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专访柳华文:数字时代科技如何更好助力人权保障?

2023-06-14 21:00: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14日电 题:专访柳华文:数字时代科技如何更好助力人权保障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步入数字时代,科技与人权的关系时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助力与数字赋能对保障人权的影响更加突出。但与此同时,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也为实现人权领域的非歧视原则带来全新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柳华文研究员14日在北京参加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间隙接受了中新社记者专访。他指出,数字技术显著促进人权保障,将提供更大便利和更多可能。在数字时代更好保障人权,正在成为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识。

  “在整体上,人权因为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得到前所未有的促进。”柳华文以教育和健康为例指出,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推进了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越来越多的包括儿童在内的受教育者,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和智能教育设备,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数字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在线医疗咨询和医疗服务,得到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柳华文还注意到,数字技术为及时监测、报告和制止人权侵犯行为以及改造罪犯和触犯法律者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记录侵犯人权的行为,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行为。

  柳华文特别指出,在中国反对人口拐卖的工作中,科技助力的特征非常明显。比如脱氧核糖核酸(DNA)比对技术和数据库建设、跨年龄段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等,在有关案件中已经发挥了独特优势。不仅新发案件极大减少,许多几十年前的旧案也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得到侦破。

  在数字技术推动保障人权发展的同时,其局限性和接踵而来的挑战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谈及利用数字技术保障人权的局限性,柳华文表示,其一,数字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并不能保证百分百准确。例如,数字技术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判和漏判情况,需要结合其他证据和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其二,数字技术的信息安全问题会对人权保障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影响,特别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来设计、指引和控制科技的应用过程。”柳华文说。

  更重要的是,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技术普及及使用水平和程度不同,由此产生的数字鸿沟问题,对人权领域平等和非歧视原则造成全新挑战。对此,柳华文指出,数字鸿沟的现象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别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普遍存在,各国可以、也应该加强相关技术及其应用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科技强国应该向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倾斜,提供技术等方面的援助和支持。

  就中国自身而言,柳华文特别提及两份重要文件:一是中国正在实施的第四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统筹推进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二是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在政策引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有效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

  “未来面对数字时代的科技挑战和局限,需要结合实际和具体的情况合理和适当地利用现代科技。不能回避,不能因噎废食。”柳华文强调,数字技术在人权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且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数字时代处理好科技与人权的关系,值得全社会持续关注、严肃讨论并形成广泛共识。(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新华述评|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四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题: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四  新华社记者白阳、徐壮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

    时间:06-15
  • 【央视快评】以安全守护人权 以发展促进人权 以合作推进人权

      “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践行《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6月14日,习近平主席向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致贺信。习主席的贺信,深刻把握全球人权治理形势,明确提出了完善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主张,鲜明...

    时间:06-15
  • 从小白变成国画大师要多久?文博会:5秒

    日前,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落下帷幕。而刚发布的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全部参加了文博会。它们代表着中国文化产业最强实力。在这届文博会上,有超过12万件文化产品展出,400万多人次参会,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展示与交易,总成交额达34.2亿元,办展成果再创新高。本届文博会展示交易盛...

    时间:06-15
  • 294项涉企政务服务实现“区域通办”

      本报石家庄6月14日电 (记者邵玉姿)日前,在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政务服务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员会、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廊坊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政务服务“区域通办”2.0版框架协议》,294项高频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依托北京城市副中心一体化综合受理平台实现“区域通办”。当日,北京城市副中...

    时间:06-15
  • 植根广袤田野 助力乡村振兴(履职故事)

      日前,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寺寨乡下寨村的青海省马铃薯高山试验站,播种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滚滚土浪伴着机器轰鸣翻新而起。一旁,来自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的全国政协委员王舰正和同事们详细查看着土壤温度和墒情,并把种植户的需求一一记下。  “履职10余年,我关注的领域很简单,就是老百姓的田地和牧场,怎...

    时间:06-15
  • 中国代表呼吁切实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

      中新社联合国6月14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14日出席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安理会高级别公开会,呼吁聚焦共同发展,切实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反对制造种种借口搞技术打压和经济胁迫。  张军强调,实现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不让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国家掉队是2030年议程的...

    时间:06-15
  • 杭州亚运会筹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六月十五日迎来开幕倒计时一百天  杭州亚运会筹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权威发布)  杭州亚运会将于9月23日开幕,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6月15日,杭州亚运会迎来开幕倒计时100天,14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筹办情...

    时间:06-15
  • “海底长城”是怎样建成的

      6月11日,世界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终接头顺利推出,与东侧E24管节精准对接,“海底长城”正式合龙,深圳和中山两市在伶仃洋海底“正式牵手”。  深中通道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是世界首例、最宽双向八车道海底钢壳沉管隧道。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相比,深中通道沉管...

    时间:06-15
  • 开幕式倒计时100天 杭州亚运会筹备工作顺利进行

      本报北京6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剑)6月15日是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倒计时100天。1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杭州亚组委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周进强表示,杭州亚运会是在我国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意义十分...

    时间:06-15
  • 打造惠企减负税收营商环境 1至4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等4689亿元

      本报北京6月14日电(记者周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有关情况。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司长沈新国在会上表示,今年以来,税务部门积极落实各项税费政策,打造惠企减负担的税收营商环境,1~4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4689亿元。  税务部门直接...

    时间:06-1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