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时政微观察|久久为功打好这场攻坚战

2023-06-08 16:49:4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调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他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

  如何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总书记作出重要部署——“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

  从奇迹到“新奇迹”

  追溯“三北“工程的缘起,一个重要目的是防沙治沙,做好荒漠化防治工作

  荒漠化,也被称为“地球的癌症”。荒漠化治理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项世界性难题。

  在6日举行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荒漠化、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害,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构成挑战。”

△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但中国治沙,有一种“困难面前不低头,敢叫沙漠变绿洲”的气魄和韧劲。

  根据总体规划,“三北”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在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造林406.9万平方公里,接近于半个中国的大小,是世界上最大的治沙工程。

  除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我国还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荒漠化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荒漠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荒漠化面积持续缩减的良好态势。

  2020年,陕西省林业局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高达93.24%,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毛乌素沙漠将在陕西被“赶走”。

  毛乌素沙漠变成了“毛乌素绿洲”。联合国环境专家鲍文惊叹,这是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变绿的毛乌素沙漠

  从2012年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82亿亩,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成绩面前,还要看到,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物质的角力,精神的对垒

  在曾经荒芜贫瘠、沙化严重、寸草不生的沙漠中植绿,靠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三北”足迹里有答案。

△甘肃武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

  八步沙林场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发生在这里的“六老汉三代人”治沙故事,仍在延续。

  2019年8月21日,在甘肃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砂石路,一路颠簸来到八步沙林场。看到漫地黄沙中显现出片片绿地,总书记十分高兴:“中国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全球生态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大家,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考察时,亲切看望护林员刘军、王娟夫妇。

  在河北塞罕坝,总书记倡导塞罕坝精神:“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在山西,总书记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

  在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提精神力量:“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防沙治沙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绿色惠民成效显著,铸就了‘三北精神’,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

  防沙治沙,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一代又一代治沙人艰苦奋斗、驰而不息,绘就了美丽中国的绿色基底。

  中国魔方”成全球典范

△2023年4月12日,志愿者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义务植树、扎草方格。

  在多年与风沙的抗争中,中国摸索出了不少实用的防沙方法,“麦草方格”固沙法就是其中之一——用麦草、稻草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借此截留水分,降低风沙速度。

  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宁夏考察。面对一望无际的麦草方格,他紧紧握住“治沙英雄”王有德的手说:“我是来向你学习的。你们在这里做出了很大贡献,非常了不起。”

  随王有德走上沙丘,习近平对围拢过来的治沙人说:“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也坚定了我们治沙的决心。对你们的事业,我们会全力支持。”

  “麦草方格”固沙法被誉为“中国魔方”,是中国独创的治沙经验的一个缩影。在中华大地波澜壮阔的治沙实践中,这样的“中国良方”有很多。

  2017年9月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

△2023年5月31日,治沙工人在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治理区内搬运水管,准备为树木浇水。

  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验:

  ——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两年前,在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专门把治沙问题纳入其中。

  ——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总书记要求,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总书记强调,要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

△新疆巴州和静县哈尔莫敦镇查茨村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的夏日星空夜景

  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锲而不舍推进“三北”等重点工程建设,我们一定能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小众游 休闲游 即兴游 深度游 旅行消费呈现新趋势

      如今,中国游客旅行不再是简单的观光游览,而是希望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情感满足。近日,同程研究院与腾讯营销洞察联合发布的《中国旅行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2023年版)》(简称《白皮书》)指出,89%的中国消费者旅游出行意愿强烈,2023年旅行消费呈现四种新趋势:小众独特、自在松...

    时间:06-09
  • 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 电子证照,便民效果看得见

      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个体运输经营者李女士日前申请到了该区首张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电子证照;在湖北省荆门市,自2023年5月22日起,中心城区不动产抵押登记全面应用电子证照……随着“互联网+政府服务”的深入推进,电子证照的应用推广,为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轻...

    时间:06-09
  • 中国代表呼吁联合国进一步深化同阿盟合作

      中新社联合国6月8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8日呼吁联合国进一步深化同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合作。他表示,联合国秘书长相关特使、特别代表要同阿盟加强沟通协调,务求形成合力。安理会要更多倾听阿盟和地区国家意见,支持以地区方式解决地区争端。  在当天举行的联合国同阿盟合作问题安理会公开...

    时间:06-09
  • 从零筹建、开放共享,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操秀英  北京中轴线南段,一座国家级博物馆诞生。  6月5日,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自然博物馆发展历程翻开崭新一页。  国家自然博物馆由北京自然博物馆更名而来。2023年1月,中央编办、北京市委编委正式批复“北京自然博物馆”更名为“国家...

    时间:06-09
  • 迄今最大最全人肺细胞图谱公布

      科技日报北京6月8日电 (记者张佳欣)迄今最大、最全面的人类肺细胞图谱8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通过结合近40项研究的数据,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创建了第一个完整的肺单细胞图谱,揭示了肺部细胞类型的丰富多样性,其突出了健康与患病肺部的关键细胞差异,将成为肺部研...

    时间:06-09
  • 城市垃圾分类:如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本报记者 李 禾  要加快分类设备研发和功能开发,推进传统“人+桶”模式向“机+桶”的“智能回收+人脸识别”模式转变;通过数字化技术打破数据孤岛问题,挖掘出数据潜在价值,为决策等服务。  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避免“垃圾围城”的有效途径,...

    时间:06-09
  • 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会见韩国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

      中新社首尔6月8日电 (记者 刘旭)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8日在官邸会见韩国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  李在明表示,韩中建交31年来,两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双方业已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东北亚发展繁荣作出巨大贡献。当前国际局势复杂演变,对韩中关系造成影响。两国民意和互信有所倒退,令人担...

    时间:06-08
  • 丝绸之路河西段30余处石窟群启多语言壁题考古文献资料调查

      中新社敦煌6月8日电 (记者 冯志军)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河西石窟多语言壁题考古资料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8日在敦煌莫高窟举行。项目计划对丝绸之路河西段包括敦煌石窟在内的30余处石窟群历代各类题记,进行全面调查、整理与研究。  该项目将在对汉文、回鹘文、藏文...

    时间:06-08
  • 农工党2023年“环境与健康宣传周”上海站活动举行

      中新网上海6月8日电(范宇斌 朱明敏)8日,由农工党上海市委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主办的农工党2023年“环境与健康宣传周”上海站活动举行,活动以“共护母亲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上海市委会主委张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唐...

    时间:06-08
  • 天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

      津云新闻讯:6月8日上午,天津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活动以“热情迎国赛 天津等你来”为主题。  主题活动在津南区海棠科创园举行。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执委会主任出席活动并讲话;大赛执委会成员、各工作部工作人员;有关区和部...

    时间:06-0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