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东西问丨学者:两岸《周易》研究如何相参,与西哲互鉴?

2023-07-04 21:2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济南7月4日电 题:两岸《周易》研究如何相参,与西哲互鉴?

  ——专访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杨自平、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李尚信

  中新社记者 赵晓 李欣

  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被誉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两岸学者研易、习易者众多,怎样携手弘扬中华易学,推动易学与西方哲学互鉴?如何实现易学在当代的转化与创新?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杨自平,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李尚信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就上述问题予以深度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它所蕴含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杨自平:《周易》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之道。阴阳之道涉及两个面向:一是性质层面,论阴阳代表两种相对物质、特性或力量;二是作用层面,谈阴阳之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

  阴阳的性质与作用,体现在万象的循环往复、相互感通、可见与不可见上。《周易》具有简易、变易、不易的深刻义涵。阴阳之道与“三易说”,为人们面对自我及纷杂人事提供重要指引。

  李尚信:如果用两个字来表达《周易》的核心思想,“变通”最为准确。“变通”的意思是“顺应、适应世界的变化,并采取与之相应的行为”。古人说“随时变易”“与时相谐”,我们今天说“与时俱进”,都是这个意思。《易传》有“《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说法,也是同一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思想是发展的,它分为《周易》古经与《易传》两个阶段。在《周易》古经阶段,它以占筮的形式,借助阴阳、八卦和六十四卦来观象以揭示天道的变化,进而以天道的变化来推明人事人生的智慧,是以德为统率的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智慧。

  在《易传》阶段,它以哲学的形式,通过揭示宇宙天地的生生之理(即“生生之谓易”),引导人们参赞宇宙天地之化育生命的智慧,是以仁为统率、成就生命,使生命圆满的哲学智慧。

从空中俯拍世界最大规模的八卦城。据介绍,特克斯县根据《周易》八卦“后天图”方位设计建成,路路相通,街街相连,有着神奇迷宫般的街道布局,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一座保存良好、卦爻完整、规模最大的八卦城。刘新 摄

  中新社记者:两岸《周易》研究热潮从何时兴起?如何评价两岸《周易》的研究现状?

  杨自平:《周易研究史》曾指出,20世纪出现四次易学研究热潮。第一次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关注《周易》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的讨论。第二次出现在60年代初的大陆学术界,第三次出现在70年代末,海峡两岸筹组各种《周易》研讨会和发行刊物。第四次出现在80至90年代对《周易》的考古学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台湾易学研究主要呈现五大特点:深入易学文本进行理解与诠释;针对易学专题开展研究;经学、哲学领域之易学研究各有擅场;承继并开展前辈学者易学研究成果;针对《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提要》)及学术史相关论点,提出省思及新见。

  至于台湾易学研究现况,考察2012年至2023年出版的易学相关专著,按类型区分,出版专著有易学古籍校注、易学史研究、专家专著研究、专题研究及域外易学研究。上述成果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关注过去被忽略,甚至被学术史否定的元、明、清时期的易学;二是致力专门之学,主要是图书易学的研究;三是关注易学的域外传播,包括欧美易学,如理雅各、卫礼贤、卫德明翻译的《周易》及易学论著,以及日本江户易学的研究。以上三点为台湾学界近十年来易学研究的特色。

  李尚信:大陆《周易》研究的热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改革开放的文化热而逐渐兴起的。1987年,著名易学家刘大钧克服重重困难,自筹经费举办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盛况空前,在国内外掀起学习、研究《周易》的热潮。1993年,山东大学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推动这波热潮。

  当前,大陆的易学研究范围广泛,几乎涉及所有可能的领域,也取得显著成绩,如对《周易》古经的解读有一定突破,梳理了易学史的发展;开展海外易学研究,开启易学与西方哲学的会通研究;探索易学跨学科研究;推进易学哲学研究,尤其是推进对《易传》“生生”哲学的转化创新工作;重视早期易学研究以及易学文献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等。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也有诸多不足,体现在过分依赖外国的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嫁接生硬,对易学史中的思想演变与发展脉络把握不够清晰,缺乏现代眼光与立场,易学学科体系建设没有引起重视等,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改进。

第十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4月23日在山东济南闭幕。梁犇 摄

  中新社记者:大陆和台湾易学研究的重点和学术方向有何异同?

  李尚信:我主要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易学研究的情况。大陆与台湾易学研究重点和学术方向,除了台湾不禁占筮以外,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比如,两岸都重视传统的象数与义理研究,重视易学史研究和易学文献梳理等,甚至两岸易学研究的不足之处也较为趋同。

  比较不同的地方大致有四点:一是大陆因为出土易学文献资料比较丰富,相关研究较台湾更为深入、全面。二是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引进西学,受此影响,大陆学者可能更习惯于借助西学的方法来研究易学,力图实现中西会通。三是大陆学者已开始有意识地开展传统易学文化的转化创新工作,尽管行动较为迟缓,但已取得初步成果,台湾学界在此领域着力不多。四是台湾学者更重视文献资料,写作时往往完整铺陈相关文献,而大陆著作的引文相对精练,尽量做到适可而止。两种写作方法也各有利弊。

  两岸学者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特色比较趋同,也是两岸长期交流、相互影响的因素在起作用。至于两岸研究的不同之处,或许可以归因于交流还不够充分,这也说明两岸交流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图为双鉴楼本《周易正义》。李南轩 摄

  中新社记者:围绕易学文化,海峡两岸专家学者近年来开展了哪些交流?取得了哪些成果?

