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大型书法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热播 书写中华精气神

2023-07-08 05:10:2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大型书法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持续热播

  书写中华精气神

  本报记者 管筱璞 韩亚栋

  展示书法魅力,书写时代精神。7月7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书法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正式收官。《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共六集,围绕中国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18件(组)作品,邀请国内著名书法家与文化学者,从作品内容、历史背景、艺术性等维度普及书法知识,让传统书法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

  这档热播节目是如何出炉的?怎样把书法节目做出“大众亲近感”?动人的历史文化细节在荧屏上熠熠生辉,这意味着什么?记者采访了《中国书法大会》导演及专家团队。

  在笔墨渲染间感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汉字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纽带。放眼世界,与其他国家的拼音文字不同,只有中国的文字书写演变成了一门艺术。把这档节目做好非常有意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文化部副主任、《中国书法大会》总导演王珊说。

  此前,除了零散的纪录片,展示书法文化的电视节目少之又少。“对于电视表达来说,书法题材有其天然的难点或局限,比如书法作品展示的仅是结果,而书写过程又是无声状态下的动作,书法文化在人群中相对小众,大多数人说不出所以然来,等等。”在王珊看来,《中国书法大会》最大的突破在于打破题材禁锢。

  以怎样的叙事逻辑来分集,一度困扰着节目组。他们设想了多种方案:一种是按时间线纵向排序,要么按书法史的脉络,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起始,逐一细数,要么沿着历史朝代的脉络展开讲述;另一种则是横向切割,要么按篆隶草行楷五大书体分集,要么按书法家分集,等等。但是,这些思路都被一一否决。

  《中国书法大会》导演李逸明介绍,历史上书法名家辈出,作品不胜枚举。有时,同一件作品就会有多个版本。对主创团队而言,如何从成百上千的书法作品中去伪存真,选出最具权威性、艺术性且最符合节目立意的珍品,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以“三希堂”为例,节目组并没有选择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而是选择了王珣的《伯远帖》。尽管前二者更为知名,但一般来说,只有《伯远帖》被认定为真迹。在舞台上尽可能“展示”真迹,是标准之一。另一条标准,则是着重考虑其承载的历史意义及价值。汉代书法以碑刻闻名,节目组却偏偏选择了《居延汉简》。原因是,简牍作为20世纪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之一,其书法墨迹极大丰富了汉代书法的研究内容,为中国书法史补上了关键一环。

  “要选出那些既能被观众感知、引起情感共鸣,又能让现代人理解和体会书法之美,感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作品。”李逸明道出了节目组的考量。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叶培贵看来,这18件(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最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中华美学特色、昭示中国书法艺术历史”。

  再看作品与主题的呼应。7月7日晚播出的第六集,以“家国天下”为主题,共选取了三件作品,分别是《大盂鼎铭文》、《祭侄文稿》、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周人在鼎上铸下文字、纪念祖先功德,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取义成仁、写就“天下第二行书”,再到新中国竖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慨然之气贯穿古今。

  “石碑‘以文勒石’、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立碑是表达敬意和怀念的一种方式。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收尾,这个创意我们考虑了很久。毛泽东题写碑题,周恩来题写碑文,两件书法作品珠联璧合,既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昂扬不屈精神的见证。这就是书法的力量。”王珊说。

  大体而言,每件书法作品的展示包括文艺诠释、专家点评、答题互动、集体临写四个部分。在节目组的构想下,通过文艺诠释、专家点评来展现作品本身,通过答题互动实现了知识的延展,通过集体临写展示书法、完成致敬,各部分互相配合、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完满的闭环。

  用创新方式演绎经典,才能拉近传统文化与观众的距离

  戏剧、舞蹈、武术、讲述……18件(组)书法作品,18次文艺表演,表演是节目整体结构的第一环。《中国书法大会》执行总导演田璟媛认为,选择什么表演形式,必须考虑两方面:一要符合作品气质,二要契合节目主题。

  在《李白忆旧游诗卷》的表演中,节目组引入了武术元素。作品出自北宋黄庭坚之手,内容为李白的诗作《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部分)。当年,黄庭坚正处于人生落寞处,借草书与擅长舞剑的李白神交,长撇大捺,极具力量感和节奏感,这和舞剑的艺术表达方法不谋而合。

  为了让观众能有所收获,每期节目特邀了两位书法嘉宾、一位文化嘉宾。节目组希望书法嘉宾能从知识普及、审美普及两方面展开讲解。王珊认为,在获取资讯更为便捷的当下,观众期待专家讲述的一定不是上网简单搜索就能得到的信息,同时也不能是认知壁垒太高、艰深晦涩的知识。“大家想知道如何鉴赏一幅书法作品,从哪里入手,它究竟好在哪里。”

