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让沙漠从距城区五公里处退到二十公里外——中卫治沙七十年

2023-07-06 06:09:28

来源:人民日报

  让沙漠从距城区五公里处退到二十公里外——

  中卫治沙七十年(一线调研)

  本报记者 何宇澈 秦瑞杰

  编者按:东邻毛乌素,北接乌兰布和,西濒腾格里——宁夏三面环沙,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几十年来,从麦草方格固定沙丘法到发展沙漠旅游,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宁夏坚持科学治沙,不断推动防沙治沙工作高质量发展

  记者近日走进宁夏中卫,探访当地如何从“治沙”到“用沙”,在深入推进防沙治沙的同时科学发展沙产业,探索出防治沙之害、用好沙之利的新前景。

  现在的沙渠桥下,很少能看到沙子了。

  “沙渠”是一条人工沟渠,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的中卫火车站西侧。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纪50年代,沙渠之外就是滚滚黄沙,每到灌期,珍贵的黄河水常常被黄沙掩埋。如今,这里深处中卫市城区,周围已经是成片的住宅和办公楼。

  在中卫,人人都能讲两个治沙的故事。

  “那时沙漠距离中卫县城只有5公里,农田被侵袭、灌渠被填埋……”年逾古稀的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原场长张克智望着繁华街道陷入回忆,“后来治沙固沙,有了防护体系,变化越来越大。”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如今,在中卫,腾格里沙漠已退到距离城区20公里以外,治理的沙地植被覆盖率也由过去的不足1%提高到30%,近百万亩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固定沙丘。

  从“治沙”到“用沙”,从沙地产业到沙漠文旅,中卫利用独特的沙漠资源,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治沙道路。

  治沙,从一条铁路开始

  “这条曾被认为‘存活’不了30年的沙漠铁路,至今已平稳运行60余年”

  一声汽笛长鸣,只见被林草包围的包兰铁路上,一列火车呼啸而过。

  中卫治沙,是从包兰铁路开始的。

  沿着中卫市沙坡头区包兰铁路旁的国道行驶,向西北眺望,入眼是腾格里沙漠连绵不断的黄色沙丘。在沙漠边缘,能看到一道明显的“边界”,这是由黑色阻沙墙、深褐色麦草方格、翠绿防护林组成的林带。正是这条宽度500余米的绿色长廊,将黄沙挡在了外面。

  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在中卫市沙坡头段的十几公里内,这条铁路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

  建成初期,每逢大风,沙丘便会倾覆下来吞没铁轨。“当时的铁路线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风沙很大,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掸窗帘上的沙子。”张克智回忆起当年的治沙经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在沙坡头利用麦草、柳条、芦苇、芨芨草、卵石、黏土、石膏、栅栏等在流沙上插立各式沙障,针对低立式格状草沙障(草方格沙障的前身)的作用、原理、规格选择和结构配置从原理到实践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最终发现1米×1米的低立式格状草沙障效果最佳,麦草方格固定沙丘法由此诞生。

  “就像一口大锅,把网格中央的沙子分别推到干草周围,中间凹、四面高,形成了稳定的结构,让沙丘不再流动。”张克智介绍。

  寸草遮丈风。由此,一张张编织在地面的大网,让肆虐的沙丘开始固定下来。“通过在铁路两边铺设方格防护带,这条曾被认为‘存活’不了30年的沙漠铁路,至今已平稳运行60余年。”张克智说。

  然而,防沙治沙的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麦草方格沙障为铁路拉起防沙屏障,但对抗流沙,仅靠单一方式还不够。

  从1950年至1985年,经过几代治沙者不断探索,在包兰铁路经过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的55公里、两侧各500米范围内,逐步构筑了“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和封沙育草带”的治沙防护体系。

  “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有时正值三伏天,沙漠能达到50摄氏度的高温。”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高级工程师郜永贵说。在攀越百米高的沙丘时,脚踩在流动的沙子上,走一步,滑下去半步,前进异常艰难。汗水滴下来,瞬间就被吸到沙子里,“嗓子像是冒了火,想要擦汗,一摸脖子,却带下一层皮来。”郜永贵说。

  “在麦草方格上压卵石、炉渣等材料,铺设出一条‘卵石防火带’,避免因铁路轮毂摩擦铁轨产生的火星对植物造成威胁;通过引种试验,在麦草方格内引种栽植适合沙漠生长的沙生植物,建立‘草障植物带’;在体系外围的原始沙漠丘间低地,扎设麦草沙障,建立‘封沙育草带’……这些治沙的方法,都是大家一步步验证出来的。”郜永贵说。

  如今,爬上腾格里沙漠的高大沙丘眺望铁路,只见一条宽阔的绿色林带随沙丘连绵起伏。树林外,高低错落的是一片片麦草方格沙障,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顽强地生长。这些防护体系像一条绿色的龙,怀抱着包兰铁路在沙漠中穿行。

