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这次国际传播的万人大培训,有何深意?

2023-06-21 21:51:55

来源:解读中国工作室

  6月20日,“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工作坊在线举办。10位国内外资深专家围绕当前国际传播工作实际问题开展授课,来自各级党政机关、重点高校、媒体机构、我驻外使领馆等机构逾万人在线参加培训。

  关键时期,关键时刻,由国家引导,民间广泛参与的此次国际传播大练兵,究竟有何深意?

  融通中外是关键,“自说自话”外宣套路行不通

  “内外宣不分”“外宣内宣化”成为当前国际传播工作的难点和痛点。如何破解?工作坊聚焦问题导向,采用分组授课的教学方式,每组由“一中一外”两位业内资深人士结对授课,既由国外授课嘉宾讲述如何在国际语态下讲好中国故事,又由国内授课嘉宾通过“话语转换”进行深入阐释,既打破本土与全球的隔阂,又避免简单的“拿来主义”,受到学员普遍欢迎。

  国新办对外推广局局长吴旭在开班讲话中指出,影像用视听语言叙事,涉及话语体系、话语权。在加强中外联合创作,推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过程中,既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表现手法,也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融通中外的镜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

视频: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总编辑魏克然:我们尝试用新方式重新讲述令人振奋的中国故事来源:解读中国工作

  探索频道近年来创作了《勇敢者的征程》等大量中外合拍影视节目,受到国际广泛关注。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总编辑魏克然在授课中表示,探索频道的内容策略是“用世界的语态,讲好中国故事”,即将探索频道的全球叙事技巧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通,通过中外团队联合创作并在全球播出。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MIDA纪录片导演计划制片人韩蕾在授课中进一步分析了世界不同区域受众的影像观看习惯,鼓励学员在影像创作中努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叙事方式,跳出“自说自话”的外宣套路,在融通中外中实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全面提升国际传播专业水平。

  情感共鸣是尺子,衡量国际传播到底有无实效

  新时代的中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华大地上永远不缺好故事。为什么很多中国好故事讲平庸甚至讲差了?问题何解?以工作坊为纽带,来自社会各行业的万名学员深入交流,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讲述中国故事要重个体故事而非宏大叙事、精准传播不是不管受众是谁的“盲传播”、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叙事逻辑,更不能陷入西方话语陷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否和海外受众真正产生情感共鸣。

  有中国援非医疗队学员在线提出问题:中国援非医疗工作做了那么多年,还做得那样好、那样多,如何才能讲好故事?

  美国资深电视制作人米切尔•法卡斯在互动中回应:“和中国一样,非洲国家希望独立和强大,中国梦正成为许多非洲国家梦的灵感来源。策划节目,关键人物应该是当地人,中国援非医疗队员应该扮演的是支持者和朋友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故事被巧妙地内置于该地区的本土故事中,即‘我们来这里是为了帮助你们,而不是利用你们’。”

视频:美国导演法卡斯:如今的中国可以做西方做不了的事情,讲述中国故事不能照搬西方做法来源:解读中国工作

  中国创作者要形成基于本身文化特质的叙事逻辑和风格。法卡斯进一步建议:“中国不是西方。中国与非洲的历史连结不同于西方,不能照搬西方媒体讲述非洲的方式。中国援非医疗队员不是西方人,他们出生在中华文化之中,这种文化包含着责任感和对和平关系的尊重。当讲述故事时,需要记住这些独特之处。”

  法卡斯的观点引发学员广泛共鸣。来自新华社西藏分社的学员索朗德吉表示,通过这次学习,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外话语体系的差异,以及在国际传播中如何更好地跨越文化差异鸿沟,更好地制作国际传播新闻产品。国际传播不是简单的语言互译,要真正做到实现融通中外、情感共鸣的话语表达。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做到自信自重

  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一些人缺乏自信自重,面对任何问题习惯先从自身找不足,对中国优势看得不透,对中国潜力发掘不足。在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真正做好国际传播,固步自封要不得,崇洋思维同样要不得。

  在工作坊授课中,纪录片《中国》总导演李东珅深入阐述如何用影像新技术讲述深厚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秦喻明通过案例讲述如何自信讲述中国主题硬核故事。

视频:西班牙导演奥黛:如何打破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来源:解读中国工作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做好国际传播的自信植根于中国土地上的伟大实践。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电影制作系高级讲师奥黛•阿瓦迪亚在授课中表示,好的节目应该蕴含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中国人民品质。她说:“在《新中国之歌》节目中,我们首先告诉海外观众,这个故事之所以有趣,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我们需要打破海外观众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展示中国人民友好、聪慧、果敢和韧性。虽然不同文明间存在差异,但仍有很多共同点,我相信这些共同点始终应该是影片主题。”

  没有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制度的自信自重,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宗教学研究室主任邱文平评价:“膜拜西方政治制度和金钱至上的群体大有人在,否认中国文明和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也层出不穷。要想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讲述者本身拥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深刻认知,对蓬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深刻认同。唯有如此,才不会沦为西方话语的传声筒,才能具有透视历史的独特眼光和中国特色的历史视野。”

  面对偏见和谣言,不做“沉默的羔羊”

  在美西方占据舆论霸权的当下,如何让中国故事获得世界人民共鸣?在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既不能做“沉默的羔羊”,也不能刻意回避尖锐敏感问题。