  作为书法嘉宾,叶培贵的体会是,一要尽可能从书法艺术本身的规律出发,二要贴近观众,不炫才、不炫学、不炫技。“观众的素养是很高的。我们只是因为专业从事书法的教学研究创作才会坐在这里,并不见得就一定比观众更高明、更有见地。”他表示,要与书友、观众平等友好地商量研讨,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宣教。

  王珊曾担任《百家讲坛》编导、《中国诗词大会》总撰稿、《考古公开课》负责人,对文化类节目颇有心得。接到任务之初,她便有了盘算:首先,必须要展现书写,否则节目就不成立。第二,虽然名为“大会”,但并不是要比拼谁写得好,不能做成竞赛节目。第三,既然有书写,势必就要面临谁来写的问题,只有把笔交给大众,才能展现当下中国的书写状态。

  有别于电视节目通常设置的观众席,《中国书法大会》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遴选了多名书友参与录制。选拔时重点考虑三方面:首先,热爱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其次,对书法知识有一定了解,对书写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第三,擅长的书体、书风与所参与的节目内容契合。

  正因如此,观众才能看到千姿百态的书法人生:来自湖北神农架的村医汪奎,自幼背诵苏轼的诗词,喜欢大山里的静谧,“不求闻达,但得随心”;来自山西吕梁的交警郝慎之,因一次交通事故逃逸案涉及笔迹鉴定,开始学习书法、逐渐精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王月彤是篆书爱好者,刻了一千多方印章,“在书法面前永远是一个小学生,但会一辈子爱它”……

  “虽然他们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但是在谈到写书法或是展示习作时,都能看到他们眼里的光,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国书法大会》导演李怡雯说。

  “一部兰亭序,半部书法史。”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只听说过一件书法作品,大概率会是《兰亭集序》。这样一部绕不开的经典作品,十分考验节目组的编排设计。

  《兰亭集序》共324个字,完整临写一遍大约需要三个小时。究竟要临全本,还是临局部?王珊反复权衡,临全本难度相当大,但是值得,这也成了第一期节目选拔书友的条件之一。

  “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王羲之成为‘书圣’,这本身就是文化选择的结果。唯有每一代人都推崇他及其作品,才能称其为经典。”王珊表示。

  越是古老的东西,越要用创新方式演绎,这样才能拉近传统文化与观众的距离。为了让最终的呈现视觉重点集中,王珊绞尽脑汁。最终,节目组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让30位书友临写的《兰亭集序》腾空而起,从每幅作品摘取一部分,在大屏幕上“合璧”成一个整体,令人耳目一新。这既是对书法史上反复学习、临写《兰亭集序》传统的延续,也是对经典的致敬。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节目还呈现了诸多巧思。比如,文房四宝之一的“纸”选取了多个种类,从宣纸到竹简,从斗方小品到长卷,从丝绢到灯笼……几乎没有重样,侧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再比如名家点赞章,书友答对题目后,可以获得来自历代书法名家的“点赞”,从孙过庭《书谱》的“妙”到米芾《蜀素帖》的“英才”,从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拓本的“赞”到毛泽东《沁园春·雪》的“风流人物”……历代名家、诸般书体,尽收眼底。

  书法艺术浸润着中华文化之美,承载着民族精神

  看完节目后,书法爱好者自不必说,众多观众直言感受到了书法艺术中浸润的中华文化之美。

  “中国书法有一种形式美。”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陈忠康告诉记者,汉字本身就是很美的。特别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它的结构造型特别美。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文房四宝、墨色、毛笔的柔性,造就了笔法的美、结构的美、章法的美。

  “所有仍在当代中国‘活’着的传统文化,都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根和魂、本和元,书法也是这样。”叶培贵举例说,如果我们只看到颜真卿《祭侄文稿》的点画纵横,而看不到其中蕴含着颜氏一门的忠烈之气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我们的理解就是浅表的而不是深入的。

  叶培贵认为,书法的魅力,概括来说,就是可以让你在“日用”中向深广的人生、社会和历史文化无限敞开。日用,意味着凡是识字写字的,只要找到办法、付出努力,都可以进入书法;无限敞开,意味着看起来普通的一笔一划,其奥妙可以通乎人内心的最深微处、社会的最广阔处、历史文化的最高远处。

  “书法像是一种‘心灵按摩’。在当下愈发快速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对着海量的信息,时间被切割成碎片,难以专注,而书法却能够给我们一种慢下来的方式。”李怡雯说。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着硬笔代替毛笔、键盘代替硬笔,中国书法在演进过程中似乎正在从书写工具向审美载体转型。

  “这是客观的,但也要防止认识误区。”叶培贵说,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工具性的毛笔书写确实不现实了。但由毛笔书写而成的字迹,仍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工具性作用。虽然人们现在不一定都用毛笔写字,但它其实一直在大家身边,从未离开。就表象上来说,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重要机构题名、重要景点题字等,都属于书法;从深一层来说,电脑里的很多字体,比如“楷体”“宋体”“仿宋”等,也都是在历代名家书法的基础上经过雕版印刷工匠反复探索打磨优化而成的。书法之美,早已沉积在这些字体里,成为人们文字生活的一部分。