  1988年,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中卫固沙林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的崇高荣誉。治沙四十余载,张克智带领固沙林场干部职工参与治沙面积40多平方公里,植树造林7000多万株,育树育苗9000万株。包兰铁路中卫段不仅打破了被沙漠埋没的“宿命”,更成就了世界治沙典范。

  固沙,为植物生长蓄积土壤

  “我们的工作就像是给沙丘穿衣服、给沙漠做装修”

  走进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除了能看到褐色的麦草方格,一排排绿色的尼龙网沙障也排列整齐,对比两侧植被,蒿草、柠条长势茁壮。指着旁边扎的效果对比测签,固沙林场工程师康文岩告诉记者:“这样的治沙实验地块,我们林场还有300多个。”

  “麦草方格是治沙利器,但它无法工业化生产。”康文岩说,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发明了将可降解的混纺尼龙作为阻沙障的方法,“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在风洞试验中,我们发现沙粒通常在距地表20厘米以内的地方呈跳跃式运动,且每次沙粒跳跃在90厘米左右。据此,我们把尼龙沙障做成宽约1米、高30厘米的方格结构。”

  虽然尼龙网沙障造价相对较高,但使用寿命比作物秸秆长、不易腐烂,且具有可工业化生产、便于施工等优点。“比如说在一些地面坚硬的戈壁滩,麦草方格扎不下去,就只能用尼龙网沙障,不仅铺设便利,而且阻沙效果好。”康文岩说。

  有了新式沙障,解决了沙漠流动难题,研究团队又在“沙结皮”上下起了功夫。

  沙结皮学名生物土壤结皮,是固沙后期的自然产物。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雨水、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沙子表面会形成约几毫米厚的结皮,相当于给沙丘覆了一层薄薄的“被子”,让流沙真正停止流动。这些沙结皮的出现,也标志着固沙区形成了稳定的沙地景观,流沙被固定下来了。

  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小心翼翼地从野外将天然生长的生物土壤结皮采集带回,进行分离、纯化、培养、扩繁,最后制成了能够固沙的生物藻液。

  “这是一种绿色、快速、经济的固沙方法。”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工程师王炳尧介绍,“利用生物土壤结皮能够将沙面覆盖的特点,我们利用沙漠中的藻类做成了无污染的生物制剂进行喷洒,实现了快速固定沙面的目的。”原本松散的沙子喷洒生物藻液后被这些藻类像胶水一样粘在了一起。有了这些藻类生活,沙子就能被固定住。这项技术也将原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自然形成结皮的时间缩短到了1—3年。

  “其实,我们的工作就像是给沙丘穿衣服、给沙漠做装修。”试验地块旁,王炳尧指着一层薄薄的沙结皮说,“有时一场雨下来,白色的自然沙结皮、褐色的黏土沙结皮、绿色的藻类沙结皮排布在沙漠上,像是给沙漠穿上了迷彩服。”

  事实上,随着治沙技术的进步,如今,治沙的各种理念也在不断革新。“现在,我们更愿意把‘治理沙漠’称为‘治理沙害’。从科学研究角度,沙漠也是自然系统的组成部分,应该采用自然平衡的思维,基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水分承载力进行沙漠治理。”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工程师高永平说。

  用沙,寻求更大附加值

  “一般苹果甜度是14度,我们的最高可以达到18度”

  在中卫,人人都能感受到治沙带来的好处。包兰铁路将沙漠截断,保护了中卫绿洲,而留下来的大片沙丘,成了中卫人的天然财富。

  从“治沙”到“用沙”,如今,中卫绿洲正向着原来的沙漠一步步延伸,也给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空间。

  撑开纸袋、捏紧枝条、翻转袋口,烈日下,45岁的张小琴戴着遮阳帽,娴熟地给刚花芽分化的苹果树套袋。这是苹果吸收养分的关键时节,养分从哪来?低头看,密集的苹果树下,依稀看到麦草方格的痕迹。

  走进沙坡头区宣和镇的宁夏弘兴达果业有限公司香麓农场,远远就能听见拖拉机的隆隆声,曾经渺无人烟的荒漠,经过开荒造林、引水灌溉、扎草方格,沙化的土地成为茂密的果园。固沙的麦草方格化为的腐殖质,便是滋养果蔬的最好养分。

  “这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产出的苹果品质好。一般苹果甜度是14度,我们的最高可以达到18度。”香麓农场技术厂长郭小辉递给记者一个苹果。咬上一口,果然汁水四溢,甜脆可口。曾经树下的麦草方格,已经长成了灌木和草丛。果园建设不仅改变了当地沙化的生态环境,还因种植有机苹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我们家离农场只有2公里,骑电动车上班不到10分钟。”张小琴说,苹果产业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现在,我每天能修剪近300棵树,一个月能挣3800元,我们农场还管吃管住,这是个挺好的活。”每年用工期,仅香麓农场用工量就达到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如今,中卫市在宣和镇南山台子地区种植苹果16.54万亩,实现年产量13.25万吨,年产值5.3亿元。“沙坡头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获评“2020全国绿色农业十佳果品地标品牌”。

  在腾格里沙漠边缘,一辆越野车在沙丘上疾驰,上坡、下坡、拐弯、漂移,翻越巨大沙丘时的失重效果让游客惊叫连连。在沙海中的一株柠条旁,48岁的刘启明钻出车门,拿出手机给游客拍照,“对,这个表情很好!稍等,竖着再来几张!”