  杨自平:现今易学研究取得的各项进展与成就,得益于两岸学界的长期交流。除个别学者自发互访外,由易学研究单位所举办的会议,影响更为深远。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华易经学会轮流举办的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已有30年历史,对促进两岸易学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尚信:众多两岸学者通过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平台建立深厚友谊,进而持续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比如,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林忠军、台湾大学教授郑吉雄、韩国岭南大学教授郑炳硕等合作创办“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这一高端学术品牌。“百年易学研究菁华集成”整理与研究中的台湾易学部分,是刘大钧教授与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赖贵三、台北教育大学教授孙剑秋建立联系,继而合作完成。

图为两岸专家学者参观黄道周纪念馆。谢汉杰 摄

  中新社记者:未来,在促进两岸易学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建议或展望?

  李尚信:目前,海峡两岸易学交流活动虽然呈现多种形式,但还可以进一步多样化,增加频度,深化内容。在形式上,增加两岸学者互访讲学频次,互派学者开设课程,更深入地开展项目合作研究,经常性地举办两岸小型专题研讨会,出版对岸学者的学术成果;互派学生访学并攻读学位,每年举办两岸青年学者(硕博士)夏令营。在内容上,合作开展易学基础与重大疑难问题研究、易学文献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易学学科体系建设等。同时,要特别重视围绕易学作为大道之源的地位和作用,深度探讨易学如何适应和满足当代现实需求,怎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等重大问题。

  杨自平:随着科技发展,快速发展变化的大环境给人们带来过多压力,使人产生焦虑及各种身心病。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掌握变化的实相。若能穿透复杂现象,掌握变化的原则、趋势及不变的原理,便能化解焦虑不安,从容应世。重视“变易”的《周易》,正是此时所需的重要宝典。

  两岸学者应通过对《周易》及历代《易》著的深入研读、理解,结合时代性及自身体悟与实践,提出具有现代精神的易学观点,产出专精深的重要研究成果,并进一步与域外学术进行交流碰撞,扩大易学的国际影响力,使《周易》智慧在现今世界继续发光发热,实现开物成务之理想。(完)

  受访者简介:

  杨自平,台湾员林人。长期致力于易学、先秦思想、宋明儒学、当代新儒学、史记学、三国学之研究与教学。曾任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央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文学院儒学研究中心主任。曾出版《元代〈易〉学类型研究》《清初至中叶〈易〉学十家之类型研究》《世变与学术——明清之际士林〈易〉学与殿堂〈易〉学》《儒学的现代诠释与时代关怀》《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明代学术论集》《吴澄〈易经〉解释与〈易〉学观》《梨洲对明代儒学的承继与开展》等论著。

  李尚信,湖北石首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周易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周易研究》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在周易卦序研究与卦爻辞解读方面富于创见;对易学起源和《周易》古经与中国哲学起源的关系问题均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看法;较早倡导传统易学生生哲学的当代转化与建构;受悖论与黑格尔哲学以及生生哲学的影响,提出了对有限与无限概念的生生哲学内涵的理解。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国民党“立委”曝民进党砸3.4亿新台币帮立陶宛买晶圆技术

      中新网7月5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国民党“立委”王鸿薇4日揭露,在立陶宛方面施压要求下,蔡英文不顾外事部门反对,要求“政治处理”补助立陶宛1000万欧元(约新台币3.4亿元),向台湾“工研院”买8寸晶圆半导体相关技术,等同台湾单方面出资、无偿帮立陶宛一家私人公司买晶圆半导体技术。  王鸿薇批...

    时间:07-05
  • 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网络销售额已达2924亿元

      中新网7月5日电 国新办5日就“强化药品监管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举行发布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黄果在会上答记者问指出,当前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网络销售整体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据估算,2022年,仅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网络销售额已达到2924亿元,预计2023年将超过3500亿元。  ...

    时间:07-05
  • 防汛就是责任!各地各部门积极应对强降雨

      央视网消息:影响多地的强降雨还在持续,相关各方积极应对。  国家防总针对多省市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国家防总于7月3日13时,针对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部署相关地区做好强降雨防范应对。同日,国家防总办公室派出工作组赴河南指导防汛救灾工作。...

    时间:07-05
  • 创新推动中国航天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空间站迎新乘组、北斗导航添新星、一箭多星破纪录。今年上半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25次,成功率百分之百,创历史同期新高。以创新为推动,中国航天正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稳步前行。  在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工作已经超过一个月,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工作正有序...

    时间:07-05
  • 国家药监局:2022年共查处“两品一械”案件15.36万件

      中新网7月5日电 国新办5日就“强化药品监管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举行发布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徐景和在答记者问时表示,2022年以来,国家药监局组织全系统深入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2022年,全系统共查处“两品一械”案件15.36万件,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

    时间:07-05
  • 李志明: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意义重大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同时,还要看到,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我国就...

    时间:07-05
  • 国防部:坚决反对美方向中国台湾地区出售武器

      中新网7月5日电 据“国防部发布”微博5日消息,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谭克非就美对台军售答记者问指出,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向中国台湾地区出售武器,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保持高度戒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有记者问:据报道,当地时间6月29日,美国务院批准...

    时间:07-05
  • 夯实基础满足农业农村需求升级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增强食物保供能力、带动基础产业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持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不过,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

    时间:07-05
  • 国家药监局: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成果进入爆发期

      中新网7月5日电 国新办5日就“强化药品监管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举行发布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在会上介绍,近年来,国家药监局持续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创新相关的政策红利也正不断释放,能够明显看出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成果已进入爆发期。焦红指出,近年来,国家药...

    时间:07-05
  • 国家药监局:五年来,我国药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从97.1%提升至99.4%

      中新网7月5日电 国新办5日就“强化药品监管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举行发布会。会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介绍,国家药监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守底线来保安全、追高线来促发展,持续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

    时间:07-0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