  陈忠康认为,尽管书写使用的范围在减少,但中国人对文字的感情永远存在,民族文化基因里对汉字的审美力依然存在。只要这些都存在,书法就不会消失。叶培贵指出,不是说“审美载体”就只是孤立地创造美了。美的创造,仍然要与时代、社会和历史紧密结合,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书法艺术的发展也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洪流中。

  近年来,由央视打造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诗画中国》等节目,从传统文化中探寻源头活水,从历史细节中汲取创作灵感,在荧屏上不断探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让当代观众与传统文化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动人的历史文化细节在荧屏上熠熠生辉,这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历久弥新、永不枯竭的魅力,意味着文化传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更意味着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有了很大提高。”叶培贵说,人们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地崇敬、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显著提升,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书法艺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在岁月中演化出万千气象,也书写了最精彩的中国故事,而这故事还将在你我的笔下继续传扬。(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极危”“濒危”标签难脱 专家介绍中国长臂猿保护进展

      中新社海口7月8日电 题:“极危”“濒危”标签难脱 专家介绍中国长臂猿保护进展  中新社记者 王晓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古代,长臂猿广泛分布在中国黄河以南的森林里,长江两岸曾常年回荡着它们的歌声。如今,它们在云南、海南、广西等地的山林里栖息,“极危”“濒危”是每一个...

    时间:07-08
  • 地球之巅积雪有多厚?中国第二次青藏科考精测为9.5米左右

      中新网北京7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地球之巅,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珠峰)顶部积雪到底有多厚?长期以来广受科学界与公众关注。  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青藏科考)队8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利用雷达剖面测量方法,精确测得珠峰顶部最新积雪厚度为9.5±1.2米。  珠峰...

    时间:07-08
  • 时政现场说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做信息技术的“解锁者”

      6日下午,习近平在南京市考察调研。他来到紫金山实验室,走进展厅、6G综合实验室,详细了解推进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等情况。视频:时政现场说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做信息技术的“解锁者”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习近平强调,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

    时间:07-08
  •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走进文津阁触摸历史

      央视网消息:《四库全书》藏之名阁,今天(7月8日)我们就要寻访其中一阁。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是清代为贮藏《四库全书》而修建的皇家藏书楼,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北四阁”之一。在《四库全书》修纂当年,文津阁就开始修建了。作为一座极具历史风情的藏书楼,这里面有哪些故事?接下来,我们跟...

    时间:07-08
  • 布林肯耶伦相继访华,美方谋求对话合作的一面上升了吗?

      (近观中国|访谈)布林肯耶伦相继访华,美方谋求对话合作的一面上升了吗?  中新社北京7月8日电 题:布林肯耶伦相继访华,美方谋求对话合作的一面上升了吗?  —— 专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黄钰钦  经中美双方商定,美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于7月6日至9日访华,她是继美国...

    时间:07-08
  • 寻访藏书阁|四库全书藏七阁 七阁寻幽说四库

      央视网消息:从今天(7月8日)开始,新闻频道推出暑期特别策划《山川神气具在眼——寻访藏书阁》。中国的藏书楼、藏书阁有1500多年的历史,有一定影响的藏书楼、藏书阁曾达到1000多座。热爱读书、热爱藏书,写在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今年,国家版本馆首次同台展示《四库全书》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

    时间:07-08
  • 时政微观察丨从总书记江苏行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时隔4个月,总书记来到江苏实地考察——苏州金鸡湖畔,调研高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企业科技创新;南京城里,了...

    时间:07-08
  • 两岸青年学子厦门展开学术探讨 聚焦“提振与汇聚”

      中新网厦门7月8日电 (记者 杨伏山)第九届两岸学子论坛8日在福建厦门举办,吸引约300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与会,围绕“提振与汇聚”主题展开深入的学术探讨。  主办方称,为增进两岸青年学子交流、拓宽台湾研究学术视野而举办的本届论坛,收到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台湾大学、金门大学、澳门科技大...

    时间:07-08
  • 地球之巅积雪有多厚?中国第二次青藏科考精测为9.5米左右

      中新社北京7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地球之巅,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珠峰)顶部积雪到底有多厚?长期以来广受科学界与公众关注。资料图:珠穆朗玛峰。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青藏科考)队8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利用雷达剖面测量方法,精确测得珠...

    时间:07-08
  • 台湾舆论:赖清德所谓“四支柱”撑不起台海和平

      中新网台北7月8日电 民进党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参选人赖清德近日投书美国《华尔街日报》,并提出所谓“和平四支柱”。台湾政界人士及各报章连日来发表言论,批评所谓“四支柱”撑不起台海和平,赖清德“台独”思维虽然不断改变包装,实际上是一大祸根。  对于赖清德投书《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中...

    时间:07-0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