  “不光是越野车驾驶,就连拍照都要经过培训,我们要持证上岗。”作为一名中卫人,刘启明小时候见惯了黄沙漫天的景象,没想到有一天会在沙漠里谋生活。12年前,他来到沙坡头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这里“沙漠冲浪”项目的一名驾驶员。

  “可以说,没有治沙,就没有沙坡头景区。”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在沙坡头旅游景区,治沙后在绿洲中剩余的巨大沙坡,吸引了无数游客来体验滑沙项目。

  近年来,中卫市将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作为重点,研学游等富有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日益火热。

  在距离中卫20公里的金沙岛景区,一座沙漠博物馆的研学课程吸引了众多参观团体。其实,金沙岛景区原先也是一片沙漠,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如今风景优美。景区内,一片裸露的沙丘尤其引人注意,沙丘上是新扎设的麦草方格。

  “这是我们专门保留的一片沙地,作为特色研学项目。每年,景区都会带领小朋友扎设麦草方格。”金沙岛景区研学拓展部负责人焦敏洲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大家了解沙漠的相关知识和中卫治沙、用沙的故事。”(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看图学习丨习近平主席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提出五点建议

      7月4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提出五点建议。一起来学习!   监制:张军 于锋  统筹:伍刚 王薇  策划:陈锐海  设计:魏星宇  (央广网)...

    时间:07-06
  • 外交部:菲海警船未经中方允许擅闯仁爱礁附近海域,中国海警船依法执法

      中新网北京7月6日电(记者 邢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7月6日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菲律宾指控中国在南海海域拦截两艘菲律宾船只提问。  汪文斌:仁爱礁是中国南沙群岛的一部分。6月30日,菲律宾海警船未经中方允许,擅自闯入仁爱礁附近海域,中国海警船依法开展执法活动,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和海上秩...

    时间:07-06
  • 第十七届欧洽会成功举行 中方:愿同欧方一道巩固中欧关系向好发展的势头

      中新网北京7月6日电 (记者 邢翀 张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7月6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据报道,第十七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欧洽会)在成都成功举行。发言人能否介绍有关情况?如何看待近期中欧合作的发展态势?  汪文斌:感谢你对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的关...

    时间:07-06
  • 中国专家:IAEA发布的报告并不代表机构核可或批准日方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

      中新网北京7月6日电 (记者 马帅莎)7月4日,正在日本访问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格罗西向日本政府递交了IAEA关于“多核素处理装置(ALPS)处理水”排海问题的综合评估报告。参加IAEA对福岛“ALPS处理水”排海问题评估技术工作组的中国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刘森林研究员日前向媒体表示...

    时间:07-06
  • 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李春生决定逮捕

      中新网7月6日电 据最高检官方微博消息,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春生涉嫌受贿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李春生作出逮捕决定。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

    时间:07-06
  • 王毅:日本有人鼓吹“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很荒谬也很危险

      中新社北京7月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6日在北京会见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河野洋平。  王毅表示,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两国关系处在新的关键节点。中国有句蕴含东方哲理的话叫守正创新。对中日关系而言,守正就是坚守四个政治文件确定的原则,巩固两国关系健康...

    时间:07-06
  • 水利部针对南方5省区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中新网7月6日电 据水利部官方微信消息,据预报,7月6—9日,西南中部东部、黄淮南部、江淮、江南北部、东北中部南部及湖北大部、陕西东南部等地将有一次强降雨过程。受其影响,长江上游支流乌江、中下游干流及沿江支流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水,淮河干支流及里下河地区,太湖及周边河网等主要江河将出...

    时间:07-06
  • 最高检发布第四十五批指导性案例

      中新网7月6日电 据最高检官方微信消息,日前,最高检发布了第四十五批指导性案例,这也是最高检发布的第一批以刑事抗诉为主题的指导性案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要...

    时间:07-06
  • 习近平向中英贸易“破冰之旅”70周年活动致贺信

      7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中英贸易“破冰之旅”70周年活动致贺信。...

    时间:07-06
  • 民航局:加大惩戒力度,依法从严从快从重打击“机闹”

      中新网7月6日电 据民航局网站消息,7月4日,民航局召开“依法整治机闹行为 维护航空安全秩序”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就民航系统深入开展整治“机闹”专项行动进行动员部署。会议要求,加大惩戒力度,建立健全航空公司与机场公安沟通协作机制,依法从严从快从重打击“机闹”。  围绕深入开展整治“机闹”专...

    时间:07-0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