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全球正在经历第29次厄尔尼诺事件 对我国有何影响?

2023-07-09 03:23:5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全球多地近期频繁创下高温纪录

  应对厄尔尼诺

  本报记者 柴雅欣

  近期,我国多地气温频频突破40℃,有的甚至刷新当地同期观测史上气温极值纪录。从全球范围看,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数据显示,自1979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7月3日和4日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接连刷新最高纪录。

  世界气象组织7月4日宣布,热带太平洋地区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未来5年内大概率出现创纪录极端高温,各国政府应做好应对相关气候事件的准备。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如何影响全球气候?热得更早、热得厉害会成为常态吗?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室首席专家许红梅。

  厄尔尼诺可以理解为暖水现象,全球正在经历第29次厄尔尼诺事件

  问: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周兵: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表面海水出现的异常增温现象。根据厄尔尼诺判定的国家标准,当海温监测关键区(尼诺3.4区)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达到或超过气候平均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5个月或更长时间,即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可以理解为暖水现象。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暖时,热带大气快速响应,赤道以南地区东、西部的气压呈显著的反相关性。达尔文岛(代表印度洋与西太平洋)和塔希堤岛(代表东南太平洋)气压场出现跷跷板形式的振荡,导致沃克环流(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减弱,并引发热带和热带外一系列气候异常,我们一般将这种跷跷板式振荡称为南方涛动。

  厄尔尼诺的产生过程可以这样解释:一般来说,赤道中东太平洋吹的是东风,因此表层温暖的海水也自东向西流动,使太平洋呈现西暖东冷的状态。但当厄尔尼诺出现时,这股东风会减弱,而赤道西太平洋的西风增强,西太平洋表层暖海水迅速向东扩展,次表层冷水上涌,使得西太平洋海温降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

  与之相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时则出现拉尼娜现象。一般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交替出现,两者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循环已成为最强的自然气候振荡,也是季节与年际气候预测中最重要的前兆信号。通过分析近120年来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转换规律,循环周期一般为2—7年,平均周期4年。自1900年以来,已出现28次厄尔尼诺事件和29次拉尼娜事件,全球正在经历第29次厄尔尼诺事件。随着气候变暖加剧,1951年以来已记录到3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但仅出现1次强拉尼娜事件,气候变化对这种自然气候振荡周期变化的影响尚未明确。

  问:厄尔尼诺如何搅动全球气候?对我国有何影响?

  周兵:虽然厄尔尼诺是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区域现象,但通过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其威力波及全球。厄尔尼诺叠加全球变暖,使得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趋于极端化。

  厄尔尼诺可抬升全球平均气温,导致“史上最热年”。19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共有12次刷新纪录,其中10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

  厄尔尼诺会直接造成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的高温、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在厄尔尼诺发展期,澳大利亚东南部降水异常偏少,非洲东南部异常干燥,印度和中国夏季降水更加异常;在厄尔尼诺期间,智利中部沿岸容易发生暴雨洪涝,亚马孙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和巴西东北部易遭旱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降水减少、林火灾害多发,墨西哥湾北部和美国东南沿岸出现较多雷暴等。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也有显著影响。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我国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厄尔尼诺使得我国北方季风区秋冬季降水偏少,易形成气象干旱;我国南方秋季则降水增加,易发生内涝灾害。厄尔尼诺对冬季气温的抬升也有直接影响,更易出现“暖冬”现象。

  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极端高温天气成为一种“新常态”

  问: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一年热过一年”是否已成必然?极端天气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周兵:大约20年前,极端高温开始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2003年夏季,热浪席卷全球,特别是欧洲,意大利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6℃至10℃,瑞士气温创200年来最高,法国高温为150年来所未见。欧洲高温热浪共造成超过3万人死亡,其中法国死亡人数接近1.5万人,其中中暑死亡占高温相关死亡的9%左右;而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占总数的30%。

  此后,全球陆续发生了多次严重的热浪事件,如2006年7月美国热浪、2010年7月俄罗斯热浪、2019年澳大利亚高温等。我国2013年、2017年和2022年相继发生大范围高温热浪过程,2023年6月以来北方连续多次高温过程也成为关注焦点。

  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极端高温天气成为一种“新常态”。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另一个特征也日趋显著,即高温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更长。长期来看,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不仅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也会大幅度增加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和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

  高温酷暑在以后的夏季会频繁出现,但这并不表明从今往后一年比一年热。去年我国南方经历高温热浪时,曾有观点认为“2022年虽然已经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同时也可能是未来10年最凉快的一年”,这是对全球变暖趋势的误读,也是对气温年际变率的误解。我们应以科学依据为前提,正确理解长期气候变化预估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

  问: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哪些努力?

