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023-06-06 11:07: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汀(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不但需要物质富裕,而且需要精神富有,乡村的发展只有坚持经济与文化“两条腿”走路,才能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并强调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凝心铸魂的工作,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包括广大农民群众在内的所有人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城乡协同发展,才是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文明乡风、激发亿万农民内生动力的基础性工程,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支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用党的创新理论筑牢农村意识形态阵地。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节庆、重要活动和重大事件,持续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增进农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聚焦伟大成就、深刻变革、幸福生活,凝聚奋进力量,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政治保障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提振农民群众的精气神。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民群众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农民群众在奋斗实干中创造价值,在乡村振兴中建设美好家园,不断增强勤劳致富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民群众的实干本领,通过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实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培育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实干型农民。要完善教育手段,采用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式帮助农民了解数字经济、走进数字化时代,使农民群众能够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产业模式,从而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升级、促进三大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积极作为。

  在赓续农耕文明中涵育农村新风新貌

  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赓续农耕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气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继承和弘扬前人留下的优秀乡村文化,传承好乡村文脉。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支持二十四节气、中医药传统文化等进校园、进课堂,弘扬优秀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专项治理当前存在的高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文化陋习,深入挖掘传统习俗、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文化载体中传递正能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倡导守望相助、以和为贵的行为规范,弘扬孝老爱亲、耕读传家的道德风尚,营造崇尚节俭、不慕虚荣的社会氛围,涵育农村新风新貌。

  结合乡村传统文化因素,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是农村精神文明治理体系的基础,须将传统的乡贤文化与现代治理思想有机结合,积极发挥“新乡贤”在社会资源、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其在观念引领、道德示范、矛盾调解与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法治是农村精神文明治理体系的保障,须增强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德治是农村精神文明治理体系的支撑,须将传统乡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邻里互助、扶困济弱等优良传统与现代社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有机结合,为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有针对性、常态化的志愿服务,营造互爱互助、明德惟馨的乡风家风民风,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它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交往、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农村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入田间地头、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是将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集理论宣讲、思想文化、科技科普、健身体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性服务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要根据农民的个体认知、民间风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乡村文化、民俗文化、节会文化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基层党员和农民群众既听得明白,又记得清楚,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道德共识和行为习惯,自觉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以及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陈风陋习。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遵循为基准,培育良好家风和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一方面,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举行文明评选和先进表彰、树立文明典型和道德模范、打造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等,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感染人、塑造人,凝聚向上、向善、向美的乡村正能量。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到乡规民约中,引导农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养成日常交往中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振农民群众的精气神。

  三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形化建设。结合乡村风貌提升工程,建设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主题景观、文化长廊等。持续开展美丽乡村文明风尚提升行动,将产业布局、景观设施、道路绿化等一体纳入环境规划,推动形成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乡村新风貌,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6日 06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台湾经历“防疫险之乱” 台媒指引爆五大“后遗症”

      中新社台北6月6日电 台湾因应新冠疫情推出的防疫双险保单,赔付情况严峻。据统计,2022年台湾产险业双险理赔总额高达2116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防疫险赔1693亿元,是保费的37倍。《联合报》6日头版刊发文章指出,台湾经历“防疫险之乱”,如今生活看似恢复,民众的保险实则得了“长新冠”,出现中长期且难以痊...

    时间:06-06
  • 中国校企携手助力“一带一路” 为马东铁路提供人才支撑

      【东盟专线】中国校企携手助力“一带一路” 为马东铁路提供人才支撑  中新社柳州6月6日电 (林馨 韦联想)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简称“马东铁路”)项目总经理部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柳铁职院”)6日在广西柳州市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携手为马东铁路提供技术与人才...

    时间:06-06
  • 习近平内蒙古行丨走进“塞外明珠”——乌梁素海

      6月5日下午,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  乌梁素海位于乌拉特前旗境内,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

    时间:06-06
  • 时政微视频丨瞰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401.17万人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往“中国碗”里多装粮 装好粮 装好奶 装好肉2022年 全区紧紧围绕稳粮扩豆任务千方百计保面积提单产 粮食产量“十九连丰”2022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时间:06-06
  • 加速器领域“国之重器” 中国超导加速模组研制获世界领先成果

      中新网北京6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被誉为加速器领域“国之重器”的高品质因数1.3 GHz(即13亿赫兹)超导加速模组,是当前国际先进加速器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也是中国和国际上多个大科学工程的关键核心设备,技术极为复杂且造价高昂,其研发进展备受关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6月6...

    时间:06-06
  • 红基会“社会应急力量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为逾500支社会救援队提供支持

      中新网北京6月6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6日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获悉,截至2023年5月,“社会应急力量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累计为超过500支社会救援队提供3400余万元(人民币,下同)的资金支持。  中国红基会“社会应急力量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发端于2021年的“援豫救援队保障项目”。该项目为参与救援...

    时间:06-06
  • 中高考临近 北京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

      央视网消息:高考、中考临近,近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预防流行性疾病,以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踏进考场。  勤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流通是预防流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建议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至少30分钟,如果天气允许可持续开窗。  科学佩戴口罩  考生应加强自身防护,...

    时间:06-06
  • 大学生替人高考被判拘役!这份高考预警信息请查收

      人民网“求真”栏目  大学生替人高考被判拘役!这份高考预警信息请查收  人民网北京6月6日电 (周静圆)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备受社会关注。近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典型案例。人民网“求真”栏目进行整理,并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案例一:...

    时间:06-06
  • 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

      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 勇担使命 不畏艰辛 久久为功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勇担使命、不...

    时间:06-06
  • 教育部发布2023年高考十问十答 涉及出行、衣着等各方面

      央视网消息:2023年高考在即,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考生了解考试的注意事项,教育部发布2023年高考十问十答,将考生常见的问题和相关建议进行整理,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在规划赴考行程时,教育部提醒,要留足进入考点考场身份验证和安检的时间。出现紧急交通状况时,可就近向交通警察寻求帮助。  在衣着方面...

    时间:06-0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