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中国天文学家提出新方法:“一箭双雕”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质

2023-07-07 15:09: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孙自法)宇宙中第一代星系是如何形成的?暗物质的性质是什么?这两大谜团能否同时通过天文观测进行研究揭秘?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7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中国天文学家最新研究提出“一箭双雕”的新方法——利用宇宙黎明时期被形象称为“21厘米森林”信号的一维功率谱测量,未来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将能够同时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质的性质。

  这项天文领域的重大理论研究突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东北大学合作完成,成果论文于北京时间7月6日夜间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徐怡冬副研究员、陈学雷研究员和东北大学张鑫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模拟得到的“21厘米森林”一维功率谱。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什么是“21厘米森林”信号?

  研究团队介绍说,中性氢的21厘米谱线为宇宙黎明与第一代星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探测手段,利用21厘米谱线探测宇宙黎明与再电离也是SKA最重要的科学目标之一。

  中性氢的21厘米信号有多种观测模式,常见的观测模式是以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为背景源的21厘米信号测量。同时,宇宙早期各种结构及其周围的氢原子气体会在高红移射电点源的光谱上产生密集的21厘米吸收线,这些吸收线丛被形象称为“21厘米森林”,由于其信号微弱,且依赖于宇宙黎明时期的射电亮源的获取,多年来“21厘米森林”探测面临极大挑战。

  另一方面,“21厘米森林”信号同时受到第一代星系加热效应和暗物质性质的影响,观测上很难区分这两种效应,使得“21厘米森林”信号探测在提出以来的20多年中,难以实际用于限制第一代星系的热效应或暗物质的性质。

“21厘米森林”信号示意图(左图)和模拟得到的不同加热率(fX)下的宇宙黎明“21厘米森林”信号。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新方法如何实现“一箭双雕”?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此次对过去鲜有论及的“21厘米森林”探针开展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种原创性的统计测量方案,使之不仅能够限制宇宙第一代星系的性质,还可以同时测量暗物质粒子的质量。

  徐怡冬称,近年来,已有一批高红移射电噪的类星体被发现,而且SKA也已进入工程建设阶段,开展“21厘米森林”观测已迫在眉睫。“我们意识到由温暗物质效应和加热效应引起的信号变化,在光谱上的尺度分布特征不同,因此通过一维功率谱分析,将可以从统计上提取关键特征以区分这两种效应。”她说,“而且,如果对同一段光谱的两次测量做互相关,将能够显著压低噪声,从而提高信噪比。这对‘21厘米森林’这种弱信号的提取是非常关键的”。

  模拟研究结果显示,一维交叉功率谱测量显著提高了观测的灵敏度,同时,一维功率谱的幅度和形状特征使得信号的尺度依赖性被显现出来,这使得“21厘米森林”观测变得切实可行,且能够同时测量暗物质粒子质量和宇宙黎明时期的热历史。

  因此,“21厘米森林”的一维功率谱确实可以成为“一箭双雕”的宇宙学探针,为揭开暗物质和第一代星系之谜提供一种极有前景的新途径。

  最新研究成果有何意义与影响?

  国际著名天文学家、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Katherine Mack教授在同期《自然·天文》撰文评论指出,中国天文学家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有趣的方法,利用“21厘米森林”功率谱同时限制两种现象:宇宙X射线对星系际介质的加热以及温暗物质的可能效应。“虽然以前的研究已经检查了21厘米森林作为星系际介质探针的可能性,但将温暗物质效应作为一个独立信号包含进来则为未来的观测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目标”。

  《自然-天文》编辑团队也发表评论说,“我们宇宙的最远处总是极为神秘,由于被尘埃、吸收光的原子和中间介质中的气体阻挡而很难直接观测”。中国天文学家发表的这项研究将吸收转化为一种优势,利用它打破了其他方法所遭遇的不同效应的简并,并可用于阐明早期宇宙的结构形成。

  研究团队总结认为,利用“21厘米森林”信号实现“一箭双雕”天文观测研究这一突破性方法的发展,对于解开暗物质和宇宙早期天体形成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推动人们对暗物质的理解,揭示宇宙结构形成及演化的过程。后续通过更深入的观测和分析,天文学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获得关于暗物质性质和早期星系形成的更多见解,从而持续拓展对宇宙的认知。(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习言道|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

      7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考察,他多次谈到科技创新——...

    时间:07-07
  • 时政现场说丨锚定世界一流 擘画高科技园区新蓝图

      7月5日下午,在江苏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首站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了解高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合作项目。29年来,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近1.5万亿美元,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89家、上市企业...

    时间:07-07
  • 让“企业家精神”绽放时代光彩——民盟中央企业家联谊会成立大会侧记

      “我们绝对不是独行侠,也不是孤勇者,我们是一群一样的人,一起在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知道了相互帮助、鼓励、合作的意义”。7月3日,民盟中央企业家联谊会在北京成立,首任会长、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谈到成立这个组织的意义,话音未落,台下便响起了掌声。  这天,民盟中央社会服...

    时间:07-07
  • 2023年“双百”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在京举行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邢翀)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简称“双百”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7日在京举行。  据悉,今年“双百”活动将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宣讲主题、“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等5个重点宣讲专题,以及“深...

    时间:07-07
  • 第1视点|平江胜景 写意江南

      5日下午至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苏州市考察。他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了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情况。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面积约为116.5公顷,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现存的整体布局与宋代《平江图》基本一致,仍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

    时间:07-07
  • 从海峡彼岸来:台湾博士逐梦粤港澳大湾区

      中新网广州7月7日电 题:从海峡彼岸来:台湾博士逐梦粤港澳大湾区  中新网记者 蔡敏婕  粤台两地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近年来,“粤台48条”“粤台农林34条”等多项惠台政策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台湾人才来粤可享受相关人才优惠待遇。当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大湾区广阔的发展空...

    时间:07-07
  • 2023浙江·台湾周温州专场:以融合发展创新共赢

      中新网温州7月7日电 (张益聪)7日,以“融合发展,创新共赢”为主题,2023浙江·台湾合作周温州分会场活动在温州启幕。本次合作周期间,累计新签约台资项目7个,涉及高端制造业、食品加工、文旅、教育、养老等领域。  活动现场,来自全国台企联青委会、台湾知名工商团体、各地台商协会、企业及在温台商台...

    时间:07-07
  • 抗战馆联合40余家纪念场馆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6周年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徐婧 杜燕)“已经看了两个多小时,孩子拍了不少照片。”7日下午,来自湖北的叶女士带着儿子胡思航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简称“抗战馆”)参观。2023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6周年。图为当天拍摄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2023年7月7日,是...

    时间:07-07
  • 东西问丨邢广程: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一以贯之?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一以贯之?  作者 邢广程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边疆研究所所长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有着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是唯一自古延续至今、未尝中断的文明。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

    时间:07-07
  • 2023年珠江水运发展高层协调会议在贵阳召开

      中新社贵阳7月7日电 (记者 张伟)以“优化大通道、畅通大循环,推进珠江水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珠江水运发展高层协调会议7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以及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珠江水系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时间:07-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