  许红梅: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两者的目的都是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其中,减缓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加碳汇来改变气候系统,而适应通过调整自然或人类系统应对现实或预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从而减少损失。

  在减缓方面,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出台了针对能源、建筑、交通等部门的具体政策,并采取一系列减排措施。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中,颁布了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力度。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和消费量近年来持续增加,有力促进碳减排和污染减排。我国还大力建设低碳城市,促进地区减排,在试点过程中涌现出关于产业转型、能源转型、技术进步、低碳生活方式等的好做法好经验,有效推动了低碳政策自下而上的实施。

  在适应方面,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把积极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制定实施了相关计划、制度,初步形成了完备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法规体系;二是初步建立了气候变化适应资金投入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导,商业金融适应性资金和市场投入为支撑,国际双边或多边适应基金为补充并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集资的多元投资机制;三是大力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点行动工程。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行动,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还积极开展水利建设行动,一大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极大提高了我国水资源调控和旱涝灾害防控能力。

  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两大途径,减缓和适应各有侧重、必须并重。减缓和适应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相互影响,在水、能源、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有交叉点;一些行动兼有减缓和适应特点,可以发挥协同的作用。比如,林地和湿地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在增强生态系统可恢复力的同时还增加了碳汇;又比如光伏治沙,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同时一定程度起到固沙作用。反之,毁林和生态破坏在增加碳排放的同时造成水土流失,对减缓和适应都不利。

  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努力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

  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事件,我们应如何更好适应?

  许红梅:全球气候正在显著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我们迫切需要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从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和适应的角度,我认为应重点做好气候系统综合观测、精准预测、灾害预警防御等方面工作

  完善气候系统综合观测站网和气候变化数据库建设。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我们要提高现有基本气候变量的地海空天气候系统综合观测能力,形成包含地球系统多圈层的立体、开放、交互的中国气候综合监测系统,特别是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典型脆弱地区影响的监测等。

  提升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精准预测能力。我们正在探索影响中国气候季节至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反馈过程,加强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全球与区域联系研究,推进和统筹地球系统模拟器和区域气候变化模式研发与改进,加强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的研发,提供对全国和区域的极端事件、年代至百年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精准预测预估数据。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这是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我们应继续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鉴定评估制度等。

  发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技术,特别是要建立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评估体系。要开展面向粮食安全、水资源、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基础设施等重点方向的灾害性定量化和动态化的评估;提升对重点区域/流域的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评估,提高城市和经济带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此外,还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等。

  协同适应,联动共治,才能更好推进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应强化协调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交流互鉴,比如建立适应气候变化联席工作机制、探索建立适应气候变化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评估、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等,推动多主体参与,形成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合力。(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越边境都龙口岸边民互市场正式运营

      中新网昆明7月9日电 (熊金才)记者9日从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沿边开放服务中心获悉,位于中越边境的都龙口岸边民互市场正式运营,将进一步增强口岸经济发展后劲,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边民互市贸易是指边境地区边民在中国陆路边境20公里以内,经政府批准的开放点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过规定的金额或数量...

    时间:07-09
  • 海内外专家共同探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中新社贵阳7月9日电 (记者 蒲文思)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于8日至9日在贵阳举行。在“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论坛上,海内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紧扣中国及世界关注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热点、焦点,从理论和实践等角度就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

    时间:07-09
  • 时政微纪录丨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考察江苏纪行

      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四次来到江苏考察调研。三天时间里,总书记赴苏州、南京等地,深入调研工业园区、企业、科学实验室等。  在苏州工业园区,总书记强调,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在科技创新企业,总书记勉励年轻研发人员把...

    时间:07-09
  •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陈继兴被查

      中新网7月9日电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陈继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时间:07-09
  •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62号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已经2023年6月16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总理  李强2023年7月3日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私募投资基金(以下简称私募基金)业务活动,保护投资者以及相关当事人的...

    时间:07-09
  • 国家防总维持针对内蒙古等10省份的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中新网7月9日电 据应急管理部网站消息,7月9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组织防汛专题视频会商调度,与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会商研判当前汛情发展趋势,视频连线内蒙古、江苏、重庆、贵州等省份防指办公室,研究部署重点地区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目前,国家防总维持针对内蒙古等10个省份的防汛...

    时间:07-09
  • 财政部部长刘昆会见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

      刘昆会见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  2023年7月8日晚,财政部部长刘昆与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谈,就中美两国及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两国财政政策、应对全球性挑战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中央财办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陪同参加。(财政部网站)...

    时间:07-09
  • 中外市长分享城市可持续发展经验

      中新社贵阳7月9日电 (记者 石小杰)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绿色转型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9日在贵阳举行。论坛邀请国内外的城市市长、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国际机构组织负责人,通过现场发言与视频推介等形式,围绕推动绿色转型的实践和创新、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

    时间:07-09
  • 全美多个统促会发声明 抗议及揭露赖清德所谓“四大支柱”

      中新网北京7月9日电 针对民进党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参选人赖清德提出的所谓“四大支柱”和平计划,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会及全美各地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团体近日发声明表达抗议。  赖清德近期投书美国媒体,以“保卫台海和平计划”为题提出“四大支柱”,即所谓“全力强化吓阻”“提升...

    时间:07-09
  • 朱子文化交流活动在闽北举行 两岸琴师以琴载道

      中新网南平7月9日电 (张丽君 叶国宝 蔡东京)8日晚,随着闽派古琴名家陈志强一曲《流水》,“朱子琴声传两岸、寻根相望一家亲”朱子文化交流活动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拉开序幕,60余名台湾同胞前来参加活动。  作为第十五届海峡论的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分论坛——闽台古琴传承与交流,此次活动将朱...

    时间:07-0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