视频:奥斯卡导演柯文思:我努力讲述中国的真相,反击来自西方的负面宣传来源:解读中国工作

  两届奥斯卡奖获得者柯文思在授课中表示,沉默不是面对偏见和谣言的好办法,“过去十年,中国一直是西方负面宣传的对象。当我听说中国因为偏见和谣言而受到指责时,心中不免会有忿忿不平之感。因为那些信息是失实的,需要尽力讲述关于中国的真相,讲述那些能触及外国观众内心,撼动他们对中国恐惧和偏见的故事。”

  柯文思还建议将镜头更多对准普通中国人,通过生动个体故事折射中国伟大变革。他激励工作坊学员:“我想我们是幸运的,能够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在现代中国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不乏质疑之声,但我们都可以尽一份微薄之力,展现中国人积极向上的风貌以及一个14亿多人口国家的非凡变革。”

  哔哩哔哩纪录片制作中心高级顾问朱贤亮在授课中表示,十分认同外方导师的观点,不要只讲自认为外国观众喜欢听的话,要从普通人的故事切入,在平凡人的生活中寻找亮点,用烟火气打动人心。

  面对国际舆论变局,亟须变独奏为合唱

  此次工作坊报名学员人数多达10019人,热烈响应背后,体现了社会各行业已经从战略高度看待国际传播工作工作坊的适时举办则激发和顺应了这种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国际舆论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有效应对国际舆论变局,汇集国际传播众智众力,正是本次工作坊的主旨所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迪评价:“我国国际传播存在‘散’‘乱’等问题,缺乏有效的协同与整合。本次工作坊已超越视觉传播本身,更是一次整合我国国际传播多元主体力量的努力,这有潜力发展成为一个汇聚国际传播多元化力量的标志性平台。”

  本次工作坊是“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的重要环节。创作计划旨在聚焦新时代中国故事,面向国内外广泛征集纪实节目选题,资助支持中外导演开展联合创作。

  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首席专家梁怡评价:“在理论教学之外,‘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还面向国内外遴选、引导、扶持、鼓励中外导演联合创作,直接搭设了新时代对外国际传播的平台和桥梁,为加强国际传播撒下了宝贵的种子。”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宁夏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9名责任人已被控制

      中新网银川6月22日电 (记者 李佩珊)6月21日20时40分许,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民族南街富洋烧烤店操作间液化石油气(液化气罐)泄漏引发爆炸。根据22日官方通报,目前,公安部门已依法对银川富洋烧烤店爆炸事故中的烧烤店店长、股东和工作人员等9人进行控制,并冻结其资产。  根据公安、消防部门此前询问的...

    时间:06-22
  • 山东德州紧扣“为民便民惠民”核心绘就新“枫”景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东良 梁平妮 见习记者 张运恒 刘琳  从“信访大厅建在县委大院”,到“把信访大厅‘搬’到群众身边”,从“大厅在大院、干群面对面、问题不出县”,到形成“为民服务不止步、全域治理不缺位、问题风险不外溢”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新模式——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紧扣“为民便民惠...

    时间:06-22
  • 人民财评: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②

      洪乐风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2.8%、13.0%,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作为内需的“两翼”,投资和消费总体延续恢复态势,前期受到压抑的生产和消...

    时间:06-22
  • 宁夏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造成31人死亡

      中新社银川6月22日电 (记者 李佩珊)6月21日20时40分许,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民族南街富洋烧烤店操作间液化石油气(液化气罐)泄漏引发爆炸。根据官方最新通报,截至目前,该事故已造成38人伤亡,其中3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7人正在全力救治中(危重1人、中度烧伤2人、轻症2人、玻璃划伤2人)。  6月21...

    时间:06-22
  • 中国大地上的中国智慧|自主创新练就中国高铁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在深入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

    时间:06-22
  • 说文解词|从“革故鼎新”里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及“创新”,“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可见创新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尤为重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全局视野布局党和国家发展各项事业,强调“既要勇于‘破’,又要善于‘立’”,辩证取舍、推...

    时间:06-22
  • 卢旺达驻华大使:“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卢、中非合作“解锁”新机遇

      导读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为卢旺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双方的深度合作促进了卢旺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了卢旺达乃至整个非洲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非洲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卢旺达已准备好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机遇。未来,中非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增进双方...

    时间:06-22
  • 德国专家:李强总理访德有益于两国进一步加深合作

      应德国总理朔尔茨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6月18日起赴德国举行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进行正式访问。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此次访问有益于德中双方增信释疑,进一步促进两国合作,意义重大。  随着一些地区地缘局势恶化和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德...

    时间:06-22
  • 国际锐评|发展道路上不让任何一国、任何一人掉队

      “我们在这里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菌草科技和乡村振兴结合的成果。菌草产业充满活力,菌草技术非常有潜力。”日前,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政府官员彼得·盖尔到中国福建省开会时,了解到一个个“点草成金”的故事。他说,准备进一步推动菌草产业在巴新的发展。  不只在巴新。目前,中国的菌草技术已传...

    时间:06-22
  • “上海合作组织日”招待会暨“上合组织亲善大使”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京举行

      中新网北京6月22日电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6月20日在北京举办“上合组织日”招待会暨“上合组织亲善大使”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庆祝上合组织成立22周年。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主席沈跃跃,印度驻华大使罗国栋,上合组织秘书长张明出席并致辞。“上海合作组织日”招待会暨...

    时间:06-2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