

      中央财政日前下达2023年医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约34.17亿元,加上提前下达的262.34亿元,预算合计约296.51亿元。补助资金列入直达资金管理,直达资金标识贯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等整个环节。财政部对直达资金实行动态监控。按照通知,各地在分配补助资金时,应切实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力...

    时间:07-15
  • 自然资源部:各地加大地质灾害排查力度 精确圈定重要隐患点

      我国即将进入今年防汛关键期。今天(7月15日),自然资源部部署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要求各地加大地质灾害排查力度,精细圈定重点防范区和重要隐患点,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7月到8月,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阶段性强降水、暴雨洪涝灾害较重,安徽、江西、湖南、广西、青海等地发...

    时间:07-15
  • 习近平的文化足迹|福建朱熹园:朱子文化正在“活”起来

      新华社福州7月14日电 题:福建朱熹园:朱子文化正在“活”起来  新华社记者江时强、许雪毅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

    时间:07-1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