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2023-06-20 15:57:56

来源:人民日报

  强国必先强农。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新征程,农民增收的分量仍然很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从黄土地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情感:“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暖心话语,语重心长。一次次考察调研,到田间地头,到农家炕头,和乡亲们促膝拉家常、细算增收账。

  一家一户的增收账为什么有如此分量?

  小账本承载万家幸福,饱含深情牵挂。

  罗霄山脉,峰峦叠嶂。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崎岖山路,来到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

  村民彭夏英记忆犹新:“总书记来到家里,拉过一条板凳,招呼我和丈夫坐下,一起聊起了家常。总书记问起家里种了什么、养了什么,一项一项问得很细。对咱老百姓,那是真心的好哇!”

  如今的神山村,山区变景区,户户捧上“聚宝盆”。彭夏英家的房子改造成农家乐,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在青海省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听牧民索南才让细算收入账;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和茶农唠致富经;在山西省汾西县僧念镇段村,同村民蔡文明问收入、算收益……山高路远,见证本色依旧。

  日子美起来的乡亲们,打心眼里念着党的好。“牧民生活好,全靠党的政策好,衷心感谢党、衷心感谢总书记。”索南才让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真挚的心声。

  农民增收是一个老话题,又连着一个个新课题: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城乡发展不平衡如何破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怎么走?

  直面问题,深邃思考,大棚里、田埂上、农舍前,习近平总书记问得深、点得透。一个个重要会议,一次次重要讲话,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精准落子,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多元。

  产业振兴促增收。在江苏省镇江市先锋村农业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这十年,小木耳变成大产业,小黄花长成致富花……从南到北,一个个“土特产”变身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一项项农业技术落地生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民增收底气更足了。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2020年7月,在吉林省梨树县八里庙村的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场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开了个现场调研会。

  “入社以后,大家感觉怎么样?”

  “非常好!”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列举入社后的实惠:“一年分红8000多元”“我在合作社当农机手,每月领固定工资”……

  “厉害啊!土地流转了,大家腾出手来了,可以在合作社工作,也可以搞些副业,多渠道增加收入。”总书记十分高兴。

  向改革要活力。山东省济南市三涧溪村的田园综合体里,游人如织,村党委书记高淑贞说:“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政策举措扎实推进:提高工资性收入,强调“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对于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关系,告诫“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对于农业经营规模,强调“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

  农家小账连成国家大账。土地活了,产业火了,农民腰包鼓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四轮驱动”。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迈上2万元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45。新时代十年,农民收入十连增、城乡居民收入比十连降。乡村大地,活力奔涌。

  一本本农家账印证历史大逻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千方百计促增收,广大农民生活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人民日报 记者 赵永平 高云才 王 浩)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粽香传亲情 两岸青年厦门“沉浸式”体验好家风

      中新网厦门6月20日电 (余琳 郑能灿)20日,两岸青年相聚位于厦门市海沧区的莲塘别墅,在这个海沧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群落中,畅聊两岸家风。  正值端午节前夕,参加活动的两岸青年一起学习包肉粽、做香囊等,更是一起比起了立鸡蛋。包好的粽子由两岸青年共同送给村里的老人家中。  莲塘别墅...

    时间:06-20
  • 福建柘荣:传统文化为桥 促两岸人才交流交往

      中新网宁德6月20日电 (陶雯婷)20日,福建柘荣县台港澳办组织开展端午节柘(荣)台(湾)人才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包粽子、体验端午民俗游戏,进一步营造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加强柘台两地人才之间的沟通交流。  台胞林翠花说,此次活动让在柘台湾人才聚集在一起,现场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氛围,更深地体会到“两岸一...

    时间:06-20
  • 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浙江杭州开幕

      中新网杭州6月20日电(张煜欢)20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浙江杭州开幕,开幕式上发布了“逐梦未来——第五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优秀作品。  记者了解到,今年动漫节回归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并首次在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设立副会场,活动围绕“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

    时间:06-20
  • 粤数字政府科技创新论坛在穗举行 6款数字政府产品亮相

      中新网广州6月20日电 (蔡敏婕 沈逸云)广东省数字政府科技创新发展论坛20日在广州举行。论坛上,实现多个全国首创的6款数字政府科技创新产品重磅发布,“守正创新、万马奔腾”计划同步启动,以科创成果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引领驱动全面数字化发展。  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副所长王蕴辉发...

    时间:06-20
  • 民政部:中国科技领域社会组织达4万余家

      中新网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 李京泽)6月20日,中国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在北京举办“聚焦社会组织新风采 传递社会组织正能量”第四期采访采风活动。记者在活动中获悉,截至目前,中国科技领域社会组织达4万余家。  在以“建设科技平台,助力科技强国”为主题的活动中,媒体记者近距离接触8家全国性科技...

    时间:06-20
  • 新疆车尔臣河大石门水利枢纽首次泄洪排沙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20日电 (王小军 刘雨珊 阿曼江·阿力甫)盛夏来临,受近期高温天气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径流量最大的河流——车尔臣河的上游来水量不断增大,为确保防洪安全,位于车尔臣河出山口的国家重点水利工程——新疆车尔臣河大石门水利枢纽工程首次开闸泄洪排沙。  6月20日,大石门水库...

    时间:06-20
  • 引江补汉三峡夷陵段开工

      中新网宜昌6月20日电 (欧阳宾 杨健 李重庆)南水北调引江补汉工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段20日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实施后,将把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工程连接起来。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工程,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提高汉江流域的水资源调配能力,并为引汉济渭...

    时间:06-20
  • 习书法、赏盛唐古乐,甘肃高校中亚学子关中书院品传统文化

      中新网西安6月20日电 (闫姣 九美旦增)伴着悠悠古乐,陕西西安的关中书院院门缓缓打开。来自甘肃高校的中亚学子,身着汉服,手持团扇,立于“启智树人”匾额之下,静待开启一场学礼仪、习书法、赏古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之旅。  20日,为期三日的“甘肃高校中亚学子西安研学行”接近尾声。30名中亚学...

    时间:06-20
  • 上海将开启多部门协同合作、齐抓共管的野生动物保护新局面

      中新网上海6月20日电 (记者 陈静)20日闭幕的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将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方面当日表示,法规生效后,野生动物保护将开启各部门分工明确、协同合作、齐抓共管的大保护新局面。该局将主动会同市场监管...

    时间:06-20
  • 上海浦东新区多种创新尝试健全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中新网上海6月20日电 (记者 陈静)20日闭幕的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健全浦东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下称:“若干规定”),将自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  根据“若干规定”,浦东新区将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浦东新区将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

    时间:06-2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